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众筹强调融资功能 中国式众筹为何重“众”轻“筹”?

  前些天,参加了一个媒体讲座,嘉宾主要是谈及如何用互联网思维打造企业品牌,其中说到了四川航空的案例,这与当今流行的众筹思维很相似,让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并且认为很值得和大家分享。

  四川航空是一家中小型的航空公司,近两年推出的商业模式让大型航空公司望尘莫及——乘坐四川航空的乘客可以坐“免费车辆”进入市区。在这个过程中,四川航空一分钱都没花,甚至还赚了不少钱。原来这些“免费车”的市场售价是14.8万元/辆,四川航空并且承诺负责该车辆的销售推广,最终以9万元/辆的价格买入150辆。接着四川航空以17万元/辆转卖给司机,虽然车价比市场价贵,但四川航空承诺司机每载一个乘客给予25元。由于客源、收入稳定,汽车的所有权还属于自己,司机乐意掏出这笔钱。

  一、众筹是什么?

  这个案例看似并非众筹项目,但运用的却是众筹的思维模式。众筹到底是什么?众筹始于2008年的美国,指的是通过互联网方式发布筹款项目并募集资金,用类似团购+预购的形式,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再直白一点,用更通俗的句子可以解释为:“就是你自己买不起飞机,但有1万个志同道合的人跟你一起买了飞机,你就将成为这架飞机的拥有者之一。”

  众筹的核心思维是:搭建一个平台,汇聚各个小个体的力量完成一个项目,并让参与的小个体获得当中的利益。而四川航空的案例即使没有通过互联网平台来发起项目,但运作方式正正体现了这种核心思维。四川航空为乘客、汽车厂家、司机等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资源建立了一个流转的平台,让所有参与者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益。乘客看中有免费乘车的权益,所以优先购买该航空公司的机票;司机看中该就业前景,所以购入该辆汽车;厂商看中航空乘客的消费购买力,所以降低价格出售汽车。在整个流转过程中,四川航空充当了众筹项目发起人的角色,乘客、汽车厂商、司机都是该项目的支持者,支持者接受该项目的所需付出,同时获得了相应的回报。成就了一次“羊毛出在狗身上,让猪来买单”的成功营销。

  四川航空无疑展示了一次名利双收的众筹思维案例,但实际上,目前大部分的众筹项目走的是怎样的道路呢?我们先了解一下原始意义上的众筹是如何运作的:项目众筹上线之前都会设定一个众筹目标,一般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在30~45天的众筹期,用户可以为喜欢的项目进行投资,并且通常来说,众筹项目会根据不同需求设定不同的众筹档位,每个档位的金额不等,获得的回报也不相同。如果在众筹期内完成目标金额,意味着项目众筹成功,众筹的资金会转入项目发起人的手中,并且给予支持者对等的回报。回报方式既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服务。如果在众筹期内没有达到目标金额,那么意味着众筹失败,之前筹集的资金会退还回支持者。

  而众筹概念来到中国后,呈现出一些跟来源国——美国截然不同的局面,接下来笔者尝试对两者进行了一些剖析。

  二、美式众筹更强调融资功能

  早于2012年前,众筹并不像现在那样火爆,直到Pebble(电子墨水屏智能手表)硬件产品出现在美国众筹平台kickstarter上,高速火爆并筹得上千万美元资金,人们才认可通过众筹形式来进行产品开发、宣传模式,演化成越来越多的科技产品都争取通过众筹的方式与消费者初次见面,并获得高额的融资资金来启动项目。成功案例还包括:Android游戏机Ouya筹得859.6万美元融资,音乐播放器Pono筹得622.5万美元融资,电影版《美眉校探》筹得570.2万美元融资等,筹得百万美元的项目还有很多,目前Kickstarter平台已经为6万多个项目成功融资超过12亿美元。一个网站就能筹得十几亿美元的资金,众筹在美国的确有很强的资金号召力!

  三、中国众筹的特色:重“众”轻“筹”

  始于美国的众筹,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并在这里发芽生枝,并且融入了更多本土特色。美式众筹更多体现在融资能力,而中式众筹却仍未能做到。中式众筹没能充分发挥强大的融资功能,很大原因是与我国民情有关系。现在中国的众筹项目之所以没有以融资为目的,其实是某程度上信任度不够高,所以演变成把众筹作为一种新型的推广方式,务求成为产品曝光的手段,减少市场营销费用,甚至引起投资人、渠道商、媒体等注意。以下两个案例就能充分体现这一点。

  (1)以玩众筹的名义玩曝光?

  8月2日,汪峰“峰暴来临”北京演唱会在鸟巢举行。在演唱会开幕前一个月,汪峰方面就已通过众筹平台开始卖话题了。该众筹目标设定为3000元,用户花1160元即可获得包含580元门票2张,以及录制15秒告白VCR在演唱会现场大屏幕播放,该项目只有10个名额,刚上线就预售而空。此外,还分为1740元、2320元、1000元、200元五个层级的投资额度,回报是演唱会套票、演唱会卡包等。

  一般来说,举办一场大型演唱会,需要大量实体的巨幅海报,多地轮番宣传攻势,最终营销费用就成了演唱会的大额成本支出。汪峰以众筹去做推广营销,炒作了娱乐精神,更能引起媒体的关注,获得更强劲的曝光率,让众筹平台成为了高效价廉的宣传渠道。

  (2)以粉丝作为生产力植入营销?

  360公司董事长兼CEO周鸿祎发布新书《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他没有选择传统的新书首发方式而是选择了在众筹平台为新书发起一个项目支持,而所选的众筹平台正是京东的新项目“凑份子”。为了炒热这个众筹项目,周鸿祎联手刘强东联手叠加了一项叫 “私密的午餐会”的项目,档位分为35元、148元、999元、2999元和29999元,而最高档位的支持人数限制为9人,即可和这两位互联网大腕共进午餐。最终该单项众筹金额超过160万元。而周鸿祎的新书在尚未正式上市就在“凑份子”平台上卖出6万余本。刷新京东众筹多项纪录,更成为出版物众筹之最。

  先借助众筹平台这种新模式推广新书,再加“出售”两位CEO珍贵的时间做卖点,成功俘获粉丝的关注度。周鸿祎接众筹平台炒作获得新书大卖,刘强东也通过这个机会为他的“凑份子”平台引入大批粉丝,以最简单直接的方法高速粉丝什么是众筹平台,既是一次创新的营销推广,又是一次直接的用户培育。两位大腕这次利用”众筹“概念玩得非常出彩。

  虽然中国式众筹的例子还有很多,但总的来说众筹作为舶来品,它来到中国后基因也发生了些许变化,呈现出和海外模式截然不同的图景,其融资功能不断弱化,预售、宣传、曝光功能则不断强化,更多的筹资者意在“众”层面上的曝光度,而非“筹”。从最新的《3721.html">2014年(上)中国众筹行业报告》可知,半年总募集金额仅1.88亿元,对比余额宝仅一季度就筹集超过5000亿元,吸金额差距甚远。目前筹款成绩虽不怎么样,但是BAT等互联网巨头接连表达“很感兴趣”,阿里巴巴“娱乐宝”、京东“凑份子”、百度金融“众筹频道”等直接杀入众筹领域。除了这些互联网巨头,垂直领域的众筹网站也是遍地开花,包括点名时间、众筹网、原始会、乐童网、追梦网、淘梦网、大家投、摩点网等。但笔者认为,在中国,如果要实现以吸金为目的的真正意义上的众筹,而非仅仅是“赚眼球”的手段,则需要在支持者和发起者之间建立更深的信任度。

  四、各行业跃跃欲试众筹模式,吸金门槛在于信任度

  1)众筹成为了新产品试探市场反应的渠道

  当然中国式的众筹不单单只是做高大上的名人项目,目前发布最多的是高科技产品、电影、音乐作品,甚至延伸出众筹“建旅馆”、“买房”、“买地”等模式。在6coffee内就有一位朋友在这方面非常有想法,他在一处近郊买了一间性价比极高的房子,周边环境优美,休闲度假设施完善;他计划拿房子来发起众筹项目,首先为房子配备各种音响、影视设备,打造一个小型的私人影院,以此为卖点出租房子为度假屋,专门为支持者使用。

  至于这些是不是一个好点子,拿上去做做众筹,用支持者投入的资金来做验证,很快就能测试出结果。如果众筹成功,说明项目有投资的价值,能被消费者认同。如果众筹失败,说明消费者不认同,那么这个产品就没有必要再生产了。其次,如果获得第一批消费者的支持,那么实际上就提前锁定了一定量的客户群,其后就可迅速打造影响力。

  2)利用众筹吸金,需先解决信任问题

  正如刚刚提及到的那位朋友想做的家庭电影院为噱头的度假屋,或许你会觉得是一个不错的创意,那么你就会投入资金吗?或许会,或许不会,你可能会担心发起者提出的承诺不能兑现,或是担心项目实际与想象的并不一致。

  目前国内的众筹为何重“众”轻“筹”,有曝光率却没有获得丰厚筹集资金的能力,很大程度上由于国内互联网中信任感仍比较薄弱。而众筹众筹是一种建立在信用基础和社交模式上衍生出来的新型的商业模式。

  目前国内整体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仍欠佳,导致众筹发起人、支持者之间的沟通不够通畅,从而阻碍了众筹的发展。要真正发展众筹,应该先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问题,例如众筹可先降低门槛,先从熟人圈子发展起来,众筹平台有责任去担保和监督整个项目的完成,更具有透明化,保障支持者的利益,或许这样中国的众筹才有更适合发展的土壤。

时间: 2024-10-02 13:47:44

美式众筹强调融资功能 中国式众筹为何重“众”轻“筹”?的相关文章

中国式众筹为什么重“众”轻“筹”:粉丝是刚需,曝光是目的

中介交易 SEO诊断淘宝客 站长团购 云主机 技术大厅 始于美国的众筹,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后,便融入了更多本土特色--重"众"轻"筹".比如,以玩众筹的名义玩曝光的,像汪峰的演唱会;也有以粉丝作为生产力植入营销的,像周鸿祎新书首发在京东众筹平台,这种重"众"之后,各行业都开始跃跃欲试众筹模式. 前些天,参加了一个媒体讲座,嘉宾主要是谈及如何用互联网思维打造企业品牌,其中说到了四川航空的案例,这与当今流行的众筹思维很相似,让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并且认为

中国式众筹意不在“筹”:半年仅筹得资金1.88亿元

众筹概念,来源于英文crowdfunding.通常意义上,众筹是指基于互联网基础上的C2B模式,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以便筹资者执行相关创意想法.到了中国后,众筹却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筹资者更多是意在"众"这个层面的曝光度,而非"筹".报告显示,2014年上半年我国众筹领域总募集金额仅1.88亿元,与P2P网贷.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吸金额差距甚远. 一边是运营不力的部分众筹网站正图谋转型,一边是BAT等互联网巨头接连表达"很感兴趣"或直接杀入

中国式众筹:促销,众筹?(转)

一个众筹肉夹馍小店,开张不到一年时间,几个合伙人便纷纷反目,一群众筹者也要求退股. 一个国内团队的手游,在美国众筹网站 Kickstarter 上募资 8 万多美金,但项目进度一拖再拖,过去近一年时间仍然没有成果,引来海外众筹者骂声一片. 前者是互联网餐饮西少爷肉夹馍,后者是独立游戏<水晶战争>,它们都是以众筹形式轰轰烈烈发起,但都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结束.更现实的是,这些项目依托的众筹平台,在国内也逐渐偏离了方向,开始玩起了抽奖.预售等概念. 褪去其身上的明星光环后,人性.诚信.投资种种因素混合

从Indiegogo再获4000万融资看中国众筹如何破局?

中国众筹区别于西方的最大特点是,有爹(政府支持)疼,但娘(网民)还是不爱.缺少真正有创意的项目,沦为一般性创业的小额募资平台. 近日,美国知名众筹平台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16668.html">Indiegogo成功获得包括KPCB在内的几大投资方高达4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这对于在过去两年获得高速增长的众筹行业而言是巨大的肯定.然而在中国,几乎和国外同时起步的众筹行业,却一直处在冰雪消融的边缘,众筹是否在中国真的水土不服呢?中

中国式众筹的生存模式

本报记者黄锴上海报道 最近,张毅的不少IT界朋友都想创业做众筹网站,但他往往是给对方浇上一盆冷水:"如果你此前没有相关的资源或圈子,最好别碰这个行业." 张毅是广东一家众筹网站"VCHello"的投资人.在他眼里,众筹是一个"混圈子"的行业,哪个平台能吸引到优质项目与富有经验的投资人,哪个平台就能够脱颖而出.而这一切,与创始人长期的线下积累分不开.换言之,如果没有足够资源而贸然进入这个行业,很可能铩羽而归. 张毅的担心不无道理.眼下,这个起源于美

中国式众筹:抽成不赚钱,未来怎么走?

作为kickstarter的追随者,中国式众筹如今要做的是忘记kickstarter.筹不到多少钱的中国众筹平台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跟风者? 它们价值何在?抽成不够活,未来还有两条路可选.很多创业者都羡慕和追捧过Kickstarter.从<大鱼·海棠>动画片到<十万个冷笑话>,再到宋冬野演唱会,"众筹"开始为普通大众所知.但作为一种高度美国特色的商业模式,"众筹"真的能够在中国的社会土壤里落地生根甚至开枝散叶吗?中国式众筹,走Kickstarte

中国式众筹之困:炒作高于筹资 电商受追捧

腾讯科技 胡祥宝 12月8日报道 随着股权众筹监管意见即将出台的消息,众筹行业再度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一方面这一新颖的商业模式正逐渐成为诸多科技新产品上市的"标配",但另一方面,实物类众筹(包括众筹项目和众筹平台)已经开始遭到大量从业者和投资人的一致唱衰. 最早一批试水众筹业务的点名时间CEO张佑就是看衰众筹模式的业内人士之一,他在接受腾讯科技的采访时就曾直言:众筹在国内行不通,VC也不看好,未来半年到一年内,所有的实物类的众筹平台都将转型. "因为保护机制失衡,这一模式无法

4券商入围新三板首批做市商试点:打开市场融资功能

"加快挂牌节奏.争抢时间",几乎每一家理财周报采访到的拟上新三板的企业,都把时间窗口看得很重. 中信证券在一份新三板推荐材料中明确表示:新三板市场机遇是十年难得一见的机会,要把握时间窗口.而这也是不少其他券商在给企业做新三板培训时的开场白. 业内人士都心知肚明的是,一方面,尽管股转公司对上新三板的企业没有盈利要求,但随着新三板新的协议转让交易系统,券商新三板项目立项标准必然提高;另一方面,政府补贴也难以跟得上企业需求. 而且如果将来优先股推行,也减轻了一些一手创办企业的企业家们对上新三

新三板融资功能凸显2015年末挂牌公司或达3500家

昨日,新三板官方网站披露了挂牌企业2015年1月的股票发行情况,与2014年数据相比,新三板在新一年里的股票发行融资取得了新进展.数据显示,1月新三板共有67次股票发行,其中包括50次已挂牌公司股票发行和17次挂牌同时股票发行.67次股票发行共实现融资金额14.9亿元,这一数据已经超过新三板2013年的融资总额度.就在前几日,新三板的官方网站披露了挂牌企业2014年的股票发行情况,2014年新三板共完成了329次挂牌公司股票发行,发行融资金额为132.09亿元.对比1月挂牌企业的数据,67次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