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早期的互联网
IPv6技术精要
虽然早期被称为ARPANET的互联网起源于1969年,但当前互联网中使用的大量协议和技术都是最近的产物。RFC 2235(Hobbes Internet Timeline)对互联网在1957年至1997年之间的早期发展情况作了总结。
1957年:USSR发射了Sputnik(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作为回应,美国DoD(国防部)发起了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高级研究计划署)计划,以便在科技领域建立美国的领先地位。
1962年:Paul Baran发表了“关于分布式通信网络”的研究论文,这是分组交换网络概念的先驱。
1969年:DoD发起ARPANET以开展网络互连研究。第一个节点(大型机)位于UCL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网络测量中心。其余的三个节点分别是SRI(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斯坦福研究所)、UCSB(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以及犹他大学(University of Utah)。第一台路由器是IMP(Information Message Processor,信息报文处理器),这是由BBN(Bolt Beranek and Newman Inc.,贝洛奈克与纽曼公司)开发的拥有12KB内存的Honeywell 516迷你计算机。
1969年:Steve Crocker撰写了第一篇RFC(Request for Comments,请求注解)“Host Software”。
1971年:ARPANET拥有了15个节点(23台主机):UCLA、SRI、UCSB、犹他大学、BBN、MIT(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麻省理工学院)、RAND公司、SDC(System Development Corporation,系统开发公司)、哈佛大学、MIT林肯实验室、斯坦福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城分校、凯斯西储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以及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
1971年:BBN的Ray Tomlinson发明了电子邮件程序,可以通过分布式网络发送信息。
1973年:Bob Metcalfe的哈佛博士论文提出了以太网的概念。
1973年:制定了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文件传送协议)规范(RFC 454)。
1974年:Vint Cerf和Bob Kahn发表了论文“分组网络的相互通信协议”,详细描述了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的设计方案。
1982年:ARPA将TCP/IP作为ARPANET的协议簇,第一次将“Internet(互联网)”定义为通过TCP/IP互连的多个网络。
1982年:发布了外部网关协议规范(RFC 827)。EGP(External Gateway Protocol,外部网关协议规范)是网络之间的路由协议,于1994年被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边界网关协议)所代替(RFC 1656)。
1983年:互联网在1月1日从NCP(Network Control Protocol,网络控制协议)迁移到TCP/IP。
1984年:RFC 920定义了DNS(Domain Name System,域名系统)。
1984年:互联网上的主机数突破了1 000台。
1986年:NSFNET(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etwork,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络)开始运营速率为56kbit/s的骨干网。
1987年:互联网上的主机数突破了10 000台。
1988年:NSFNET骨干网速率升级到T1(1.544Mbit/s)。
1988年:Jarkko Oikarinen开发了IRC(Internet Relay Chat,互联网中继聊天)。
1989年:互联网上的主机数突破了100 000台。
1989年:Clifford Stoll出版了Cuckoo’s Egg一书,揭示了曾经入侵了大量美国设备的某个德国黑客组织的现实生活。
1990年:第一台可远程操作的机器被挂到了互联网上,这台被称为Internet Toaster的机器首次出现在Interop(IT Expo and Conference,IT博览会暨研讨会)。
1991年,CERN发布了由Tim Berners-Lee开发的WWW。
1991年:NSFNET骨干网速率升级到T3(44.736Mbit/s)。
1992年:互联网上的主机数突破了1000 000台。
1992年:Jean Armour Polly创造了“上网冲浪”一词。
1993年:美国白宫www.whitehouse.gov上线。
1994年:首次出现网络购物。
1994年:可以使用WWW在网上订购必胜客的比萨。
1995年:WWW开始超越FTP,成为互联网上流量最大的应用。
1995年:在线拨号服务提供商Compuserve、America Online和Prodigy开始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
1995年:梵蒂冈上线。
1996年:互联网电话开始引起美国电信企业的关注,要求美国国会取缔该项技术。
1996年:富有争议的美国CDA(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传播净化法案)正式成为美国法律,禁止通过互联网传播不道德或有伤风化的内容。三个月之后,由三名联邦法官组成的审判小组否决了这项法案。随后美国最高法院在1997年一致认为该法案的大部分内容违宪。
1996年:MCI升级其互联网骨干,将有效速率从155Mbit/s提升到622Mbit/s。
1996年:WWW浏览器之争(主要在网景和微软之间)引发了新时代软件开发的仓促性。为了满足互联网用户渴望体验新(测试)版本的需求,每个季度都会推出带有新功能的软件版本。
1996年:世界范围内各种限制措施开始施加到互联网用户身上:
德国禁止用户访问Compuserve运营的某些新闻组;
沙特阿拉伯限制用户通过互联网访问大学和医院;
新加坡要求提供政治和宗教内容的服务提供商向国家注册。
新西兰将计算机光盘视为“出版物”,可以进行审查和查没。
1997年:whois数据库中拥有了101 803台命名服务器。
1997年:互联网上的主机数突破了19 000 000台。
互联网是一个发展变化的网络。1983年引入IPv4的时候,虽然互联网上只有600台主机,但IPv4已经设计了43亿个可能的IP地址。虽然如今仍然应用了很多相同的分组交换概念,但如今的互联网用户数以及应用方式都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注:
如果希望更深入地了解互联网的诞生历史以及相应的奠基人,要求大家阅读由Katie Lyons撰写的最佳畅销书Where Wizards Stay Up Late: The Origins of the 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