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念:产品感性高于设计理性 and 运营的一些新想法

1、关于运营的一些新想法
前些日子我再次整理内容社区的运营职能,整理出来了如下的六点。

第一,保障社区秩序。通过运营人员管理,代理人管理,规则算法处理等手段,确保符合定位的优质内容(用户)得到比较多的鼓励,对不良内容(用户)进行压制。除了内容管理之外,也包括互动秩序的管理,用户等级的管理,内容分类的管理等。

第二,为用户提供更多的玩法。主要通过活动组织的手段,也可以开辟新的内容模块,包括以更多的主题维度提供浏览互动方式。

第三,公共关系的处理。代表产品官方面对用户,维护帮助系统,回答用户反馈,建立良好的官方形象。在用户有所不满的时候,缓解他们的情绪,作为中间层去促进问题的解决。同时还需要与核心用户建立比较密切的联系,优先维护他们的利益。

第四,更新管理。一方面在推广位更新优质内容,利于用户浏览,引导内容风气;另一方面也需要制作能活跃社区气氛,带动内容口碑的内容,比如用户访谈、精华专题等。

第五,资源管理。对用户资源来说主要是拉人,或者是特殊用户的加入审核。对内容资源来说,主要是资料的收集整理,建立资料库方便用户查询。

第六,用户引导。手段还是上面的几种,比如活动组织与内容制作更新,但目的是引导用户去了解产品,适应产品,与单纯的满足用户不同。

此外还有推广,不过我把推广算到市场推广那部分去了,暂时没计算到运营方,这是由我们内部分工的性质来决定的。

以上都是老调。那新想法是什么呢?我以前不看好社区做专题,觉得你跟频道学什么学,只是给主编总编看的报功手段而已。但这事儿要看心态如何。如果你为了报功去做专题,那没意思;但如果心态是对UGC的精华内容进行整理,通过专题这种媒体包装手段,形成鲜明的内容感染力,对新老用户都很受用。他不用去社区里慢慢地翻,通过精华荟萃的几个专题就能一下子被产品打动,留下好印象,当然是划算的买卖。

同一种手段,两种心态,结果也大有不同。如果你的出发点是方便用户打动用户,制作出来的内容就比“完成任务打动领导”靠谱得多。

最近版本上线,有人说没特色,我也这么觉得。一开始想这个版本只是搭一个粗粗的框架起来,再往里边不断添加模块,新的模块会比较有特色一点。但新模块的策划开发需要大量时间,甚至其效果也不能绝对确保。那么通过类似于专题的形式,把好的内容按主题集中起来,用包装和剪辑的手段来形成感染力,岂不是短平快出特色的捷径?

看来第四点值得再增加重视和投入。当然,前提是内容制作很能打动人,但在媒体出身的我看来,并非难事。

2、产品感性高于设计理性
最近发了一个框架版本,功能实现尚可,但效果平平。比起“没特色”的批评来说,我更在意类似于“太单薄”这样的评价。各种批评我都接受,也能找到办法解决。真正令我埋头去想的问题是,平素在日志里讲得头头是道,为何自己却陷入到僵化的思维模式中去,用冰冰凉的产品逻辑来进行考量。

纯粹从产品逻辑来看,这个版本的缺点不多,和改版前的变化也不大,主要实现了两个产品的合并,设计上符合基本的用户逻辑。但用户是不跟你讲逻辑的,他跟你讲主观感受,主观上认为改版后不丰富,不热闹,缺乏人味儿和社区感。一大堆感性之极的描述。当听到用户这么一讲,我回头去看,果不其然,也有同感。虽然改进还来得及,个把月就能调整过来。但我为什么会犯这个错?我为什么不能提前体会到用户的感受?

犯错的不仅仅是我,更出名的例子包括Google Buzz。我在以前的日志里批他,批得振振有词,唾沫星子溅到一米多高。好吧,其实我也有傻逼的时候。

更加惭愧的是,我遇到的问题,运营组早就发现并且预警,但当时我不是很在乎,跟他大谈产品逻辑是如何合理,认为最终造成的影响并不大。很可惜,他对我错。太计较逻辑的结果就是给自己安上一个没有感受力的机械脑子。

我们经常讲,产品人员要成为自己的典型用户,做到这一点可真不容易,取决于个人兴趣与产品性质间的天然关联。实在没兴趣,没天分的话,逼他也典型不了。再说用户分很多种,我可能是初级水平作者,其他策划同事可能是普通浏览者,策划的性格又大多偏内向,很少主动与用户交朋友,远远地欣赏着,发几条评论。最多天天处理用户反馈而已。那么,我们如何能体会到其他类用户(尤其核心用户)的感受呢?

以前我曾经组织过策划运营组与高级拍客的联谊晚餐,获益很多,但后来因为工作太忙,没能坚持,再说一顿饭得到的信息也有限。也许我得承认,我也好策划组也好,因为我们摄影水平不行,兴趣又不够狂热,充分理解核心受众是很困难的事情。那怎么办?那就得依赖于运营组的判断。

相对于不停开会,不停写文档做原型的策划组,一天到晚都和内容打交道,和用户打交道的运营组,显然更了解用户。他们可能不知道产品逻辑是什么,但必定知道各种用户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用户对每一项产品设计有着怎样的情感触动。由运营来担当甲方的角色,赋予运营更多的话事权,比完全由我和策划组去决定产品方案更加可靠。

对于大部分的产品来说,唯一的王道,只可能是“用户感受”这般主观、感性的指标。理性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取悦于感性愉悦,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的感性愉悦不能用正确的常理去分析,必须代入复杂的用户情景。因此谁更了解目标用户,谁就话事,我觉得这很合理。从所谓“专业性”中派生出来的产品设计人员的骄傲反而要收敛在一旁。

3、阎将军请回
前些日子看樊建川的微博,他在四川建了个抗战博物馆,有国军和共军两部分。无数人跑去规劝他,为国军建博物馆不合时宜,不利于和谐稳定,要出大事的。他不搭理。最后博物馆建成了,也没有引发社会动荡,政局变更嘛。

与之类似的情况从80年代开始算,还包括允许土地承包、开放个体经营、建设深圳特区、试行股份制、改制国有企业、加入世贸组织等等。每次都有无数人跑出来讲,不能生搬硬套西方模式啊,不符合中国国情啊,要因地制宜啊,帝国主义狼子野心啊,国家动乱人民遭殃啊。

结果大家都知道的。

现在互联网上有一种呼声,要求开放更自由的言论(注意,不是绝对自由),但不仅仅是政府,甚至包括很大一批网民也表示反对,说这不符合中国国情。“不合国情”四个字很了不起,几乎能套上任何事情,打掉任何牙齿。魔兽世界变成盒子世界,也是国情;电影题材受到诸多限制,还是国情。国情到底是什么?它其实是一卷3块5毛钱的封口胶,何时何地都能一把糊到你的嘴上去。

以我妈作例子,她老人家一贯反对早恋。我跟她讲理,说这西方人都很小就谈恋爱了,觉得那纯真可贵,我妈说,欧美是欧美,我们黄皮肤的东方人可不这么看。

我又说,一衣带水,日本人也支持从小就谈恋爱,也觉得那纯真可贵,法律规定女孩子16岁就可以结婚——我妈又说,日本是日本,我们中国有自己的国情。

我说好,来谈国情。49年之前,16岁结婚在中国可是一个常态。那贾宝玉才多少岁?林黛玉才多少岁?就“谱写爱情华章”了。您说的国情,是1949年之后的国庆,是我党之情,可不是华人之情。凭什么这50年的党情就是对的?我看倒恰恰是自绝于世界,叛变了祖宗。

我妈不能答,怒而抽我。

看来关于国情如何,很难达成共识。唯一可行的方案正如邓老伯所说:摸着石头过河。中国这30年的改革开放,无一例外是从试点开始,谨慎前行。这和做产品也是类似的,逐步尝试与积极改进是颠扑不破的成功之道。偌大的中国,谁能拍胸脯讲自己对“国情”有着透彻的理解?大都是井中观天罢了。缺乏充分的实验数据支撑,一开始就预设好“一怎么样就一定会怎么样”,无论左派还是右派都形同干嚎。何必信誓旦旦。

任何复杂机体的稳定,都是在动中求稳,如同踩单车一般,对于民怨淤积的兲朝更是如此。求变不代表激进,骑得越慢反倒越容易摔倒在地。正如最近一篇社会调查研究文章所讲,越维稳,越不稳。越害怕变革,变革就来得越快。

在《十月围城》里,有个清廷的高手叫阎孝国。他也曾接受过新式教育,从国情出发,坚称中国人只配受皇恩浩荡,又深恐境外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被其代言人“革命党”得手便不免社会动荡,百姓涂炭,所以誓要诛杀逆贼孙文。虽为电影演绎,我相信那年头这样的人是颇不少的。其实“那年头”“这年头”又有多大的分别呢?

想明白了这一节,再遇到政见不合者就懒得去吵,笑眯眯说一句:阎将军,请回。

来源:http://firecacada.blog.163.com/blog/static/707437620103285221265/

时间: 2024-09-21 11:07:30

杂念:产品感性高于设计理性 and 运营的一些新想法的相关文章

市场、产品设计、管理运营、推广策略到底孰轻孰重?

市场.产品设计.管理运营.推广策略到底孰轻孰重? 刚才和一个 网友讨论,现在似乎很多互联网从业者都在讲市场,讲市场空隙和饱和度,一味的在市场上追逐,总希望能找到一个市场空隙或者快成熟的市场. 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是什么,难道就是市场吗?我们需求的就是市场吗?我们都淡忘了市场的本质--人,人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是给人提供产品与服务,而不是给市场,市场会饱和,但人的需求是不会饱和的. 不否认市场是一个企业生存的基础.然而对于一个互联网初创企业,一天到晚的市场调查.分析,得出的是什么呢?是机会的失去,资源

移动互联网产品用户体验设计流程

文章描述:移动互联网产品用户体验设计流程. 从产品设计角度来说,移动互联网产品和互联网产品的本质是一样的,不管终端形式如何变化,产品功能还是一样,因为手机/PC呈现的方式,而有所差别. 从用户体验流程来说,移动互联网的终端特性,决定了手机上的业务流程要有简单.方便.直接,特别是PC上的注册流程,手机输入方式决定了要慎重对于登录.注册. (1)   产品定位 产品定位:是辅助线产品拓展手机渠道,还是作为新的重点业务.目前因为移动互联网环境的不成熟,很多产品(原互联网产品)都是作为战略布局存在的.而

商品评论的设计:B2C产品评论的设计

网页制作Webjx文章简介:电商产品评论的设计. 前几天在robin club 上分享到电商产品评论的设计,感觉说的不过瘾,这里博客记录一下. 在开始进行后面的产品分析和对比之前,我们来看一下之目前对商品详细页评论影响比较大的两块产品形态, 一是信息交互始祖:bbs,论坛.我们已经习惯在一层一层的楼层中阅读信息和辨别精华,针对楼主表达的思想进行回顾和发表自己的看法,后续的人也会把之前的信息看成原本内容的一部分,所以也就有了后来更多的一楼决定楼向等评论互动. 一是淘宝,长期以来,我们可以看到,大把

谈产品的策略设计

摘要: 在动笔写这篇文章之前,对文章的标题我纠结了很久,本来想将题目写成<谈产品的策略设计>后来一想产品策略这个词包含的范围太广,还包括市场营销,品牌宣传等,而自己写的却 在动笔写这篇文章之前,对文章的标题我纠结了很久,本来想将题目写成<谈产品的策略设计>后来一想"产品策略"这个词包含的范围太广,还包括市场营销,品牌宣传等,而自己写的却仅限于互联网产品设计的这个范畴,所以最后决定还是写成<谈产品设计中的策略设计>更好一些. 在 产品讨论会议中大家总是

触屏产品的GUI设计:GUI中的开关交互设计

文章描述:按钮的状态和功能. 前几天偶尔看了一款触屏产品的GUI设计,发现了一个问题.下图是某个应用的开关,你能看明白吗? "on"表示的是当前状态是"开",还是表示当前状态是关,点击后打开呢? "off"表示的是当前状态是"关",还是表示当前状态是开,点击后关闭呢? 图一 下面是iphone的GUI中的开关,展现的很清楚. "on"表示的是状态,即当前为"开",点击后会关闭 "

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理:交互设计的体会和想法

文章描述:产品经理与交互设计师的对话-需求是如何变成产品原型的. 在一个互联网公司的工作流程中,产品经理(主要指偏向产品设计的产品人员)和交互设计师是这个流水线上最起点的环节,也是关系最暧昧的两个环节.说其暧昧,是因为在很多互联网公司里面,这两个环节所做的事情是有重合的,这就意味着,他们或许也是整个流程中合作最紧密的两个环节. 相对比之下,产品经理更关注的是产品的内部逻辑.操作流程.策略等:而交互设计师更关注的是产品的易用性.流畅度和操作感受.总的来看,似乎可以认为,产品经理是从一个更加宏观的角

IOS产品的应用设计用户体验常识

IOS产品用户体验指南(HIG)中定义了IOS产品三种类型应用:一是实用型应用,这类应用可以让用户快速地获取某类特定的信息或某一个固定的任务,比如墨迹天气;二是效率型应用,这类应用范围比较广,需要用户花较多的时间和耐心,产品的功能较复杂,包括了社交网站到电子支付,比如微博客户端.支付宝客户端;三是沉侵式应用,可以用于玩游戏.看媒体等,比如疯狂的小鸟.以下是IOS产品的应用设计用户体验常识内容,以备时刻提醒自己: 1关注产品的核心功能,每屏的主任务 2提升用户关注内容的权重 3自上而下思考,把最常

互联网产品的交互设计方法

目前交互设计在互联网产品中的应用状况 "交互设计可以提高产品可用性."在国内的互联网行业中,建立在这个认识基础上,交互设计得到了普遍的接受."产品设计开始的时候应该先交互啊~~""你这个项目没交互过啊~~"这类的说法越来越多当然是好的信息,但是,交互设计工作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提高产品可用性?通常的互联网产品研发中,交互设计工作是处于没有方法的状况. 理解交互设计 交互设计是一个设计工作. 交互设计是一门技术. 交互设计在目前阶段的主要使命是提高产

30个引人入胜的产品展示网页设计赏析

  和以往相比,产品销售变得越来越困难了,残酷的竞争,逐渐压低的获利空间. 如何让目标用户直击产品,是每个商家都在苦苦思索的问题.无论是线下宣传,还是线上宣传,商家都需要利用优秀的.独一无二的手段来吸引用户,从而达成商业目标. 首先,要搞明白目标用户属于何种群体.其次,要谋划好以何种独出心裁的方式吸引他们的注意. 竞争在加剧,战线在拓展,从线下专卖店的针锋相对,再到线上网页设计的创新对决.产品销售现在不单取决于产品设计,取决于专卖店的室内设计,还取决于销售网站的网页设计. 一起来看看这些颇具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