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理应有两个金梅央,一个是婉约优雅的江南女子,一个是运筹帷幄的商场高手,造物者却把她们合二为一。
经商或许是天性使然,生长在西子湖畔的金梅央,小时候家里有一间杂货铺,所以,她很早就有零售的概念,知道卖货与进货的差价就是利润。小学暑假时,金梅央还曾卖冰棍赚零花钱。
1988 年大学毕业后,金梅央没有选择像其他同学一样接受分配工作,反而扔了杭州市工商局的"铁饭碗",跟家里借了一万元跑到义乌小商品贸易市场去做生意。
从1988 年起,金梅央连续5 年在义乌销售小商品。在此期间,金梅央从事过纺织、电子、房地产投资等工作,也开过拥有近万名员工的拉链厂。当时,她愣是从纺织的涨价趋势里看到了拉链的商机,并捞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生意越做越大,生意伙伴也越来越多,这其中就有她的先生杨进发。杨进发是台湾人,当时在中东、欧洲等地做外贸,是颇有名气的"拉链大王"。
两人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斗智斗勇。双方合作以后,杨进发派他的副总跟金梅央谈判,谈判的结果却是大大有利于金梅央。于是,杨进发决定亲自谈,结果谁也没占到便宜。几个回合下来,虽是刀光剑影却也火花四溅。做了三年多的生意伙伴后,两人于1994 年结婚。
婚后,金梅央和杨进发既是举案齐眉的夫妻, 又是齐头并进的生意伙伴。金梅央注意到, 高级酒店里的咖啡虽然很贵, 但人气很旺,于是,1995 年,金梅央夫妇在义乌开了第一家咖啡店, 反响不错。
不久,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外贸业务风险剧增,两人将主要资金用来投资第三产业。那时,正赶上台湾上岛咖啡到大陆来发展,于是就有了对方出品牌,金梅央夫妇出资金的合作。1997 年上岛咖啡进入中国。1998 年金梅央进入咖啡西餐行业。
树大招风。2001 年,金梅央卷入了一场"上海上岛"和"杭州上岛"的官司纠纷。两者本是一家,但被八大股东按区域划分,各自占山为王,却又都使用了"上岛及图"商标,纠纷由此而生。"上海上岛"和"杭州上岛"的品牌使用官司长达两年之久, 虽然以金梅央的胜诉而告终。但在品牌之争还没有结束时,至今仍是上岛咖啡最大股东之一的金梅央,就果断地把"杭州上岛"换成了"两岸咖啡"。
2003 年,金梅央和杨进发夫妇将手中一百多家咖啡西餐厅全部更名为"两岸咖啡",此后事业迅速得到发展。2008 年,高盛集团及华生资本注资两岸咖啡3000 万美元。按照当时双方的协议,两岸咖啡的门店数量在10 年之内,要从近500 家拓展到5000 家,目标是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连锁餐饮品牌。两岸咖啡提供西餐、牛排、铁板烧、咖啡等饮食,走的是复合式餐厅的获利模式,建构的是商务交流平台,金梅央认为这是两岸咖啡最打动投资者的地方。
这3000 万美元,除了在杭州、重庆、武汉、北京四大区域中心城市开设直营店之外,还用于扩大中央厨房、IT 建设、POS 系统、人事系统、财务系统的完善和引进国际餐饮的专业人才。
对两岸咖啡来说,2010 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这一年,两岸咖啡成功取得上海世博会开店资格,成为唯一入选的西餐厅品牌。同时,金梅央还率队远赴牙买加,与牙买加农渔业部长共同签订了蓝山咖啡的进口合约,并取得了蓝山咖啡生豆的中国独家总代理合约。
牙买加咖啡是全球最好的咖啡之一,但此前90% 的配额属于日本,10% 属于欧美国家,中国一点配额也没有,只能从日商手里进口正宗的蓝山咖啡。金梅央则成功破冰,让牙买加蓝山咖啡豆能直接进口中国。
目前,两岸咖啡已经在全国开设超过700 家大型门店,员工人数超过35000 人。两岸咖啡门店的直营与加盟比例为1:3,只有杭州、武汉和重庆为直营,而上市后则将在省会一级城市全部直营。
Q:《CM 华夏理财》
A:金梅央
Q:两岸咖啡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A:除了最高级的食材、最好的烹饪技术和最高档的装修等硬件之外,我认为,服务和卫生是餐厅带给客人最重要的感受。比如,同样上一杯水,服务员有没有微笑,带给顾客的感受就有天壤之别。所以,服务和卫生是评判一家餐厅好与坏的关键所在。
两岸咖啡不懈追求的目标是"造通路、打品牌、筑门槛"。为此,我们不断开店,以增加品牌的知名度及能见度。两岸咖啡推出的两岸台塑牛小排、两岸干式熟成牛排、两岸铁板烧等高端西餐产品,也在拉大与同业之间的门槛差距,再加上我们拥有庞大专业的经营团队,这些都是两岸咖啡的竞争优势。
Q:从以往的情况来看,餐饮企业上市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您认为难在哪里?
A:先把自己做好,实现标准化并做大规模,这不光是餐饮企业,而是任何一个计划上市企业都应该做好的事情。我觉得餐饮企业上市难并不能称之为难,更准确地讲,这是一个过程。
现在许多咖啡厅、西餐厅的规模都很小,这除了与它本身的目标有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标准化。两岸咖啡在建立的初期就有了自己的中央厨房,虽然规模远不及现在,但这种很早就有的标准化意识,非常有利于企业的大规模发展。
每个企业家的目标不同,我们并不觉得做大等于做好,做小就等于不好。上市只能说是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不存在难不难的问题。如果说难,那就是没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