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号早上,虎嗅官方订阅号发表了一篇名为《再见北京!暨虎嗅搬迁通知》的文章,辞藻上矫情十足,正话反说的技能比谁玩的都溜。譬如:曾听说某公司在制订发布会媒体邀请名单时,虎嗅被专门剔除出去,理由是“该媒体可控性差”;还有家公司在筹备CEO访谈时准备约虎嗅记者,被公关供应商拦下,“考虑考虑,真的要找虎嗅吗?”
说白了,这篇文章就是篇虎嗅品牌借势愚人节的营销软文稿:借他人之手,婉转的表达自己——坚持媒体道义、不收保护费、不黑公关的立场。
但是,心理学上有个基本认知:即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这个最浅显的心理学逻辑对套路极深的虎嗅适用吗?
当媒体沦为“黑社会”:“阶下囚”焉能对得起 “无冕之王”称号
《再见北京!暨虎嗅搬迁通知》一文中,虎嗅通过第三方企业主的角度表达自己的立场。以彼之道,还之彼身,我们也从第三方角度去看看内行人眼中的虎嗅。
在媒体人聚集的微信群,比如百家、钛媒体、砍柴网等专栏作家群中,经常会有知名自媒体抱怨虎嗅投稿审核的双重标准。明明写的是实实在在地干货,却总是送上一句:相关讨论已经很多,本文的角度和观点都没有超出原有范围。可以说,虎嗅的阶段性选题存在非常明显的目的性,若是本阶段内想唱衰某or夸赞家公司,自媒体客观公正的稿件被拒原因要么就是公关倾向严重,要么就是本文过于偏激。
知名自媒体人士葛甲老师曾在《虎嗅,其实是这样的》中指出该内幕:
““虎嗅的黑稿太多,几乎每个知名企业都会受到其骚扰,最有名的一次是盛大文学的侯小强向虎嗅开炮,再之后是虎嗅与新浪微博发生的战斗,这都是玩炸了的。有一次我看到虎嗅上面一版都是苏宁的负面,苏宁没搭理他们;还有一次是密集黑携程;还有一次假借匿名人发布有关即刻搜索邓亚萍的负面黑稿,这样的事情屡屡出现,我这里的企业投诉和抱怨也积攒了不少。”
空口无凭,有图有真相:
一家媒体公司的CEO,鼓励专栏作者写负面稿,虎嗅矫情的说自己“再见北京”,在媒体尊严面前,虎嗅再见的不应该是北京,而是彻底滚出媒体圈。
其实,不仅是葛甲,众多媒体人纷纷对虎嗅进行抨击:
2012年,钛媒体创始人赵何娟炮轰虎嗅网刷流量、篡改其他媒体的原创内容。
2013年,程苓峰因为虎嗅网的双重审稿标准,与虎嗅决裂。
2013年4月时任盛大文学CEO侯小强怒骂虎嗅网无耻,指责虎嗅网及其创始人李岷没有媒体人的职业道德,称虎嗅网“无耻,下作!”
2016年2月26日,公关界的007,砍柴网,万能的大熊在内的微信公众账号撰写的批判虎嗅的文章,均遭到了虎嗅网的举报。“只准官方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行为无疑更让人不齿。
早在1883年,美国现代新闻业的开创者普利策就曾在创办的报纸上宣言:它将真正致力于人民的事业,而不为有钱有势者谋利益;它将揭露一切诡计和无耻,抨击一切社会罪恶和弊端;它将以真挚诚恳的态度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一直以来,总有一些笼罩着“无冕之王”光环的新闻从业者陶醉于自身的“布道者”角色,而对履职尽责的边界难以保持清醒。于是,“新闻侵权”和“职业越界”时有发生,媒介寻租、职业腐败案例不绝。更有甚者,对新闻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当作尔戏,为了出名不择手段,比如当下虎嗅公然开启黑公关模式就是明例。
媒体谈钱并不俗气,可谈钱的背后也请记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当虎嗅沦为“黑社会”,“阶下囚”焉能对得起新闻人“无冕之王”的称号?虎嗅靠黑公关、收保护费最后只能将自己送上一条不归路。
“群P”不敌“自嗨”:一颗做“公益”的“龌蹉心”
世界上最悲剧的事情莫过于,你已经使出浑身解数,甚至不惜触碰法律,拿媒体尊严作为敛钱道具,可到头来那?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诺大个虎嗅,一家上市公司,套路这么深,竟然“群P”不敌“自嗨”,机构化媒体还没有市面上的自媒体人赚的多。
虎嗅挂牌新三板之后,其财务数据对大众更为透明,2013 年、2014 年、2015 年 1-5 月,虎嗅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 349.91 万元、925.78 万元和 564.77 万元,均占当期营业收入的 100%;净利润分别约为19万、66万和78万。据4月1号最新的文章《再见北京!暨虎嗅搬迁通知》显示,虎嗅已连续亏损15个月(不过虎嗅官网后来又急急忙忙改成了“一段时间以来,虎嗅的经营状况并不令人满意”)。
似乎不盈利就是自己一直坚持立场,不在铜臭气十足的媒体圈同流合污的明证。然而尴尬的是,虎嗅过去的招股说明书和财报,京东、百度、平安、蓝色光标、淘宝、海信、高德、金蝶、猎聘网等都先后出现过,如何把媒体影响力转化成商业盈利能力,李岷应该有独特的心得,典型的口是心非,自打脸。
一个机构化的媒体,一个拿了投资人数千万的机构媒体,年盈利不上百万,根据最新的披露数据连续15个月未盈利。当然有人会说了:“京东、亚马逊等公司也是烧钱烧了很久之后才盈利的,不能以目前单纯的盈利来判断虎嗅的品牌价值。”
欧,word天哪?持此观点的不要忘记了,现在是什么时代,内容创业的时代,好吗?啥叫内容创业,一个不入流的自媒体靠洗稿就能轻松月入过万,咪蒙的实习生都能月入五万了。这么好的时代,虎嗅成立了这么久,上市也快两年,难不成等这阵风过来,行业不景气了,虎嗅才开始爆发吗?内容创业时代,对于不入流的自媒体都是黄金时代,对于虎嗅这个所谓的一线科技媒体来讲,难不成是真空吗?
当然,也会有人说,媒体嘛,不赚钱也行,对大众来讲只要提供优质内容即可,这不禁让人想起,前阵子的摩拜单车CEO胡玮炜的“公益论”:摩拜单车失败了,就当做公益吧。我们且不从其商业角度考量这句话,共享单车的问世,确实丰富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从这个角度讲,失败了,权当做公益有合理之处。可虎嗅那?虎嗅内心是做公益的也行啊,可是却是,一颗做“公益”的“龌蹉心——保护费、黑公关。
放低了下线,靠出卖媒体良知的虎嗅最终也没能够实现盈利,这也从侧面表明了,虎嗅的经营能力远远不行,不过是这个喧嚣时代的跳梁小丑。
转型失利+媒体大本营不保:陷入前狼后虎的尴尬境地
为了追赶这论内容付费风暴:虎嗅有虎嗅FM节,36氪有WISE独角兽大会,钛媒体有T-EDGE,Pingwest有PingTalk,创业邦有创业邦100的年会和季节性峰会,创业家有黑马成长营……。
虎嗅做FM节,一言以蔽之,就是想在黑公关之外增加新的赢利点,知识付费是门干净的生意,能站着把钱挣了。但是虎嗅那?
管窥蠡测,我们从体验者的角度去看下,虎嗅是如何no zuo no die 的。据知乎某位网友的爆料:
正如葛甲在《虎嗅,其实是这样的》一文中的透露:虎嗅网的经纪人到外面见投资人时不就最爱说一句话么,别管虎嗅最后怎么样,保护费还是能收得到的。葛甲爆料的这段话,说白了,就是在虎嗅的眼中:“我就是大爷,不管你是谁,天王老子也得孝敬我。”
想站着挣钱,赚干净钱,但最起码,您也得拿出点诚意,不是吗?一如既往的“保护费思维”,一如既往的“大爷思维”。虎嗅手里拿着锤子,眼中满世界的都是钉子,都想去敲打敲打(qiao za qiao za),可是切入新模式的虎嗅,对于购票用户来讲,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媒体属性,而是一个服务商,但是服务态度上却还是那一套“保护费思维”。
一方面是新业务转型失利,而另一方面那?虎嗅核心的媒体业务也面临着江河日下的窘境。
在《再见北京!暨虎嗅搬迁通知》一文中,虎嗅标榜有上百名作者从虎嗅平台成为商业品牌和传播机构的座上宾,但这上百人里面还有多少仍然对虎嗅保持忠诚和认可那?典型的热脸贴冷屁股。当年的十大作者还有几人在虎嗅发文章?
看看虎嗅现在的内容,编辑转推其他媒体稿件,要么是洗稿,要么是哗众取宠的标题和观点,这已经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而那些不知名的作者稿件下面,越来越多评论开始质疑虎嗅的编辑原则和审稿标准是不是又下降到了一个新的低水平。
一方面虎嗅的稿件质量在下降,而另一方面,36kr、钛媒体稿件质量稳步提升,在更垂直的领域,也面临不少原生于公众号平台的自媒体、专业媒体(比如AI领域的机器之心,VR领域的VR价值论等),都在占据着用户更多的时间。
不仅稿子水平越来越次,而且虎嗅内部人员上也是动荡不堪。2016年11月10日,虎嗅科技发公告,称董事会于2016年11月7日收到董事会秘书蔡钰递交的辞职报告。据了解,蔡钰持有虎嗅科技5.06%股份,因个人原因向公司提起离职请求,原始股东离职,而且是在公司上市后,其背后折射出了管理层不可调和的矛盾。
36氪在提供创业资讯、科技新闻的同时,切入投融资对接、股权投资、极速融资等创业服务市场,做的风生水起,很好的化解掉了媒体盈利难的困境,亿欧网通过举办大会,卖门票等方式,也巧妙地转移了媒体成本,钛媒体通过提出内容付费,知识共享等模式逐步尝试变现,这些媒体无疑都是基于正当的手段赚取合理的利润,而虎嗅的变现模式却很尴尬。
骨子里的基因不改,虎嗅的一切转型都是镜花水月,而且是破碎的镜,有毒的花,浑浊的水,残缺的月。当然,倘若能改掉的话还能叫基因吗?啥子叫狗改不了吃屎,不外基因如是。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