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投下的一句话,再次引起业界喧哗。
美国时间10月19日,在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小米CEO雷军在与DST创始人Yuri Milnerner对话时表示,今年年底,可能会在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试点,迈出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在中国本土采用饥饿营销赢得“粉丝”热捧后,雷军现在试图将这一“成功”模式复制到全球市场。只是,小米手机具备走向国际市场的条件了吗?
在手机领域里,小米被视为互联网企业,而在互联网企业里,小米又是一个半只脚迈入手机市场的企业。虽然,这种模式引起国内众多互联网企业跟风,但有着互联网先天基因的企业们,与传统的手机企业相比,在供应链、销售渠道、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环节上,难避免存在先天不足。
2011年,雷军以近似于苹果手机的模式,未上市便吸引了众多发烧友的“追踪”,而在热闹过后,是对小米手机质量的担忧,诸如频频死机与高返修率等,严峻之势使得雷军不得不正视,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布局售后维修店面。
在国内尚且如此的小米手机,走出国门之后又该如何布局呢?互联网手机凭借“眼球经济”获得短暂关注,却没有取得与之相称的市场份额的增长,营销的策略并没有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成交量。小米虽然是互联网手机的先驱,却无法取得更好的成绩。
据HIS iSuppli市场调研公司8月份统计称,2012年上半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排名中,小米等互联网手机品牌无一上榜,在总体排名中未能进入前十五,整体份额不超过8.1%。小米的份额有多少,也就不言而喻了。
按照雷军有公开发言可知,小米是以“需方决定生产量”,生产一台手机至少需要三个月,而小米官网上先预订再生产,这就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每次小米总会给消费者“供不应求”的感觉。
根据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此前的说法,小米手机在2012年将产量将突破500万台,业界普遍认为,看似产量很大,实则“山寨厂家”也能做到这样规模。因此,小米手机的生产与销售规模,在整个手机市场上充其量算“小鱼小虾”而已,要想做大市场,走向国际,恐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互联网企业做手机的理念本身值得赞扬,但它们最终却不可避免地陷入在营销上做文章的“死胡同”。以“爆炸性”的新闻吸引眼球,本身只能获得短暂效应。若企业要做到良性发展,仍需在产品上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