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使用SNS以后,常常收到的“通知”就是——XXX请求成为你的好友……
“好友”只是SNS为了突显跟其他人的“陌生”对应出来的名词,实际上,他/她真的是你的好友吗?
昨天晚上打算写这个日志的时候拿起一张纸,
把能够记得起名字的人(好友,客户,同学,情人……)全部写下,
再打开outlook通讯录把手机联系人跟email联系人,还有msn联系人浏览了一遍。
发现,最常联系的人不到20个(扣除自己家人,可能剩下12个)
我在若邻的好友名单(一度连接)有767人,MSN有200多人,
LinkedIn 100多人 ">Facebook 80多人 MySpace, Orkurt, Friendster,
51, Hainei, Xiaonei都注册过,不过是研究用途,没有实际玩过。
MSN上有重叠自己在线或线下的好友,若邻上因为自己的工作,也重叠部分,
5GSNS上新朋友多,不过熟悉的不超过5个。
我自己对好友的定义——好友,有些上网不联系,有些联系不上网,
但是在最关键,最需要跟他们联络上的时候对方会义无反顾的给你帮助。
好友在你不跟他联系的时候不会认为你跟他绝交了。
好友在你批评他的时候不会觉得你在奚落他,小看他或看不起他。
你无法对好友断开好友连接,然后walk away,离开,不带走一片云彩。
所以大家别被网站上的“好友”欺骗了,不管在网上能够建立多少好友名单,
所有好友都需要“经营”,“沟通”。而不是狂加好友就觉得不虚此行。
下次要加好友的时候,先问问自己,准备好真的当“好友”了吗?
——————————————————————————————————————————————————
在封建制度时代的中国,衙门其实只是处理非常重大以及跨区域的官司,一般纠纷尤其同一个家族的纠纷,祠堂,家法,族长等才是真正的仲裁单位。据这个例子的原因不是说我们的互联网世代回到了“封建时代”而是要突显,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每个网站为了保护注册用户,游客,路人,马甲,替身等网民大众的权益,必须定出符合用户的“最大公约数”利益。SNS的魅力在于用户以自己的“真诚”——实名,利他主义,引荐以大部分人熟悉的社会制约关系,相知,相识,互动。
建议网友们在如果决定要在SNS网站活动时:
了解这个网站的类型
实名——如果不打算用本名,请在“江湖上”混出一个足够响亮的名号
专业知识或擅长的知识——发挥自己最擅长的
要扮演的角色——认好自己打算扮演的角色,是逗还是捧
审慎交友——刚开始因为好友少,容易来者不拘,建议可以先看看对方的个人简介,对方的好友群,发表过的文章
真烦~!是的,写到一半正好朋友过来,看了一下,反馈说上个网怎么那么多规矩,那么烦~
到SNS好像就是要这样,不然或许要选择逛其他类型的网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