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对欧投资潮:家族企业成并购热点

中国买家胜出的决定因素是价格和银行融资的优势,但欧洲的
卖家不仅仅需要中国式溢价  上一轮资源能源海外投资潮尚未退去,欧洲投资并购热已悄然升温。  过去高门槛的欧洲市场,现在因估值降低而变得更富吸引力。从中小型家族企业到传统公用事业、高端工业制造业,越来越多的橄榄枝在抛向市场,吸引着在技术、品牌以及海外市场等方面正面临增长瓶颈的中国企业,他们的收购目标正从传统的亚洲、美洲转向欧洲,技术是欧洲企业最大的吸引力。中国建设银行也加入了这场洪流。  建行董事长王洪章日前表示,建行今年将拿出150亿美元,在欧洲完成一项收购。这超过前两年中国在欧洲全部交易的总和。路透社报道认为,这说明欧洲会成为中国海外并购的重点考虑对象。  欧洲也在渴望着中国投资的到来。“欧洲是个理想的投资地点,也一定会复兴,中国和欧洲的双向投资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以建设性的方式面对。” 欧盟驻华大使艾德和(Markus Ederer)不久前如此对外表示。而德国总理默克尔在9月初的第六次访华之旅中,争取更多的中国投资是其行程的重要目标。  近两年来,中国企业对欧投资的名单骤然加长。而走向欧洲的故事只是开始,高潮尚未到来,机遇中暗藏的风险也在不断考验着中国买家。  一切都变了  “两年前,中国公司到德国收购难得一见,但在过去两年,突然间一切都变了,中国公司在德国进行了18起并购交易,其中包括少数股权投资,公开市场收购,收购私营公司或不良资产。” 普华永道企业融资部中国区主管、合伙人黄耀和在接受财新记者专访时说。  黄耀和举例称,七年前,普华永道在上工申贝(600843.SH)以约3500万欧元(包括后续资金注入) 收购德国杜普克·阿德勒公司的交易中担任财务顾问,那时把钱转出中国还很复杂。但现在这方面的手续变得更加容易和快捷。  黄耀和认为,现在中国公司的行事风格已与其他成熟的国际投资者非常接近。而过去五到十年前,跟中国公司谈判还很费劲。欧洲人对中国公司普遍的恐惧是,中国公司来买了技术,会关了工厂就跑,他们无力面对劳工、投行与政治家。他曾在七年前劝说上工申贝的负责人多关注本地小镇报纸,在当地发出积极信号,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强大的买家,帮助德国公司打开国际市场。后来,上工申贝将一些低端制造放到德国周边国家,比如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在德国保留高科技部分,德国现在已成为其研发、市场和销售的欧洲中心。另一个经典案例发生在2011年7月,重庆轻纺控股集团宣布以6414万欧元收购价和承接8
211万欧元债务的代价,收购德国最大的汽车密封件生产企业萨固米集团。当时萨固米即将进入破产程序,交易时间窗口十分短促,“中国买家出现时,我们每个人都很怀疑,他们的动作够不够快?有没有能力经营管理?”宝马、大众、梅赛德斯、奥迪等汽车厂商客户并不希望这家供应商消失,当地失业率较高,当地政党也不希望这家拥有4000多员工的公司再倒闭。现在,这些德国人都认为中国买家做到了。  黄耀和称,过去多是二三十亿人民币的大项目,而现在很多是六七亿元的小项目。很多欧洲中小型企业质量上佳,中国企业一看也觉得买得起。他预计,以后在欧洲的交易结构将更加丰富。  按照商务部等机构发布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10年中国对欧直接投资规模在2009年增长2.8倍的基础上又实现成倍增长,达到了67.6亿美元;2011年对欧直接投资达到82.5亿美元,
同比增长22.1%,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11.1%。存量规模并不大的中国对欧投资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  标准普尔在最近关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报告中指出,2011年交易价值下降源于资产估值降低和中国紧缩政策的抑制。但随着央行 2012 年 6 月 8 日降息0.25个百分点, 以及政府在基础设施方面再次启动刺激性政策,市场投资情绪有所好转。截至 2012 年 6 月底,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支出达186 亿美元,同比上升 11%。  报告进一步分析,中国企业过去的收购目标大多来自亚太地区和美国。亚太区目前仍占主导。但是,许多中国企业正在将注意力从美国转到欧洲,因为后者的收购价格较低。在过去五年里,涉及到欧洲收购目标的交易量增加了 26%,而涉及美国的基本保持稳定。  PE急出手  布鲁塞尔以及欧盟很多国家的政策制定者,对于中国投资都相当期待。欧洲需要投资来促进实体经济增长和就业。中国则被公认为主要资金来源地之一。  目前欧洲企业的估值一方面使得卖方出手更为积极,另一方面也让中国企业感受到更多机会。这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情况有不小的差异。  服务于毕马威德国的律师王炜向财新记者分析,三年前国内企业也受到危机冲击,但由于没有遇到过欧美市场雪崩式滑坡的情形,对该不该出手并没有想清楚。从卖方市场看,当时欧洲企业估值低于历史平均水平,手握优良资产的股东宁愿再熬一熬,也不愿在低潮期将企业出手蒙受损失。目前并购市场中企业估值则在历史平均水平上下,股东们考虑到欧债危机的不确定性和很多工业产品在欧洲市场的结构性疲软和萎缩,进而考虑在合适价格区间出售。同时,很多人也开始相信,和新兴市场的战略投资者合作会带来更大协同效应。上一轮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热潮主要集中在能源资源领域,主要收购者是大型国有企业,但在这轮欧洲投资井喷中,情况发生变化:民营企业开始更多地加入并购队伍,国企也投资了一些非资源类的生产型企业。原本欧洲市场被认为门槛较高,中国企业的态度也相应谨慎,但类似吉利收购沃尔沃这样的大交易带给了中国企业更多信心。  按照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会长王巍的说法,民间投资占据这一轮突飞猛进的欧洲投资的大部分,且通常都低调完成。每年王巍所在机构会组织去欧洲的考察团,成员是国内私募股权投资机构(PE)和企业,“都有很多收获,去时四十几个人,回来可能就十几个人了。”其余的人都留在欧洲进一步去看项目。欧洲各国负责投资和贸易事务的官方机构也到中国开了一轮又一轮的推介活动。比起企业,包括PE在内的中介机构表现得更加活跃。有的希望成为并购交易的顾问,更多的则是脱手之前投资的项目。王炜告诉财新记者,在欧洲的收购标的方面,最多的就是2003年至2009年期间被PE并购的公司——现在已经到了需要出售的时间点。  2010年,光明食品公司欲以25亿英镑从百仕通(Blackstone)和法国PAI手中收购英国联合饼干的股份未获成功。今年8月中旬又传出消息,娃哈哈集团有意斥资5.2亿英镑收购联合饼干旗下的零食业务分支KP Snacks。挂牌出售KP Snacks股份的仍是百仕通和PAI。  “很多欧洲的PE都在中国找买家,在各种场合都能遇上他们。” 纳纬新(北京)顾问有限公司合伙人石伊恩(Ian J. Stones)对财新记者表示。一家主要从事西班牙市场业务的PE机构人士也称, 有的PE侧重于买方,有的则侧重于卖方,他就是专做中欧并购中的卖方生意。由于竞争激烈,他们甚至需要先行为企业“创造”买方需求,而那些对欧洲并购并无成熟战略计划的“被走出去者”,被忽悠的风险自不待言。  除了卖方有PE积极参与,国内不少企业的欧洲收购也有PE的身影。从较早的中联重科与弘毅投资等机构联手收购意大利混凝土机械制造商CIFA,到三一重工联合中信产业投资基金收购普茨迈斯特都是案例。  在年利达国际律师事务所(Linklaters)合伙人方健看来,PE参与对中国企业相当有利,“一些PE对该地区熟悉程度更高,他们知道怎么去谈判,这是国内一些企业,特别是二三线企业不具备的。”对一些规模较大的项目,PE还可提供一部分融资。如果有国际PE的参与,卖方对中国买家的接受程度也会更高。

时间: 2024-08-02 11:07:17

中国企业对欧投资潮:家族企业成并购热点的相关文章

软件业营收再破万亿三类企业将成并购热点

每经记者 吴文坤 发自北京 中国软件产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2010年,该行业实现业务收入13364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昨日(11月16日)赛迪投资顾问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软件产业月均增速达30%,至8月底,整个行业收入规模已超万亿. 另外,在市场利好的刺激下,依托IPO和股权融资渠道,软件企业开始向多元化业务模式延伸,多家大型企业将业务切入其他行业专业领域,中国软件业已掀起并购热潮. 赛迪投资顾问总裁张涛昨日公开表示,未来软件业将成并购热潮,其中具有业务特色的软件企业.有独

路透:中国“富二代”不愿接管家族企业 第一代企业家出路少

外电称,依据中国社科院的数据,随着中国第一代企业家相继达到退休年龄,300多万家民营企业将在未来3到8年内面临继承问题. 据路透社8月1日报道,21岁的戴英涛(音)是中国一位拥有多家房地产.制药和采矿公司大老板的独生子.然而,他对接管家族企业不感兴趣,反而选择到贵州省贵阳市的一处建筑工地工作,每天开着保时捷车上班.戴英涛说:"我来这儿工作是因为我不想靠父亲养活.自由就是一切." 报道指出,这个问题并非中国独有,但在中国这样一个缺少专业管理人才的国家,构成的风险却特别大.因担心会失去控制

5000亿教育金矿引爆投资潮职业培训成掘金点

一些VC机构认为,中国教育产业市场太广阔,以至于每个细分领域都让其有拿钱去砸的欲望.当团购.电商遭遇资本寒冬之际,各路资本又争先涌入教育全产业链掘金:6.4亿的庞大青少年基数让中国中小学教育"钱途无限".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未来5至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潜在规模将达5000亿.在2012年过去的第一个季度里,发生了有几起投资事件.1月份,香港红英盛世对广州一个教育机构进行了投资;2月塞普基金投资了一个早教产品.2011年,中国教育行业披露了11起财务投

集成电路迎投资潮 中企成扩张主力

"随着中国半导体产业黄金发展期的脚步加快,中国企业正在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扩张的主要力量,中国半导体产业的不断壮大将深刻影响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格局."国际半导体设备与材料协会(SEMI)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居龙近日在上海表示. 中国制造的各类电子产品迅速走向世界,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基地,也造就了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芯片需求市场,但目前国产芯片的自给率尚不足三成.<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2020年芯片自给率要达到40%,2025年达到50%. 在国际上,半导

中国家族企业真面目

传统的中国家族企业常常严守中国的商业价值传统,不愿对外公布信息,谨遵财不露白.家丑不外扬的原则,造成认识这些企业的信息壁垒 文/李刚 邱静 近三十年来,中国家族企业发展壮大,成为私营部门的生力军,在促进经济发展.解决就业等社会问题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受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和近现代社会制度变迁影响,中国家族企业呈现出明显的中国特色,而这些特色常常被忽略. 家族企业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明清时代涌现出的各地"商帮",大都建立在家族.宗族的基础之上.如著名的晋商.徽商.浙商等,其内部通常沿袭中国

中国家族企业调查:二代业绩普遍不如一代

古今中外之经验教训无不表明,传承是个风险活,中国素有"富不过三代"之说. 而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4年,其中只有约30%的家族企业可以传到第二代,能够传至第三代的家族企业数量不足总量的13%,只有5%的家族企业在三代以后还能够继续为股东创造价值. 当创一代不可避免地老去,家族企业如何传递至下一代的手中?他们有没有合适的传承对象?他们是否为儿女规划好了传承路径,以使其得到足够的能力.阅历和驾驭一个企业所必需的权威? 对于财富的新主人,当一份厚实的家

福布斯首发中国家族企业风云榜 外聘高管达86%

<福布斯>首发"中国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9954.html">家族企业风云榜" 广东家族企业表现两极分化 <福布斯>杂志刚刚公布了中国家族企业风云榜,分别列举了在中国A股市场上表现最好和表现最差的10家上市家族企业.表现最好的家族企业前三名是:江苏宿迁,主营基础化工的吴培服家族:广东深圳,主营环境与设施服务的刘水家族:广东深圳,生产半导体产品的林洺锋家族.表现最差的家族企业是:广东主营房

家族企业传承的奥秘:不断创新的企业家精神

与其说家族成员借助了家族的资本,不如说他们更多借助的是经营企业的经验;与其说传承的是财富,不如说是不断创新的企业家精神. 法国一些著名的品牌,如卡地亚.SEB.家乐福.欧尚,在数十年.数百年的发展中成了庞大的家族企业王国.是什么基因让这些百年企业代代相传,基业长青? 7月7日-14日,在为期一周的"凯辉未来商业领袖法国启蒙之旅"中,十余名年龄在10-25岁的中国民企二代传人得到了自己的答案.或许,属于他们自己的商业旅程也将由此开启. 当地时间7月7日清晨,他们分别从上海.北京.香港乘机

碧桂园模式成危机根源 家族企业遭接班人危机

碧桂园公关部一位员工最近的QQ心语换成了:"南无阿弥陀佛,顶住吧." 在更换总裁仅仅两周之后,碧桂园再次面临公关危机.8月5日,针对碧桂园安徽和县项目涉及高尔夫用地违建的质疑浮出水面,整个碧桂园公关部都在忙于应付来自各方的采访.质询,电话声此起彼伏. 曾经风光无限的 "碧桂园模式"被认为是危机的根源所在.与其他房企不同,碧桂园不是标准的"房产商",而是"地产商".过去的几年中,碧桂园总是能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在全国许多三.四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