“我们团队像打了鸡血一样,说我们一定要打赢这场仗。”柴可说。就在一周前,大姨吗经历了一次被下架事件,柴可反而显得有些兴奋。
在大姨吗办公室的墙上,画了一个头上顶着黄色叶子的小女孩,那是柴可的老婆画的卡通形象,叫“小纠结”,也是大姨吗的微博背景,而大姨吗的一个竞争对手的微博背景,则是一个顶着绿色叶子的小女孩,同样作出了一个探出脑袋的动作。
柴可说,这样的事情多了。
和游戏圈的刷榜一样,在创业的圈子里不合理的事情多了,似乎就显得很合理,和很多业内人士说起抹黑、刷恶评、抄袭、山寨,多数时候得到的答案是“这不是很正常吗?”
就像柴可说的,这样的事情多了。不过多并不等于合理,在这种“很正常但不合理”的状况下,大姨吗跌跌撞撞走过了两年。
山寨“大姨嘛”偷梁换柱
对大姨吗或者说任何出名的APP来说,山寨都已经司空见惯,在各大应用市场搜索大姨吗,各种“大姨吗”、“大姨妈”甚至“大姨玛”等经期助手、安全助手少则数款,多则几十款,对很多用户来说难以分辨,不过在国内这并不新鲜。
2012年大姨吗获得真格基金、天使湾的天使投资,融到钱没多久,一款名叫“大姨嘛”的APP在各大应用商店上架,这是国内某互联网巨头旗下的A公司开发的一款软件,图标也和大姨吗的相似。
在用户下载该软件并运行后,软件会弹出一个提示框,告知用户软件有新版是否升级,当用户选择“是”后,这个“大姨嘛”就自动下载新版,安装完后用户发现,“大姨嘛”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叫“经期助手” 的APP,这个APP才使A公司自己的产品。
也就是说这款“大姨嘛”只是一个壳,借用大姨吗之名刷下载量。
事后大姨吗在微博举证该APP欺骗用户,该公司找到柴可称可以改名,要求删除微博,双方交涉后此事不了了之。
“山寨太多了,甚至有记者来采访我们,说我特别不明白你们的产品是怎么红的,这里那里体验没做好,我拿过来一看根本不是我们的产品。”柴可说,很多小渠道并不甄别是否山寨,上当者不在少数。
在腾讯应用宝搜索大姨吗,搜索结果中出现了两款和大姨吗图标一模一样的产品,其中一款“大姨妈经期护理助手”下载量已经超过了5000,下载安装后该产品通过积分墙诱导用户下载其他应用才能激活,评论中有不少用户表示体验很差,却并没人指出这是山寨版。
二度“被下架”
3月13日早间,大姨吗在苹果App Store中“被下架”,搜索大姨吗无法找到该应用,随后网上和微博出现报道称大姨吗因刷榜被下架。
柴可称后台数据一切正常,第三方应用排名统计网站App Figures显示,在3月8日-13日之间大姨吗的数据出现下滑,但是并没有中断,说明产品并未遭遇实际下架。
柴可称,在与苹果沟通后分析,这一事件可能由于竞争对手上架了另一款叫“大姨吗”的产品,并对那款产品进行疯狂刷榜导致产品被下架,相关关键词被屏蔽导致大姨吗被牵连。
根据苹果的审核规则,同名应用无法重复上架,不过一名开发者透露,只要在名字后面加上“专业版”、“极速版”等后缀,就可以绕过苹果规则,苹果甚至不对重复图标进行审核。
尽管目前仍然无法判定该事件是竞争对手所谓,不过对大姨吗而言这已经不是第一次。
“安卓上我们曾经遭遇过一次类似攻击,在某个应用商店无法找到我们的产品了,那是一个很主流的渠道。”柴可说,“最后我们去找到那个渠道,又请客又投放,才被告知是竞争对手B公司通过收买该渠道技术人员,对“大姨吗”应用进行了屏蔽。”
柴可表示,由于产品比较特殊,更多是来自用户的自然下载,对渠道依赖性不强,所以当时大姨吗并不注重和渠道的关系,这一事件后大姨吗在该渠道投放了数万元的广告才彻底解决。
遭遇水军全面炮轰
水军在中国的互联网圈子里并不是新鲜事,本不值得一提,不过柴可认为炮轰大姨吗的水军水得有些“业余”。
2012年6月,大姨吗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痛经常识,内容为“痛经的临时解决办法:上热敷是万能的。发冷就吃榴莲或者喝红糖水/玫瑰茶/一小口白酒/红酒/黄酒,这些方法缓解痛经的同时还会导致血量增大,记得勤换姨妈巾。手脚发热口干舌燥可以喝益母草/热牛奶/蜂蜜水。有深色血块试试酒精棉塞耳朵。血量少而且颜色浅就吃红枣喝枸杞粥。详见长微博。”。
长微博中也并没有提到广告内容,仅在末尾附上了大姨吗的下载地址,而微博下却有一堆用户留言抨击该微博“广告太明显”。在另一条关于姨妈的段子微博下面,同样有用户抨击大姨吗做广告,抨击的部分内容甚至和抨击“痛经常识”的一样。
在其他的几条内容完全正常的微博下,也出现了类似的评论,同时有大量用户在微博评论中给竞争对手B公司的产品打广告。
中招的不仅仅是微博,在360等渠道下,大姨吗同样遭遇了“恶评”,一些账号在大姨吗页面下反复刷恶评后又到B公司产品页面下反复刷好评。
柴可称,在蔡文胜的牵线下,他曾与B公司创始人在微信拉群沟通此事,最后该创始人承认刷了差评,最后双方不欢而散。
大姨吗的投资人徐小平对网易科技表示,有竞争对大姨吗未必是坏事,柴可也认为对手的攻击恰恰给团队注入了活力,不过竞争最终还是靠产品说话。
手记:
本文目的并非抨击大姨吗的竞争对手,所以隐去了相关公司的名字。
正如本文开头所说,从创业者到投资人,很多事情多了就觉得“很正常”,时间长了变成“很合理”,甚至成为“很正确”,曾经有一名创业者面对指责时理直气壮地回应:这就是互联网的打法。
可喜的是还有人没有采用恶意手段去攻击对手,可悲的是他们很有可能被逼着这么干。Instagram十几人的小团队就可以创造出10亿美金的价值,若这个团队在中国,或许还需要配备90个人的市场和公关团队才能应对对手的竞争,这也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创业的一个悲哀。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还没有哪个公司通过恶意打压竞争对手获得成功,对创业者而言一方面产品本身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另一方面如果有一个足够正面和鲜明的品牌形象,则竞争对手黑手的成功率会小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