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神奇了,太神奇了,你不会相信这是真的,但这的的确确是真的……只要拿起电话,它就是你的。快行动吧,你就能看到三天内发生的奇迹……”如果你是第一次在零点以后打开电视,一定会被这类电视购物广告的夸张手法吓一大跳。
有数据显示,电视购物的“脑残式”推销不但让大多数消费者心生反感———主持人神情亢奋喋喋不休,用尽一切手段诱惑观众马上拿起电话订购产品。广告中的各种夸张不实承诺保障,更是直接“忽悠你没商量”。上海市工商局和市消保委的最新数据显示,仅今年以来,12315投诉举报热线已收到涉及电视购物的投诉3000余件,3个月的投诉量已超去年全年投诉量的四分之三。公众声讨之下,电视购物广告,还能忽悠到何时?
电视购物“三宗罪”
从315消费电子投诉网统计的2009年一季度用户的投诉情况来看,消费者对电视购物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夸大宣传、产品质量差以及售后服务缺失三个方面。
首先,自电视购物进入中国的那天起,似乎便“矢志不移”地坚持走“忽悠”线路———在非黄金时间段,电视屏幕上反复播放着振聋发聩、极富“震撼力”的电视购物节目,这其中,“高档”、“奢华”、“真金”、“真钻”等动人字眼层出不穷,再配以“震撼低价”以及“新、奇、特”的外表,这些经过“华丽 ”而又“低价”包装后的手机、手表、珠宝饰品、保健类商品等,总能忽悠到一批又一批的消费者。
为了进一步忽悠消费者,一个又一个假冒的专家纷纷“现身说法”:某广告中以糖尿病医学专家身份出镜的“孙仕友”,竟是另一个收藏品广告中的钱币专家“孙云”,而在保健器械广告中,他却变成了“中国男性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吕青”;某能量杯广告中的“中国医促健康饮水协会理事、著名医学家陈伟明”身着黑西装、戴蓝底斜条领带,可同样面容、同样打扮到了另一则药酒广告中,变成了某医院“关新良”教授,而在一则介绍磁石治疗产品广告中,“陈伟明 ”或“关新良”
变成了正在忍受病痛的患者……其次,有62.9%的消费者反映了产品存在质量缺陷的问题。315消费电子投诉网通过对大量的投诉调查了解到,绝大部分用户在购买电视购物商品时,基本上对该产品的品牌、性能、质量及生产企业的声誉等一无所知,根本做不到货比三家。
第三,售后缺失。相信很多电视购物受害者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在发现订购的产品质量有问题后与销售商交涉时,电话不是占线就是没人接,即便幸运地打通了,也会被当成皮球踢来踢去,根本无人管,购买前信誓旦旦的“无条件退货、三包无忧”,购买后便成为一纸空文。
产业已渐成规模
事实上,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电视购物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100亿元,跟2007年相比,增长超过50%。与其相关的附属产业的规模已经达到300多亿元。
一位业界人士说,30万元的注册资金,两三个人,七八万元的现金流,两三种产品就能组成一个电视购物公司。虽然国家有规定要注册资金在 2000万元以上才有资格从事电视购物,但这些公司在工商局的注册中往往以商贸公司的形式注册,实际上干的却是电视购物的勾当。“一些两三个人组成的电视购物公司购买地方台的垃圾时间,每分钟只要花费几百元,连续播出半个小时,利润却高达100%以上。”
而对于地方电视台来说,电视购物已经成为其广告的主要获利来源之一。早在1992年,电视购物开始出现在我国地方电视台,主要销售瘦身、丰胸、增高、药品、医疗器械等五类商品,俗称“黑五类”。2006年8月1日,国家广电总局和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禁令,要求各电视台对这五类商品的电视购物节目不予播出。“黑五类”退出电视直销之后,手机、DV等电子类产品又登上了电视直销的舞台。对此,专家认为,不要小看那些声嘶力竭的电视广告,它很有效。一般播出后半小时就会收到500至1000个订单。
315消费电子投诉网的分析报告指出,在其它行业,投诉前十位的地区基本上以经济发达的省市为主,并且经济发达的地区的投诉量远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在电视购物行业,像黑龙江、四川、辽宁等经济较为发展的地区也进入了前十位,这反映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居民相对而言对电视等媒体的权威性认可度更高,因此即便有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购物广告有不实之嫌,消费者仍认为电视台不可能播放虚假广告,因此对电视购物的产品非常信任,被误导的概率一般远高于经济发达地区的消费者。
可见,不少电视台只收广告费,不对广告内容把关,在电视购物中扮演的角色并不光彩。(东方网-文汇报-张晓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