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五晚,一边看《">舌尖上的中国2》一边吐槽,已成了近一个多月来吃货们的“乐趣”,随着第七集《三餐》的播出,《舌尖2》终于在“口水”中谢幕。不管《舌尖2》节目组如何解释人文的重要,以及抄袭、造假等各种质疑,与《舌尖1》的纯粹美食相比,《舌尖2》硬生生被指拍成了四不像的“雷剧”。有网友如此评价:“《舌尖1》是围绕美食、食材等叙述故事,天然无雕饰,而《舌尖2》更像找了个煽情的故事,然后让主人公随便炒俩菜。”
故事?从“眼泪”到“口水”
外界声音指出,《舌尖2》主观意识上贬低了美食,而刻意去打人文牌,突出社会热点,涉及有候鸟打工族、留守儿童、应试教育、家长陪读、空巢老人等,但因分集导演水平不一,美食、故事的拿捏相差万里,致使矫揉造作出来的《舌尖2》有些不伦不类。
自第一集《时节》开始,“故事”就成了《舌尖2》的主角,浓浓的乡愁被着力渲染,而蜂蜜鳗鱼、烟熏腊肉、雷山鱼酱等美食则成了陪衬,成了刺激眼睛、夺人泪水的“洋葱”。相比《时节》、《心传》中本帮菜厨师世家、挂面老人的故事,虽也有喧宾夺主之嫌,但扣三丝、油爆虾、陕西挂面等还是让观众印象深刻。
第三集《时节》与第四集《家常》则是两个极端,前者为避嫌刻意增加美食镜头,但被指结构有些零乱。后者故意挑战观众底线,提琴女孩的故事跑题八万里,美食更沦落为煽情的下脚料,至此《舌尖上的中国》被认为“华丽”转身为《舌尖上的中国人》。
第五集《相逢》的关键一战,故事、美食完美结合,成功挽救了《舌尖2》,之后的《秘境》和《三餐》也都吸取教训,虽也有人文,但不再扎眼。对于“吃货”来讲,美食固然让人垂涎,但也并非排斥人文,之所以《舌尖2》的故事引来众人吐槽,关键是节目组“没有金刚钻,偏想揽个瓷器活”。有网友指出,在实力不济的情况下,还是保守点拍好美食,至于社会责任,不是一档美食纪录片所能承担的,况且说教最为观众反感。
抄袭?“抄袭”扯皮“致敬”
《舌尖2》的“抄袭门”要从第一集《脚步》说起。节目播出后,有网友指出该集有数个桥段与BBC《人类星球》很相似,特别是白马占堆爬树为弟弟采蜜的那一段,“爬树的拍摄角度、手法以及父亲出现的时机都一样”,总导演陈晓卿对此回应称是“致敬经典”。
网友说“抄袭”,导演讲“致敬”,二者孰是孰非很难去下结论。但《时节》中涉及飞鱼的5个镜头,被指照搬BBC《生命》的素材。分集导演胡博解释说,“5个镜头都有BBC授权,无论在流程上还是法律上都不存在问题”。
总之是网友这边“起火”,节目组赶紧“灭火”,一来一往中,《舌尖1》积累的好口碑也快被燃烧殆尽。
造假?砸了“舌尖”招牌
至于造假,网友、节目组也都各执一词,但也无外乎因观众对《舌尖2》的失望,所谓“爱之深恨之切”。
植物学博士顾有容质疑第一集《脚步》中采蜂蜜的镜头有明显问题,藏族孩子开始爬的是一棵针叶树,而正面镜头则是高山栎,“根据专业知识判断,这里的蜂巢也不可能那么高。”
针对此,分集导演李勇回应称,拍摄高处取蜜片段是出于安全因素考虑才“换树”。业内也有观点认为,情景再现的操作手法,算不上造假。
有业内同行的支持,“采蜜造假”这一页算是掀过去了,但网友又发现,同一集中,1/8秒钓起跳跳鱼的高人并非杨世橹,而是请隔壁村的“钓跳跳鱼冠军”当的“替身”。至此,陈晓卿再无可辨之词,只表示“我也是首次听说”。
第四集《家常》中,河南母女畸形的价值观最为人诟病,有网友爆料,提琴女孩并不贫苦,她是该集导演夫妻公司旗下艺人,故事存造假嫌疑。节目组随后也辟谣,否认内容造假,分集导演与片中主人公无利益关系。
不难发现,《舌尖2》播出后,节目组只忙于解释、辟谣,但越解释越乱,越辟谣吐槽越多,最后不知所措下,陈晓卿等主创关闭了微博评论,不再沟通。无可否认,《舌尖2》没能延续《舌尖1》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