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邮件转型:欲打造云产品入口

腾讯科技讯(琴岛)北京时间8月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最近微软升级电子邮箱Hotmail启用Outlook.com,用户反响十分热烈,
刚刚上线6小时
注册量就突破了100万。新版邮箱非常给力,用户界面干净简洁,整合了Skype并增强了社交元素,此外,新增的新闻筛选工具也为用户收件箱减轻了负担。第一次注册Outlook.com的用户,在首次登入收件箱后会看到微软的一句宣传语,也是对用户的承诺:“Outlook是私密的,你控制你的个人数据,你的个人对话不会用于商业广告。”显而易见,微软给出这个承诺是在向Gmail出击,后者会扫描用户的电子邮件以精准匹配与之相关的用户广告内容。自从2004年发布以来,Gmail就一直强调,此举不会涉及到用户的个人隐私,
但是仍然失掉了大量的潜在用户。微软这次承诺不会读取用户的电子邮件,事实上,微软是试图以此作为商业卖点来吸引那些因为隐私问题而离开Gmail的用户。在互联网上,定位精准的广告销售
往往意味着几十亿美元的收入。这也是Google和Facebook的主要收入来源。如果微软不读取用户的电子邮件内容,那如何为广告商匹配精准的广告内容呢?根据comScore,6月Hotmail独立访客约为3.25亿,是占有份额最大的网络邮件服务商。在接受连线杂志采访时,微软并没有具体回答Outlook.com广告销售部署问题。连线杂志 Gadgetlab频道记者亚历山德拉·张(Alexandra Chang)表示,“当我使用Outlook.com时,会出现一些小配件和鲜花的广告,似乎精确地匹配了我的
电子版个人资料。” 主管Windows Live和Internet Explorer的总经理布鲁斯·霍尔(Bruce Hall)表示,Outlook.com将会通过新闻邮件筛选工具,淡入那些用户从来不读的信息,基于新闻邮件发送来源来做最为适度的精准广告定位部署。随着移动化平台的发展壮大,人们开始
慢慢习惯于移动化电子邮件收取,因此,微软对于网络广告部署所做出的让步似乎表明了,风光不再的网络广告不再
那么重要了。如果你通过iPhone电邮应用同步Hotmail、Gmail 或Yahoo帐号,你会在收件箱发现各种类型的广告。网络邮件提供商如今已成为另一个服务器和附属的电子邮件地址了。微软方面也暗示,此次部署中,广告销售不是关键。微软公司的营收来源主要是软件的销售,因此大部分Outlook.com用户可能早已是微软客户了。一位微软公司发言人表示,“我把用户看成是客户,而非库存。”微软Outlook.com商业策略并不在于广告收入,从另一点我们也可看出端倪,那就是公司表示,Outlook.com并不隶属于在线服务部门(Bing和MSN两款产品都由该部门负责)。事实上,宣布发布Outlook.com的也是Windows部门(此部门负责Windows网络应用开发)主管克里斯·琼斯(Chris Jones)。而在这次发布之前的几周,微软CEO 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在旧金山展示了新版Office系列,Office软件在微软最新财政年报中占有2
40亿美元的营收比重。微软在Office 2013中深度整合了云服务,将为用户提供月订阅服务。微软也在试图挖掘SkyDrive 和Skype的盈利入口。这样看来,Outlook.com的关键不在广告收入,而更像是微软贩卖软件的入口。IT
咨询公司Gartner分析师麦特·凯恩(Matt Cain)表示,“Outlook.com没有植入什么新技术,只是打造了一个进入云端产品的入口,提升这些云产品对
普通用户的吸引力。Outlook.com代表的是逆向消费化——对一款用户基础庞大的商业工具进行修改升级来适应消费者市场的需求。”

时间: 2024-08-22 06:12:10

微软邮件转型:欲打造云产品入口的相关文章

京颐医疗云产品总监柏鹏:云转型布局未来,我们是如何应对医疗云的挑战与机遇

[现场视频]京颐医疗云产品总监柏鹏:云转型布局未来,我们是如何应对医疗云的挑战与机遇,点此观看视频→https://yq.aliyun.com/video/play/1172 摘要:在9月7日云栖专家"走进京颐"线下活动中,京颐医疗云事业部产品总监柏鹏为大家分享了目前中国医疗云的前景概况,简单介绍了京颐医疗云,并且对于大数据以及互联网+与医疗云的融合和应用进行了分享,错过了线下活动的小伙伴们,不要错过本文哦~ 本文内容根据演讲专家音频材料以及PPT整理而成. 京颐医疗云产品总监柏鹏认为

微软宣布收购LinkedIn后首份财报:云产品强劲业绩超预期

周二,微软财报显示,公司四财季每股收益69美分,远超预期的58美分,营业收入也超过预期.微软核心的云产品Azure营业收入增长了102%.微软股价盘后上涨3%. 微软公布财报,公司四财季每股收益69美分,市场预期为58美分,上年同期为62美分.当季营业收入为226.4亿美元,预期为221.5亿美元,上年同期为221.8亿美元.微软调整后的净利润为31亿美元. 微软核心的云产品Azure在四财季营业收入增长了102%,这使得微软与行业领先者亚马逊的差距在缩小.Azure向企业提供云计算能力.微软整

一分钟了解阿里云产品:邮件推送概述

在阿里云众多的产品中,邮件推送(Direct Mail)是一款简单高效的电子邮件发送服务.那么,邮件推送具体是指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邮件推送构建在可靠稳定的阿里云基础之上,帮助您快速.精准地实现事务邮件.通知邮件和批量邮件的发送.历经两年双11的考验检测,邮件推送在发送速度.系统稳定性和到达率上表现优异.此外,邮件推送提供丰富的接口和灵活的使用方式,为企业和开发者解决邮件投递的难题,用户无需自建邮件服务器,开通服务即可享受阿里云优质的邮件服务,获得邮件投递的最佳实践.   邮

今年秋天微软将对企业级云产品进行重大更新

今天下午,微软'云和企业'执行副总裁Satya Nadella 进行了关于企业级云和我们在秋季阶段的企业级云产品以及服务的演讲.无论公有云,私有云或者混合云,在同行业中, 微软都有最完整的云产品供应.随着Windows Server, System Center, Microsoft Dynamics, Windows Azure 和 Visual Studio的发布,在今年秋天将对微软的企业级云产品进行重大更新. 上周,我出差参加了客户和合作伙伴的会议, 并且对整个行业中云具有的改革能力的影响

微软转型欲跳出桌面:独宠云计算

本报记者 陆绮雯 3月31日,总投资近7亿人民币的微软中国上海科技园区一期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这是微软首次在美国以外投资兴建的研发与技术服务园区. 4月7日,微软的搜索引擎必应 (Bing)推出必应词典,提供中英文翻译搜索服务. 4月 11日,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博士在参加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时向外界透露,微软仍将致力于中国投资,计划今年向快速增长的中国研发设施投资5亿美元. 张亚勤的这句话能很好地揭示这一系列动作背后的思路--"微软认为中国的发展非常重要.中国一开始是

硬件,软件,站点,云——互联网入口四部曲

入口,一个广泛的词语,当我们在谈入口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是想要谈哪方面?现在我们就谈谈互联网入口. 互联网入口是什么,无非就是链接人与信息的一个通道.如今,在短暂的互联网时代,一批又一批的互联网人前仆后继地构建着自己理解的通道,试图控制人们访问互联网的路径,最后获取价值.他们有的妄想拆掉别人的通道推到重建,有的更离谱,在别人通道的基础上构建新的通道.通道的入口其实在不同时段分很多阶段.前前后后不同层次的关系大同小异.而且智能终端发生变化随即就带动入口的变化,不同终端对入口也会有新的需求. 不过虽然不

微软的9个试错产品

中介交易 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203亿美元现金和88.7%的市场占有率(PC操作系统)足以让任何一家公司强大得像只恐龙―当然你知道,我在说微软公司,并且恐龙最终灭绝了. 不一样的是,微软还有机会拯救自己,并向世界证明,它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公司之一.Bing是微软反击谷歌.拯救自己的最好例子.6月2日,微软在全球推出了自己的独立搜索引擎Bing,在中国,它被翻译成"必应"―有求必应.这确实是一个吉利的名字.5月份微软在美国搜索市场占有率还仅有8%(用了4年时间才达到,中

Zerto:技术能力+服务能力,打造云灾备里的大乾坤

随着云端战略布局几乎成为未来IT的共同需求,无论是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还是托管云,获得强大的IT弹性,以应对各种变化和灾难,保证企业业务的持续性是企业谋求云战略的主要原因. 云灾备市场欣欣向荣 在企业面向云端转型的过程中,同时面临着很多挑战:例如数据丢失给客户业务造成的严重影响,如何保证新项目的顺利进行等等.因此,大部分企业都会面临着如何实现高效.安全的应用迁移问题,在此背景下,云灾备服务市场欣欣向荣. 云灾备服务是采用当前最先进.安全.可靠的数据备份和数据复制技术,建设可管理.可运营的灾备服

王者回归! Adobe Creative Cloud 打造云时代的创意体验

Adobe回来了,并且带着涵盖了15款核心产品的Adobe Creative Cloud,结合现有的文档云和营销云(Marketing Cloud),实现了从内容的制作.管理.优化,以及货币化的企业数字化内容的全链路支持. 11月10日, Adobe宣布在中国大陆市场推出本地化的Adobe Creative Cloud(Adobe CC)创意应用软件,包括 Adobe Photoshop.Illustrator.Dreamweaver.InDesign.Lightroom.Premiere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