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2日宣布,已成功应用金属材料的3D打印技术(又称“增材制造技术”)试制部分航天发动机的关键零部件。该所负责人对中新社记者表示,“虽然距离真正打印整台发动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中国航天发动机制造由此驶入3D打印的‘快车道’”。
这位负责人介绍,与传统的车床或数控机床金属加工相比,金属材料的3D打印技术具有无模具自由成型、加工速率快、小批量零件生产成本低、加工复杂异形结构能力强、多种材料任意复合制造等优势。
另一方面,新一代航天发动机在预研阶段具有设计方案多变、状态反复频次高等特点,随着发动机各项性能指标提升,零部件结构也趋于复杂化,发动机试制阶段工作难度大大增加。
由此,金属材料的3D打印技术凭借在复杂零部件高速制造中的优势引起航空航天界的关注,比如国际发动机制造巨头如通用航空集团、美国普惠公司等提出“打印一台发动机全机”的口号,澳大利亚的研发人员还成功研制出世界首台3D打印喷气发动机。
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的最新成果是应用金属材料的3D打印技术,突破了发动机设计受加工水平的制约,实现部分发动机复杂、关键、重要零部件的试制,标志着中国此技术已与国际同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令他们更感振奋的是,日前由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国家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进计划(2015—2016年)》中明确提出,要到2016年初步建立较为完善的3D打印产业体系,特别是在航空航天等直接制造领域,中国3D打印技术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市场份额”。
“这份《计划》及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让3D打印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产业应用迎来了曙光。”这位负责人说,他们希望通过努力,提升中国的航天发动机设计与制造能力。(完)
时间: 2024-10-22 20:4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