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调侃,同样的非主流,不一样的自娱自乐。继凡客体、
元芳体、杜甫很忙等风靡一时之后,近日一个被
网友们总结为“这不体”的新玩意儿,又承担起了消磨时光的“天将降之大任”。
#这不#,这不体火了
这一次,命题作文的格式是:XXX,#这不#XX。来看看网友们是怎么语不惊人死不休的。
复旦大学投毒案后,当年的室友们纷纷在微博上互谢不杀之恩。借助“这不体”,这一网络热点再次焕发第二春。“不是被毒死,就是被刺死,读了4年大学,居然毫发无损,这不容易!”,短短26个字,串起复旦投毒案、清华朱令案、云大马加爵案,尤其最后一句“这不容易”,调侃中透露着辛酸。
19年前的清华朱令案至今悬而未破,在热心网友们国内声援的同时,在美国白宫网站上出现关于朱令案的请愿,吁请美方开展调查、并将居美的嫌疑人驱逐出境。按照美国的相关规定,签名人数达到10万人,白宫就要进行回复。
“白宫成了许愿池,这不科学”——对此事件,不过瘾的网友,再次操刀,又来了个“这不体”。
也要不少名人也不幸遭遇调侃,躺着中枪。
微博名人任志强抱怨南京机场的一条微博也被网友利用上了,“南京机场,一碗排骨面,外加一个鸡蛋,九十五大洋,这不便宜!”
“看见这个,亲;看见那个,亲;看见谁,都亲;这不卫生。”马云在微博上也被“这不体”@了一下。
总之,这不体很火,某种程度上,甚至有盖过当年凡客体之势。根据一家微博数据分析机构的统计,在新浪微博上,自第一条网友创作的“这不体”发布,到同类型的原创内容达到2000条,只用了约30个小时的时间,而2010年凡客体网友原创内容达2000条所花的时间大约是其两倍。
“经过凡客体、元芳体、杜甫很忙等的历练之后,网友们现在已经驾轻就熟了。”一位研究互联网多年的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这些病毒营销事件中,最早一批种子用户的创意和创作至关重要,它直接决定着话题的精彩程度和普及可能性。
事实上,凡客体当初能够传播开来,一开始也是对凡客、韩寒、王珞丹等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人在创作、传播,他们要么是凡客的目标消费群,要么是喜欢网络新事物的上班族、上学族。
传播链条复盘
具体到这次“这不体”的传播链条来看,第一条网友创作的“这不体”内容出现在5月4日晚上10点。这名网友显然想在5?4青年节即将结束的时候凭吊下自己的青春。微博内容是这样的:“我的青春我做主,还在用iPhone发微博,这不时尚。”
记者辗转联系到这位微博用户。他回忆说,当时是看到了广东电信网厅官方微博,醒目的红色大字“这不”连续用了四次,顺手就依葫芦画瓢给评论了一条。
一番搜索下来,记者终于找到了“这不体”的源头。5月4日21:56,@中国电信广东网厅的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广告帖,连用了“这不实在,这不科学,这不节约,这不合理”。
但这条不折不扣的广告帖却出人意料地成了网友们的新玩偶,大家纷纷转发和评论,更有部分有才有闲的网友借此调侃社会上的一些热点现象,成了一种另类的民意倾诉以及寻得民意共鸣的的途径。
除了新浪微博,开心网、QQ群、人人网、微信等,也成了网友传播“这不体”的欢乐空间,不少明星、名人不断遭到恶搞或追捧。有网友甚至夸张到说:“写这不体,上瘾了。”
创意与无聊的狂欢
被誉为创意产业之父的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说过:互联网上的无聊解决方案,是感官娱乐和情绪出口的两位一体,配上眼球效应,它就是这个时点最大的无聊经济载体,“哪里有无聊,哪里就有创意的生存空间”。
回溯凡客体、元芳体、这不体、杜甫很忙等流行一时的诸多因素,其亦满足霍金斯的创意、无聊辩证法。研究互联网新媒体传播多年的一位教授对记者表示,网民们主要还是觉得有趣、好玩,因此才会推动这些病毒营销时间不断升温,这种方式要取得成功,其创意一定要符合网络时代的两大传播特性,即:娱乐和自由。
事实上,在各种所谓的体出现之前,这种创意加无聊的狂欢已经通过网络恶搞的形式在论坛、社交网站、QQ上流行过很多次。比如,《一个馒头的血案》对电影《无极》的恶搞,又比如网友曾一度疯狂地用“一枝红杏出墙来”来作为诸多古诗的统一下联。
在改造凡客体、这不体的过程中,网友们乐在其中,同时也掺杂着他们或冷嘲热讽、或幽默风趣、或温馨感人的情愫与共鸣。
当然,网络热点转瞬即逝,有如长江后浪推前浪,在快餐文化面前,网友们很容易对一件事趋之若鹜,同样也可以弃之如敝屣。
对于“这不体”来说,目前需要追问的是,它能火多久?#这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