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的重要性和所面临的问题

摘要: 在去年秋季的苹果发布会上,Tim Cook把Apple Watch称为苹果历史的新篇章,将它放在了与Mac、iPhone和iPod同等的高度。我知道很多人并不认同这种说法,但我认为他们只是没有看到消费者对

在去年秋季的苹果发布会上,Tim Cook把Apple Watch称为苹果历史的“新篇章”,将它放在了与Mac、iPhone和iPod同等的高度。我知道很多人并不认同这种说法,但我认为他们只是没有看到消费者对于可穿戴设备的需求。

历史上,当一款开创性的产品问世时,我们总会听到各种的批判的声音。比如在1943年,IBM的CEO Thomas Watson曾说过:“全球市场上对于计算机的需求可能只有5台。”还有另一个离我们更近的例子,在iPhone发布后,微软前CEO Steve Ballmer坚称:“iPhone不可能获得多大的市场份额。”

此类批评所犯的错误在于,他们仅是根据当时的情况做出了判断,而没有看到新产品以及我们所处环境未来的发展变化。就拿Watson这个例子来说,1943年的“计算机”足足有一间房子那么大,确实不怎么吸引人。好在后来作为IBM CEO的Watson意识到自己预言的错误,引领了计算机的发展。而Ballmer就没那么幸运了,iPhone发展至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微软在这股智能手机的浪潮中似乎慢了半拍。但是我们把Ballmer的判断放在当时的背景下就会发现他说的其实也没错:初代iPhone的价格是600美元,仅支持2G网络,没有app,也没有最基本的企业支持。如果iPhone一直保持这样,那Ballmer对iPhone市场份额给出的2%到3%的预测都算是乐观的了。

然而,iPhone本身的发展并没有停滞,其所处的环境也并非是静止不变的。iPhone消耗流量较大,推动了电信运营商对3G和LTE网络的投资,而这方面的建设反过来又有利于iPhone的发展。而苹果通过App Store所搭建起来的app生态系统,也令iPhone受益匪浅。

因此,想要评估Apple Watch究竟能取得多大的成就,我们就必须后退一步,看看如今的世界是什么状态,未来的世界又可能会有怎样发展。

世界将会如何发展

现代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但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传统的物件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变化。比如钥匙就是其中之一,这几片放在包里的金属,不仅能打开我家的房门,还能启动汽车;钱也是这方面的一个例子,不过比钥匙稍有进步,我们从很久以前就开始使用现金进行结算,而现在有了信用卡。但亲手给某人一定的权限,让他们取走我的部分资金(也就是刷信用卡)看起来还是有点奇怪。此外,我们需要开关来控制灯光,需要纸质票来坐飞机或者进入音乐厅,还需要一大堆东西来向政府或工作单位证明我们自己的身份。

在不久的未来,上面所说的这些东西都可能会电子化,我们所处的环境正在被软件彻底改变。软件将能够确保某个锁只为我所开,让我能够完全掌控自己的钱,让我无论是在家、在剧院或是在单位,都能通过软件轻松验证身份。

可穿戴设备的重要性

为了彻底实现上面所说的这些功能,我们需要通过某种方式来验证自己。智能手机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它并不完美,因为你得反复地把它从口袋里或者包里拿出又放回,十分不便。

可穿戴设备则不同,尤其是戴在手腕上的设备。抬抬手对我们来说是轻而易举的。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会更愿意与周围的“智能硬件”进行交互。因此,我认为在当下,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成为最热门的新技术并不是偶然现象,它们二者关联十分紧密,相辅相成。

从理想到现实

想象一下我刚才描绘的世界,到处都是智能硬件,我们通过合适的可穿戴设备就可以与之交互。这样的世界难道不会更好吗?这难道不比我们使用了几个世纪的传统方法更可靠吗?

问题在于,实现这样美好的未来需要可穿戴设备和智能硬件的广泛分布,二者缺一不可,但是这里却出现了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智能硬件现在可以和智能手机交互,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由于使用不便所带来的矛盾会越来越凸显;而另一方面,可穿戴设备的使用场景现在仍比较局限。

解决这个难题的方案之一就是由某家公司推出所有相关的产品。小米现在就在推进这样的策略(尽管它依然是以智能手机为基础的),三星也在智能手机和可穿戴设备上发力,希望达到这样的目标。

可穿戴设备所面临的问题

但是,三星等众多厂商也面临着一个矛盾,那就是可穿戴设备和智能硬件需要在一起工作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用,但是消费者只有在可穿戴设备可用性够高的前提下,才愿意购买并佩戴。因此可穿戴设备现在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如何让消费者坚持佩戴设备。

Cook给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在苹果此次的春季发布会上,Cook在介绍Apple Watch时说:

Apple Watch是我们创造出的最个性化的产品。你并不只是“带”着它,而是“戴”着它。你所佩戴的物品表达出你是谁,因此我们设计的Apple Watch可以满足各个人群不同的品味和偏好。但我们始终关注着你希望从苹果得到什么样的产品,并且使用了非常漂亮的材料。

我们惊奇地发现,苹果开始将注意力放在了“时尚”方面。实际上,这一策略非常实用,让人们愿意将这款产品佩戴在身上。如果是一款工具,人们对于“功能”的期望往往会大于“形式”;但对于佩戴的饰物来说,如果没有好看的外观,再强大的功能也没用。因此对于Apple Watch来说,需要设计的就是外观。

这一点是很多批评者没有看透苹果策略的地方。去年秋季的发布会后,我将Apple Watch的介绍和iPod、iPhone和iPad的介绍进行了对比,我发现苹果对Apple Watch的功能性没有做过多强调。现在我几乎可以确定,苹果这么做是有意为之,在keynote中所关注的主要是产品的外观。我比较geek,所以我会忽略外观方面,但是对于普通消费者,他们肯定不会忽略这一点。

实际上,在去年的发布会上,Cook曾清晰地说明了这一点:

Apple Watch就是用来佩戴的。它可以全天候在任何场合佩戴。它是一款个性化的科技产品,体现了个人的风格和品味。它将材质同软件和科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我们不仅关注产品的功能,而且还十分重视它的外观。

大多数可穿戴设备所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人们不愿戴着它,苹果首先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行业中很多人却只是把这种方式看作是与时尚界的联姻。实际上,此类产品如果想要成功只能这么做,别无他法。

此外,除了苹果,我们也很难想象其它哪家公司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准,能做到如此吸引人,因为这不仅是设计水准的问题,更是生产的问题,在供应链和零售方面苹果是无人能敌的。在苹果零售店试戴手表的体验,是其它厂商难以望其项背的。

一步一步搭建生态系统

苹果在Apple Watch亮相时给出了不愿意穿戴设备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而在今年的发布会上,则更加清晰地展示出这款可穿戴设备的实用性,尤其是在现实场景中使用的便利性。从现场的demo中我们可以看到Siri、Apple Pay、Uber、带有航班二维码的Passbook、开启SPG酒店房门等功能。这些使用场景都印证了我在本文开头所说的:让佩戴者能够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与其所处的环境进行交互。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场demo展示的功能都是通过第三方应用实现的。苹果在依靠其它公司来搭建或提供Apple Watch可用的智能硬件,这也是苹果利用巨大用户基数所得到的优势,因为苹果不论如何都是能够销售出几百万台Apple Watch的,而几百万的用户基数足以推动一个针对可穿戴设备的物联网生态系统的建立。

当然,与智能硬件互动并不是可穿戴设备的唯一功能(但至少我认为这是Apple Watch最主要的一项作用)。手腕也是查看通知和实现“轻交互”的理想位置,我们不必再反复掏出智能手机。这方面的优点将会形成用户的好口碑,进而促进Apple Watch的成功,因为Apple Watch是一条全新的产品线(在此前苹果的产品中,口碑作用之大最接近Apple Watch的可能就是iPad的了,因为它也是一款开创性的产品)。

只有苹果能做到

我认为Apple Watch可能会比人们预期的更加成功,这是一款只有苹果才能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有苹果才能设计出让消费者如此激动的产品;只有苹果的生产线才能达到如此规模;只有苹果的零售运营体系才能让人们更加满意地试戴并选购适合自己的产品。最重要的是,只有苹果才有足够的用户基数来开创一个生态系统,让Apple Watch充分发挥其作用。

当然,还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Apple Watch是一款仍需要改进的产品。我发现很多处UI设计得让人困惑,而且Apple Watch还必须和iPhone绑定,这样对于其应用场景会有一定的限制。此外,苹果还需要时间来发展与Apple Watch配套的智能硬件系统,并且解决需要一天一充电的弊端。

我相信这些问题会在不久的将来被解决(如果解决不了,那Apple Watch也就称不上是一款很成功的产品了)。在此之前,Apple Watch的主要用途还只能是查看通知。最终Apple Watch要实现的,就是成为人们随时随地与各种物品互动的最佳方式。

时间: 2024-09-11 00:26:50

可穿戴设备的重要性和所面临的问题的相关文章

在互联网+时代 穿戴设备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是什么?

智能穿戴领域最近的热度是持续增高,然而穿戴产业的发展其实并非一帆风顺,2004年起步到2014年达到高点,1-2年时间正好从高点走到局部低点,总体处于螺旋式下滑,又进一步曲折的时期.但是在2016年之后,今年苹果发布第二代苹果Watch,会重新带动穿戴产业的发展,对穿戴产业也是一个大的信心. 据易观数据看,穿戴产业环比增长率继续保持在46.6%滚动增长,2016年预计197亿的市场规模,到2018年会翻一倍,会再造一个穿戴的产业链.单从数据看,穿戴市场增长率相当可观,然而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迅

可穿戴设备面临尴尬境地 完善“生态圈”是当务之急

以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自2013年以来惊艳亮相,引发全球IT厂商豪赌.但目前上市的可穿戴设备普遍面临硬件同质化.应用软件匮乏的尴尬境地.面对消费者的质疑和观望,2014年国内智能穿戴厂商开始加速打造生态圈,希望能尽快弥补产业"短板". 全球IT业豪赌可穿戴设备未来 作为全球消费电子领域的最新热点,可穿戴设备自2013年以来不断吸引着各界关注的目光.苹果.谷歌.三星等全球知名IT厂商纷纷宣布可穿戴设备发展计划.在近日于美国举行的"2014国际消费电子展(CES

英特尔现在正布局可穿戴设备市场

美国科技博客DigitalTrends今天撰文指出,虽然付出了很大努力,但英特尔仍然是移动芯片市场的"小角色".不过,英特尔现在正布局可穿戴设备市场,试图以这项当前炙手可热的技术为先导,上演一出"曲线救国"的好戏,最终在移动芯片市场的争夺中掌握主动权. 以下为文章概要: 曲线救国 英特尔希望在移动芯片领域有一番作为,但似乎运气不佳.虽然英特尔是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芯片市场的霸主,不过在移动芯片市场只是一个"小角色".高通.Nvidia.MediaT

可穿戴设备及其数据利用的再思考

可穿戴设备像一阵风一样,吹进了人们的生活.围绕此概念的产品和话题如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可穿戴设备的宗旨是帮助人们通过改变或改善个人习惯,来使自己生活得更健康(广义的健康包括心理和生理的,狭义的健康只指生理.这儿取后者的定义).有人看好它,有人看衰它.现实情况如何,我们来看近期的两篇报告. 2013年6月,美国一家公司Rackspace发表了一份有4000多美国使用者和英国使用者参与的可穿戴设备的调查报告(关于原报告网址见本文最后).报告称调查中有71%的美国用户和63%的英国用户认为可穿戴技术

英特尔CEO:自主研发的穿戴设备年底前出炉

[TechWeb报道]7月2日消息,英特尔CEO科再奇(Brian Krzanich)近日表示,相比网络电视等业务更看好穿戴式设备,并声称最晚于今年年底将英特尔处理器应用在此类设备中.前任CEO保罗欧德宁(Paul Otellini)非常重视网络电视业务,但是科再奇则持不同看法:"我们是硅的专家,是移动技术的专家,推动了摩尔定律的发展.但我们并不是内容行业专家,因此我们需要谨慎."有报道称,如果英特尔进入网络电视行业将面临很多问题.他们希望向用户提供独家频道,打破将大量内容捆绑销售的模

可穿戴设备的下一步是什么?

出乎谷歌意料的是,在还未公开发售之前,美国色情业公司MiKandi就已先人一步,发布了使用Google Glass拍摄的首部成人电影的预告片.流出的预告片显示,这是一部以第一人称拍摄的成人电影,片中男女主角.配角均佩戴了Google Glass,还出现了大量Google Glass的截屏.影片中,Google Glass于男女主角几乎形影不离,哪怕在XXOO的时候. 忽略第一段,但是这也说明了以Google Glass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正在入侵我们的生活,Google.苹果.三星.

2014年可穿戴设备之非官方报告

(一)可穿戴设备的市场预期 "可穿戴设备绝不仅仅是智能手机的补充" 可穿戴设备可以协助人们管理时间和轨迹,优化健身和健康.生活管理.可穿戴设备让互联网的普适化新的台阶.联网的健康手环或是手表现在看起来更像是个首饰,实用性还没有体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将变成一个无脑化的,更加普及的,人们会随身携带的设备.例如与互联网相接的可以自动切换时区的手表,能够监控心跳.并将健康数据及时上传到云上的腕带,存储并分析佩戴者健康数据的App. 当然,最让人期待的还是这些可穿戴设备所承载的服务.毕竟它

可穿戴设备:站在“风口”的产业

小米以79元的低价推出小米手环不到一个月,映趣科技首席执行官王斌就在凯盛TMT峰会上表示,将做一款在价格和功能上足以挑战小米的手环.不久前,上海果壳电子有限公司传出将于9月上旬推出世界首款圆形智能手表--果壳智能手表GeakWatch二代.而最早研发智能手环的国内厂商咕咚8月8日推出了"咕咚ROM",让软硬件分离的概念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智能手环.智能手表仅是众多可穿戴设备中的小小代表.2014年被业界称为可穿戴设备爆发增长的产业元年.这个站在"风口"上的新兴产业,

可穿戴设备报告:医疗类率先崛起 手表眼镜被高估

那些对可穿戴设备充满信心的人相信,从腕带到眼镜的各种各样的配件将会转变我们使用其他设备的方式,这些行头将通过蓝牙和配套app来实现智能手机的新特性并增添其便利性. 但消费者真的有多依赖可穿戴设备?它会率先在什么细分领域里兴起? 前两天传出的消息称,美国可穿戴技术及音频设备开发商Jawbone宣布,已收购另一家可穿戴保健电子产品厂商BodyMedia.后者拥有80多项专利,主要集中在多传感器技术领域.它的主要产品包括臂带型健康仪器Body Media FIT,只需佩戴在胳膊上即可推测用户消耗热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