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彩电企业或错过OLED班车

当2013年钟声敲响,有网友兴奋地写下:2012没把我们送走,我们把2012送走了。


 

但对于中国彩电企业来说,2013年可能没有想象的那么轻松。LG电子于2013年年初宣布,其55英寸OLED(有机发光显示技术)电视开始在韩国接受消费者预订,并将于2月陆续交付。而不久前有媒体报道称,三星将于2013年三、四月份向中国市场投放大屏幕OLED电视。

几乎是不约而同,韩国两大电子巨头同时发力OLED.一个可以预见的事实是,OLED将全面爆发。OLED电视具有厚度薄、对比度高、色彩丰富、分辨率高、视角宽广、屏幕可卷曲等特点。相比于传统电视,它薄如蝉翼,可卷曲折叠。

如果有一天你看到一台(应该叫"一张")电视像纸一样薄,那就是OLED电视。概括来说,CRT是放在柜子上看的电视,LCD(LED)是挂在墙上看的电视,OLED是可以拿在手上看的电视。LG Display 预测,2016年OLED电视市场容量将达到720万台。

目前看,OLED存在整机售价高、面板难以大规模供应等推广普及障碍,这也是所有创新型产品上市之初面临的共同问题。LCD液晶电视上市之初问题更为严重--亮度偏低、可视角度小、响应速度慢、价格奇高无比,等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03年,某彩电企业推出"中华第一屏"(实为30英寸液晶电视),售价高达10万元人民币。而今天,30英寸液晶电视平均售价不超过3000元。亮度低、可视角度小、响应速度慢的瑕疵,早就被一一解决。

那时,彩电企业的心态和今天相似,既认同LCD代表了产业发展方向,又舍不得刚刚建立起来的CRT产业优势,面对新生的LCD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当时,不少企业信奉"CRT还有很长的好日子过"),犹豫不决之中被日、韩企业远远甩在后面。今天本土彩电产业的市场地位,是经过多年拼杀才追赶过来的,代价可谓惨重。

始生之物,其形必陋。我们须清醒地看到,目前OLED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但关键是,我们必须认清OLED代表了产业发展方向,在战略问题上不可犯傻。

实际上,今天OLED的技术与产品成熟度,远高于十年前的LCD.另外,经过前两年的消费者启蒙教育,OLED已经被消费者认知,接受起来不会太困难。还有一点必须强调,那就是LCD、LED液晶电视已进入微利时代,客观上需要利润更大的创新产品取而代之。目前OLED的市场格局,与十年前LCD(后发展为LED)刚刚兴起时十分相似。平板电视的兴起成就了韩系品牌,三星、LG取代日系品牌索尼、松下,成为全球彩电前两强。

而今,日系彩电渐趋没落,甚至已跌出全球前三名(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彩电三强为韩国的三星、LG与中国的TCL).鉴于日系家电企业依旧处于严重危机之中,未来借助OLED咸鱼翻身的可能性不大。

日系巨头的急速衰落,客观上给中国品牌提供了进一步崛起的机会。中国彩电企业不应成为OLED这场大戏的旁观者,而应成为积极的参与者、推动者。OLED几乎成了韩系品牌的独角戏,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然而,现实更具骨感。目前,中国企业在OLED上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此情此景很容易让人联想起2003年LCD刚刚进入市场之初,那时的中国彩电企业刚刚建立从玻壳、显像管到整机制造的产业链,平板时代(当时以LCD、PDP为主)的到来,让中国彩电企业刚刚建立起来的优势一下子归零。

如今,相似的一幕可能再次显现。在过去十年里,中国彩电企业对OLED技术无实质性突破。

一个看得见的事实是,当韩国两大电子巨头为OLED暗暗角力时,我们没有看到中国企业的身影。虽然日系彩电企业趋于没落,但索尼、夏普、松下已明确表示将推出OLED,索尼还在2013年CES展上展示了自己的样机。止于目前,中国仅有TCL李东生于2012年"两会"期间,表示计划于2013年中推出中小屏幕OLED产品。

2013年必将是OLED大爆发的一年,换言之,2013年的彩电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OLED.我们看到,三星已于2011年对其LCD产业构架进行了全面、大幅调整,其目的就是为OLED上市创造条件。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中国彩电产业发展到今天,虽与国际企业的差距大大缩小,但仍未建立全球产业领导力,我们扮演的仍然是"追随者"而非"领导者"角色。可以肯定的是,谁率先推出OLED电视,谁将成为中国OLED的领军品牌,从而在"后平板"时代居于有利位置。

时间: 2024-09-23 18:04:43

中国彩电企业或错过OLED班车的相关文章

一横一纵:彩电企业多元化突围

摘要: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长虹为代表的国产彩电企业以性价比优势打败洋家电,曾经让中国企业扬眉吐气.在接下来的竞争中,中国企业却从未占优,无论大屏时代.平板时代,中国彩电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长虹为代表的国产彩电企业以性价比优势打败洋家电,曾经让中国企业扬眉吐气.在接下来的竞争中,中国企业却从未占优,无论大屏时代.平板时代,中国彩电企业在交战中落败.现在到了智能时代,又一个大风口,又一场战争揭幕. 何谓大风口?每一次创新,都会推动产品升级,行业迭代,形成巨大的市场空间. 智能化却不只是电视的

模组供应自主化彩电企业话语权增强

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刘卫东 在我国大力建设高世代面板生产线的同时,涉足模组制造业对国内企业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是国内企业摆脱整机赢利水平偏低局面.打通产业链上游的必经之路. 进入平板电视时代,外资品牌依靠自己的技术实力.资源优势以及产业链上下游整合能力,在中国彩电市场打价格战,争夺市场份额.面对竞争压力,国内彩电厂商加快了进军产业链上游的步伐,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模组为产业链重要一环 近年来全球平板市场快速发展,特别是液晶电视的普及速度十分迅猛,彩电企业转型迫在眉睫

国内彩电企业希望通过互联网电视打个翻身仗

国内彩电企业希望通过互联网电视打个翻身仗再大赚一笔的愿望看来已经落空了.由于在互联网电视上的"倾情"投入还没有得到理想的回报,目前各家企业都出现资金吃紧的情况. 集体出现现金流紧张同方股份日前发布公告称将发行8亿元短期融资券.这离其发布半年报仅仅一周时间,上半年同方股份业绩并不好看,主营业务收入64亿元,净利润1.33亿元,同比大减24.1%.记者未能证实这8亿元的具体用途,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上半年赚钱不多,同方"手头"肯定不宽裕,融资是为了缓解现金流紧张的问题.

一季度,彩电企业的业绩依旧不好看

一季度,彩电企业的业绩依旧不好看,众多高管因此遭遇集体"换帅".昨日,创维集团确认,刘耀平不再担任创维中国区域营销总部总经理,曾任创维上海.广西分公司总经理的彭劲接替其职位. 创维集团总裁杨东文昨日表示,换帅的主要原因就是业绩不好.外部大环境方面,自去年节能补贴退出后,市场需求就不足,而企业内部在操作上也存在对市场认识的不深刻之处.创维数码今年前三个月的电视机销量公告显示,1月.2月.3月,创维中国彩电事业部销售额分别同比减少25%.32%.9%. 不只是创维,业绩下滑的梦魇在众多家电

彩电企业集体上书 炮轰广电总局垄断互联网电视管制

广电总局对互联网电视"集成+内容"双管制模式,遭遇到彩电企业的正面回击. 记者昨日从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处获悉,该协会日前代表家电厂商,正式向相关政府部门上呈报告.报告认为,目前只对"广电系"发放三张内容集成牌照并不科学,要求彩电厂商自建的内容平台也可以申请牌照.此外,非视听类内容,如游戏.教育.资讯等服务,也不应完全由广电部门来监管,而要按照其他部门的管理办法来规范. 彩电厂商疾呼:厂商自建平台应可申请牌照 广电总局日前发文,对互联网电视采取"集成服务+

彩电企业欲绕行广电主攻非视频应用

在广电总局对互联网电视实施牌照管理之后,彩电厂商正在寻求"自救".一方面集体上书相关政府部门炮轰广电总局垄断,另一方面则开始效仿苹果公司打出"应用"牌,欲绕开广电内容监管,借视频以外的其他应用谋求互联网电视的新生机. 将互联网电视"多功能化" 在昨日举行的2010年3D电视发展趋势论坛上,三星电子中国总部彩电产品营销经理张南向记者透露,三星将为其互联网电视构建类似于App Store的网站,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应用体验.而康佳集团彩电事业部市场部总

苹果iTV或明年落地对中国彩电冲击有限

王珍虽然富士康已经接到 苹果电视订单,进入试产阶段,但Display Search中国区研究总监张兵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预计苹果电视落地要到2013年.苹果电视短期内对中国彩电业不会带来正面冲击,而其商业模式会给国内智能电视带来启发.张兵推测,苹果电视看中的不是2000~3000元的32英寸电视市场,而是高端市场,而中国彩电出口主要还以中低端产品.OEM的形式为主,因此苹果电视短期内不会对中国彩电构成直接威胁,但它的影响是中长期的."面板最新的技术是OLED,苹果电视很难在面板上

中国彩电行业冒进宣称互联网电视已成标配

文章摘要:7个月后,央视国际获得了首张互联网电视牌照,更多的地方平台也获得了牌照,互联网已经成了众多国内彩电厂商口中的标配. 2009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下发的<关于加强以电视机为接收终端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被视作广电总局对互联网电视的一纸"禁令". 7个月后,央视国际获得了首张互联网电视牌照,更多的地方平台也获得了牌照,互联网已经成了众多国内彩电厂商口中的标配. 然而,表现上"欢声笑语"的互联网电视市场却鲜见外资品牌的动作,而中国

海信在传统彩电企业向互联网转型过程

海信在传统彩电企业向互联网转型过程中,曾被指"慢人一步".不过海信出手就是大手笔:和11家主流视频网站签约,将把这些网站的内容整合成一个名为"聚好看"的APP. 不过,新京报记者了解到,海信目前只与11家中的部分企业谈拢了买内容做"聚合"的事情,个别企业仍表示不会"分销"内容配合海信"聚合",只同意在海信电视上运营自家独立的APP.海信要做视频聚合,必须"大把花钱".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