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PPP模式刺激民间投资

郭万达  从去年年底我国推出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以来,关于如何启动民间投资的话题就一直没有断过。今年5月未,有两件大事又一次激起了社会对民间投资的热情:一是国务院转发改委《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
意见》;二是《国务院关于调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的通知》的发布。  第一件事使社会将目光再次投注到长时期以来讨论的“打破垄断,刺激民间投资”的问题,第二件事被视为对民间投资开闸的信号。  从今年1~5月份的经济数据来看,政府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确实已经在初步显现,但民间投资的热情似并没有激起。因此,如要避免出现“大W”或“小W”的宏观经济情景,下半年的关键是如何迅速有效地启动民间投资。  国际经验表明,启动民间投资,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PPP模式,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今年1~4月间,笔者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参加 “金融与投资在低碳经济”研修班,其间有两个星期在苏格兰政府就金融服务政策问题进行了调研。苏格兰政府财政部官员重点介绍了筹备设立“苏格兰未来信托”(Scottish Futures Trust,简称SFT)的情况。据介绍,“苏格兰未来信托”将作为PPP模式来设计,并对传统的PPP模式进行了创新。  据苏格兰政府负责筹备工作的财政部官员介绍, “苏格兰未来信托”初期作为一个非营利机构设立,其主要功能是为政府的公共服务提供一个金融平台,专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投资。“苏格兰未来信托”第二期将设立“苏格兰未来信托公司”,吸收私营部门参与,以此为平台组建不同的基础设施的项目融资公司。  “苏格兰未来信托”的基本功能包括:为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机构提供服务的资产;为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机构提供私人融资;通过聚集需求提供更便宜的金融服务;提供更专业的意见和规划支持公共部门的规划和提供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提供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的协调和协作;为公共和私营部门的市场参与提供一个论坛平台。  作为信奉“自由市场经济”的苏格兰政府,为什么要由政府财政预算资金来发起设立专注基础设施的投资机构呢?主要有三个背景:  第一,是苏格兰政府刺激经济、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需要。苏格兰议会正在讨论《气候变化法案》,提出到2050年减排80%的目标,苏格兰政府把对低碳经济的投资作为应对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第二,是苏格兰巨大基础设施投资的需要。据苏格兰政府测算,未来十年,苏格兰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巨大,包括交通、能源、气候变化和水、环境、住房、学校、健康、体育在内的“基础设施”,总投资约370亿英磅。因此,需要设计一个机制,以调动私人资本对基础设施投资的积极性,满足苏格兰巨大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  第三,是提高政府财政投资效率的需要。苏格兰政府每年有10%左右的政府预算作为“资本支出”投资在基础设施。比如,从2009~2011年这三年的财政年度,苏格兰政府预算32.6亿、35.8亿、36.6亿英磅用于基础设施投资,同期,苏格兰政府预算中还有12亿英磅用于地方政府的投资。用好政府预算投资,提高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率,是设立“苏格兰未来信托”机构的背景和出发点。  在全球应对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苏格兰政府通过设立“苏格兰未来信托”机构,将财政预算资金转变为金融资产,从而发挥政府财政投资的杠杆作用,提高政府投资基础设施的效率,并通过PPP模式设计,调动私人资本的投入,帮助地方政府发行债券,以满足苏格兰对基础设施巨大的投资需求。  我国近些年来,在公用事业的改革上,已经有很多省市通过PPP模式吸引了民间资本进入。实践证明,有些是成功的,但也不乏失败的案例。2007年~2009年,在北京和上海尝试了若干年的城市公交PPP就相继尴尬谢幕,PPP模式在我国是否水土不服呢?笔者认为,作出这种判断,未免过于武断。我们知道,PPP模式从19世纪开始,在全世界的桥梁、港口、轨道交通、供水、供电、燃气、电信、垃圾处理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成功的案例不胜枚举,说明模式本身没有问题。在目前情况下,更需看到PPP模式对民间资本的带动效应,而不是“因噎废食”,阻碍民间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  如何有序地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呢?本人认为以下两点是PPP模式在我国成功实施应该注意的:  其一,PPP模式是公私合作模式的总称,其具体的模式还有很多,如服务合同、管理合同、租赁合同、特许经营、BOT、BOO、BOOT、股份制等。再具体到某个产业和某个领域,甚至一个特定地区的某个具体项目,都有一个具体的PPP模式与之相适应。因此,在运用PPP模式的过程中,要对特定领域PPP适合的具体模式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审慎选择,杜绝“南橘北枳”的现象。  其二,PPP模式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建立了与多元化投资体制相一致的监管体制。在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尽管通过PPP模式引入了民间资本,但并不能改变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公共性质,而投资者的目标是追求投资收益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管体制,在实现使用民间投资的基础上,保障公众利益不受损伤。  [作者系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副院长,本栏目为本报和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联合推出]

时间: 2024-10-22 17:38:49

利用PPP模式刺激民间投资的相关文章

政策转向刺激民间投资

2008年"最困难",2009年"最有信心",而今年则是"最复杂". 2010年中国经济将从非常状态下的非常政策,平稳过渡到正常状态下的正常政策,即刺激政策退出.为了防止政府投资力度逐步减弱后,民间投资跟不上,经济出现二次探底,政府日前正在放松管制,让民间资本可以进入原来审批门槛高的行业. 3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其中包括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 对此,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原所长张汉亚3月30日在接受&l

运营商建设智慧城市的利器——PPP模式

3月24日,2016年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创新大会在山东开幕,再次引发政府和全社会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关注.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中旧有的完全由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面临改革,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以下简称PPP),正成为我国基建投融资改革的重要方向.运营商如何成为PPP模式的关键抓手,成为解决难题的钥匙? 智慧城市建设投资需求巨大 据了解,我国各政府部门对智慧城市投资规模大,高达8000亿元.由于计划建设的智慧城市达484个,平均每个城市的建设资金约16亿元.16亿元,建设某个智慧行业作

鼓励民间投资意见20条上报国务院资本待命入场

深受民营企业主和市场关注的促进民间投资新政策,终于有了眉目. 本报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在三易其稿后,<关于进一步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的若干 意见>,即鼓励民间投资20条(下称"20条"),已于8月上旬上报国务院.按惯例,如无意外,这一文件有望于年内出台. 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20条"草案,内容包括扩大民营资本的市场准入范围,削减行政许可事项.改进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减轻民企税费负担等若干方面. 这当中包括一系列政策亮点,比如研究制定<放贷人条例

刺激经济接力跑 “新36条”拉抬民间投资

"非公经济36条"实施5年来,民间资本普遍感受到的仍是民资进入垄断领域门槛过高,融资瓶颈未见扩宽.而2008年底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所触发的一系列救市措施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更引起了关于"新国进民退"的辩论. 没有疑问的是,民间投资是衡量中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中国经济逐步走出低谷的关口,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短期经济刺激政策的淡出也走到了关键节点.国务院此时出台"新36条",再次强调消除制约民间投资的制度性障碍,可以说是在向由长期市场垄断

2016智慧城市建设走向新时代 应用PPP模式抓住四点

李克强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更大释放内需潜力.会议指出,城镇化是中国发展最大的潜力所在.会议确定,一是放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条件:二是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三是扩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范围:四是完善土地.城镇住房等制度,鼓励地方利用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设立城镇化发展基金.会议还提到运用"互联网+"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保障水平. 近年来,国家多部委联合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关于促

构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PPP模式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是支撑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其建设水平直接决定智慧城市的发展前景.本文提出了构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公私合作(PPP)模式,从已有.新建和改扩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三种类型,给出了构建政府公共部门与民营部门合作的三条路径,并就监管.风险分担和合作伙伴选择机制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基本内容和特殊经济属性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有两层含义.从广义上讲,指的是在城市的地上和地下的各类市政设施,如道路及给排水管网.燃气管网.路灯等市政设施中充分运用信息化和网络手段,以实现城

如何缓解安防PPP模式的忧愁

新疆八师石河子市政府与大华股份签订了总规模约5.89元的"平安石城"PPP项目,引起了行业内的热议.对这一模式的见解仁者见仁,但更值得探讨的应该是项目实施的能力如何培养,这才是值得企业注意的重点. PPP的忧愁与欢喜 对于PPP模式,人们已经不再陌生.这种公私合作的模式作为公关基础设施中新的项目融资方式,具有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必要性:一方面有助于公共服务融资创新,减轻当期财政压力,与各个供应商共同承担风险;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同时在政府职能转变

PPP模式与城市视频监控项目结合产效应

对于PPP模式,人们已经不再陌生.这种公私合作的模式作为公关基础设施中新的项目融资方式,具有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必要性:一方面有助于公共服务融资创新,减轻当期财政压力,与各个供应商共同承担风险;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同时在政府职能转变时期,利用政府与供应商管办分离的协同机制提高其公众服务的水平. PPP模式与城市视频监控项目结合产效应 在安防PPP领域,不难发现的是,政府的契约精神与能力建设是基础.合理的风险分担是核心,服务质量和供给效率是决策依据.建立公众

智慧城市PPP模式备受青睐

据人民日报4月5日消息,自19世纪PPP模式被提出,被越来越多国家采用.近年来,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兴起,将PPP模式和智慧城市结合成为我国建设发展新趋势.国务院.财政部和发改委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推广.规范PPP的政策,财政部也连续三年推出PPP示范项目,推广先进经验和成果. 智慧城市PPP模式备受青睐 推广任重道远 根据财政部PPP中心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入库项目11260个,投资额13.5万亿,其中,已经签约落地的1351个,投资额2.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