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点评网消费者账户被盗刷 互联网泄密频发背后:安全投入仅占IT业的1% 李娜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消费者在大众点评网(微博)中的账户余额被盗刷,并且,与账号绑定的手机号和邮箱均没有收到相关提示。 对此,大众点评网向《第一财经日报》回应称,目前公司已经报警,初步怀疑是因为会员的账号和密码安全设置过低导致,但具体原因还要等技术部门的进一步排查才能确定。 “我们已经对会员发送短信和邮件提醒,对密码进行重置,将会尽最大努力为会员追回相关的损失,并且帮助会员修改账号和密码信息。”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仍有部分用户未对密码进行重置或重置后的密码过于简单,由此可能导致账号被盗的风险加大。 从CSDN(微博)泄露事件,到电商网站频现账户信息被盗,并且今年3·15晚会又
曝光了银行人员有偿出售客户信息,一系列的事件敲响了信息安全的警钟。一行业协会人士透露,我国目前信息安全投入仅占整个IT行业投资的1%左右,远远低于欧美国家8%~12%的水平。 公司称排除员工泄露信息 大众点评网的账户一般会建议用户进行手机号绑定,每次消费后都会在邮箱中进行提示。9月2日上午,一消费者在登录邮箱时发现自己有一笔消费记录,相关账户中的100多元已经被清空。 “虽然被盗余额不多,也就110元,但还是觉得挺蹊跷的。”该消费者表示,由于做了手机绑定,过往消费后都会有手机短信提示,但最近登录邮箱时,发现账户余额已被清空,并且有一笔毫不知情的消费记录。 此外,也有消费者指出为了盗取账号中的全款,盗号者会垫付资金进行消费,可谓是做贼做到了家。 大众点评网对记者表示:“此次事件属于少数现象,具体数字暂时还在调查,原因可能是使用了和其他网站相同的账号和密码。” 对于是不是有内部员工对外泄露信息的问题,大众点评称已经排除。“目前技术部门对于可能存在风险的账号也还在排查中,过两天才会出结果。” 去年10月份,大众点评网曾因受到不明来源的恶意攻击,导致部分用户无法正常访问。 信息安全投资落后欧美 信息安全泄密事件近年来集中爆发。 2011年底的CSDN泄露事件,通过公开渠道获得疑似泄露数据库26个,涉及账号、密码2.78亿条,被称为“中国互联网史上规模最大的泄密事件”;今年3·15晚会上曝光了银行工作人员向犯罪分子出售客户信息,造成受害人损失3000多万元。 “其实从登录互联网开始,我们的个人信息就暴露在外面了,个人和企业一样,都面临着高风险。”一行业协会人士对记者表示,我国目前信息安全投资占整个IT投资的比重仅为1%左右,远落后于欧美国家8%~12%的水平,整体投入不足使得国内众多部门与企业的信息处于脆弱的保护下。 一行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其实目前很多企业对于信息安全的投入都非常谨慎,中小企业普遍的投资可能只有几万元到十几万元,“对于他们来说,觉得这件事情就像是买保险一样,遇到了再说,没有遇到可能就不会想这件事情。” 最早从事内网安全管理的溢依信科技总经理任博对记者表示,作为电商企业,信息泄密基本可分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外部如黑客、木马病毒等因素,可以通过加强防火墙、升级杀毒软件等来进行防御,目前在外网防御这方面的技术产品还是比较成熟的;而内部泄露一般包括内部员工不小心将资料外泄和“内鬼”刻意盗窃机密两种,由于企业的忽视,以及内部人员对机密信息的了解程度和存放位置的清楚度,泄密事件一旦发生,都将给企业造成很大的危害,甚至是致命的打击。 据Zecurion调查 ,2011年,全球共计登记信息泄露事件819起,总损失金额超过200亿美元,每起泄密事件造成的损失金额达到244.2万美元。而此前据国安部统计,我国63.6%的企业用户处于“高度风险”级别,每年因网络泄密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上百亿。 目前,针对这些愈演愈烈的个人信息泄密事件,国家也在加大力度打击犯罪,不仅有公安部在二十几个省全面打击行动,在政策上也出台如《个人信息保护指南》等方针政策来引导。 “但不可忽视的还有人为因素。”上述行业人士表示,在加强技术控管和流程优化的过程中,无论建立怎样的安全控制措施,都需要人员来访问、操作、传输和处理相关的信息数据,但人是活的,不能像对待一项信息组件一样来设定人的行为,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他表示,安全管理中的人性化最重要是让人们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才安全,而不仅仅是该怎么做,在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广泛应用、信息传播极为便利和快捷的今天,尤为如此。
互联网泄密频发背后:安全投入仅占IT业1%
时间: 2024-10-26 08:57:47
互联网泄密频发背后:安全投入仅占IT业1%的相关文章
互联网为何泄密频发
大众点评网消费者账户被盗刷 互联网泄密频发背后:安全投入仅占IT业的1% 李娜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消费者在大众点评网中的账户余额被盗刷,并且,与账号绑定的手机号和邮箱均没有收到相关提示. 对此,大众点评网向<第一财经日报>回应称,目前公司已经报警,初步怀疑是因为会员的账号和密码安全设置过低导致,但具体原因还要等技术部门的进一步排查才能确定. "我们已经对会员发送短信和邮件提醒,对密码进行重置,将会尽最大努力为会员追回相关的损失,并且帮助会员修改账号和密码信息."公司相关负责
新保密法修订草案初审互联网泄密占七成
赵杰 实施已20年的<保守国家秘密法>(下称"保密法")将有重要修改. 自1989年5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我国现行保密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具体保密工作中出现了各种问题. 据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对该法立法调研的综合报告,近年来我国在贯彻保密法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在于:首先,定秘随意,解密不及时,国家秘密范围过宽:其次,保密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不尽合理:再次,保密管理方式和手段与保密工作任务不相适应:最后,保密技术经费紧缺,防范技术落后. 在昨天开幕的第十一届全国人
广告主对视频网站广告信心脆弱仅占10%投放
"流量就等于收入,流量越高收入越高",这个简单不过的互联网吸金理论对于视频互联网来说似乎失效.Hulu这家来自美国的视频网站以区区1%的流量收获了市场中33%的广告.流量批发原则不再奏效,对于视频网站来说单位用户价值则更为重要.这种理念对每一个还在"不挣钱"的视频行业中挣扎的人来说,恐怕都是不小的冲击.尽管来自视频分享的反对者称建中国版Hulu比建联合国还难,但就目前来看,似乎Hulu模式的吸引力并没有减弱. 炮轰Hulu"模仿秀" 引发视频商业
新技术和新设备受热捧 互联网泄密来临
本文讲的是 : 新技术和新设备受热捧 互联网泄密来临 ,[IT168 资讯]7月11日,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安全研究与服务中心联合瑞星公司发布了<2013年上半年中国信息安全综合报告>,对上半年的病毒.恶意网址.个人隐私.移动互联网及企业信息安全等五大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报告指出,伴随着虚拟化.云应用.BYOD及可穿戴智能设备的迅速广泛应用,这些新技术和新设备已经成为了目前威胁我国企业信息安全乃至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原因,并导致互联网全面泄密时代的来临.另外,"棱镜门"事件对我
著作权纠纷频发背后的根源是什么?
前段时间,乐视起诉小米盗播.快播被罚2.6亿元.今日头条也被国家版权局立案调查--关于版权的诉讼和纠纷频频出现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一叶知秋.实际上,伴随着新技术.新模式的不断涌现,著作权纠纷呈现出了迅速上升的趋势,而包括著作权在内的知识产权诉讼数量可谓是居高不下.在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受理知识产权案件11016件,各级法院审结一审知识产权案件10万件. 著作权纠纷的复杂性和广泛性,从世界各国的频繁修法中也可见一斑.美国本世纪以来几乎每年都有针对著作权法的修正案,日本.韩国等的著作权相关法
互联网电视热销背后缺片源成隐忧
互联网电视内容涉黄.广电总局下发文件对互联网电视业务进行检查.对擅自开展的互联网电视业务限期停止--近日,互联网电视的各类消息层出不穷.记者昨日走访南京众多电器卖场了解到,互联网电视销售日趋火爆,但内容来源单一.无法和数字机顶盒互联互通等缺陷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命门". 互联网电视热销背后有隐忧 昨日,记者在新街口几家大卖场发现,虽然家电类的销售旺季已经接近尾声,但各大品牌的互联网电视销售势头依然强劲.目前,市面上的互联网电视一般比普通的非互联网电视价格要高一两千元,但比3D电视便宜很多
国产平板电脑厂商数量达千家:仅占国内3%份额
中广网深圳7月18日消息(记者郑柱子)记者从日前举办的"深圳平板产业趋势与机遇研讨会"上获悉,中国1000家国产平板电脑厂商目前仅占到国内3%的市场份额,利润也低的可怜. 此次研讨会属公益性质,由深圳平板电脑品牌汇和MPD移动便携设备网共同举办,吸引了从平板芯片厂商.方案设计商.整机集成商等400多位平板行业人士的参与. 咨询机构战国策首席分析师杨群告诉记者,2011年平板电脑持续快速发展,全球各大手机厂商.传统PC厂商都先后挤进平板电脑行业,开始了一场IT界的新革命.目前在国内,传统
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
科技强国是国人的梦想,科技经费中央财政科技投入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基本走出了经费短缺的时代,但这些经费的去向,却让人纠结.据8月31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科协的调查数据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科研人员通过虚报经费.收集发票充抵等手段将科研经费放入个人腰包. 科研经费来自公共基金,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的现实,让人痛惜和愤懑.前不久,一名准院士曝出挪用科研经费包养二奶.养私生女的丑闻,将科研经费问题再次带入舆论视野.可在很多局内人看来,
环保电池覆盖率仅占电池产品20%
响应国家节能.环保的政策号召,一些生产制造行业转型生产优质环保节能产品,但这些产品目前正面临着市场的拷问,推广形势不容乐观.其中,电池行业所面临的市场尴尬尤为突出.1997年,原中国轻工总会.国家环保总局等9部门联合发出<关于限制电池产品含汞量的规定>,要求自2001年1月1日起,禁止在国内生产各类汞含量大于电池重量0.025%的电池.自2005年1月1日起,禁止在国内生产汞含量大于电池重量0.0001%的碱性锌锰电池(不含汞含量小于2%的扣式碱锰和氧化银电池).旨在通过政策"指挥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