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红杉资本向拍拍贷投资2500万美元,表明个人网贷市场正在迅速成为风险投资的又一个催化目标。早在去年,凯鹏华盈也联手IDG和摩根士丹利向另一家公司宜信注资数千万美元。
然而,这种打着创新旗号的所谓新型金融模式,被资本追捧的同时,却因为其运作中的乱象重生而备受质疑,加强对人人贷公司的监管的呼声也越发密集。
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秘书长白澄宇指出,现在一些“人人贷”无论是在贷款对象和平台性质上都已经变质。白澄宇称,在贷款对象上,国内的“人人贷”已把贷款对象扩展至中小企业;并且利用中介平台参与交易,成为了金融中介,演变成其他金融业务,如对放贷人进行担保、以高额回报承诺诱惑放贷人出借以及参与信托业务等。
“还有的是变相收取利息,参与交易。”白澄宇介绍说,一些“人人贷”的高管或投资人从社会上募集资金,通过网络平台,把债权债务转让给平台的出借人或借款人。
宜信是国内人人贷行业中一员,其CEO唐宁备受争议。有人士指出,唐宁作为宜信的发起人和法人,其放贷资金都是以唐宁个人身份的银行账户进行操作的,并没有通过公司账户。
总裁私人账号参与公司运营——这在任何行业都极为少见,更何况在以规范、监管严格著称的金融行业?让人匪夷所思。
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宜信自称,唐宁这样做是因为有时候有出借人无债权,有时候是有债权而无出借人。“唐宁有一个自己的资金账户,当没有出借人时,唐宁以自有资金出借,获取12%的收益。而当有贷款人时,唐宁即把手中的债权转让给出借人。”
但金融专业人士认为,当前网络贷款资金运作复杂,如宜信推出的宜信宝理财业务,要求投资人将资金直接汇到该公司行政总裁的个人账户,由该行政总裁再向外借款,容易形成资金“体外循环”的情况。
该人士说,目前网络借贷非法集资迹象突出,网络平台公司向不特定的对象筹集资金,用于民间借贷,成为借贷双方的资金中介,具有非法集资的行为特征。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就指出,贷款中介的标志,是借贷双方直接签约。但是一些人人贷公司比较典型的做法是,中介公司以自己的名义贷款出去,借款人也是自然人,从法律来看是两个自然人的合约,但是中介公司以个自然人名义把贷款卖出去,同时承诺在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风险由自己承担。而这种模式,恰恰是最高法院对于非法集资的定义,因此对于目前流行的网络“人人贷”模式,应当谨慎探索,谨防变成非法集资危害社会。
唐宁的模式是,以个人身份放贷给需要资金的客户,然后再将其个人债权转让给有投资需求的出借人,出借人投资到期,宜信公司再帮助出借人寻找下家回购债权或者唐宁再把债权回购。
令人比较疑惑的是,宜信公司赚的钱和唐宁个人放贷的钱如何转换,如何入账和出账,宜信从未对外透露过。有人戏称,唐宁是中国目前累计放贷额度最大的个人。出借人与唐宁之间的借贷关系,以及一个唐宁与无数个借款人的关系,是否依然属于“民间借贷”关系呢?如果出现大规模兑付危机,或者宜信公司和唐宁本人出了道德风险,出借人的利益如何保护呢?宜信从来没有给出答案。
除了总裁以私人账号参与经营这种“极端”操作,类似宜信这种人人贷公司日常的运作,打擦边球、违规等现象更是层出不穷。有专家指出,目前借款人普遍风险意识不高,而人人贷模式没有借款人利益的有效保障,且此模式很容易促成金融传销。“过高的收益会形成传销,掮客出现,营销者一传十、十传百,甚至更多,这对社会的危害是很大的。”
以宜信为例,该信公司的运作模式有两种,一种是作为P2P借贷的中介角色,直接撮合贷款人和资金出借人达成借贷合同。另一种模式则类似于信托集合理财,贷款人从宜信贷款,宜信再以债权分拆的形式向资金出借人销售理财产品。笔者以客户身份咨询了宜信的多位业务人员,没有一人推荐第一种模式,有业务人员直言:“你不用管是谁借给你的,只要和公司签约就可以了。”显然,他们更倾向客户选择第二种模式。这种模式下,投资人与借款人相互之间互不联系,一切资金周转由宜信代理运作。而当询问“在确定出借资金之前能否与宜信提供的借款人见面或者直接联系”时,其答复是:“如果你想和借款人见面或直接联系,在签订服务协议后可以向公司提出申请,我想我们会尽力想办法满足。但迄今为止我还没遇到哪个客户提出这种要求。”
在向笔者介绍所谓的“理财模式”时,宜信客户经理一再强调:“我们做的不是‘理财产品’,我们是一种先进的投资模式。”然而,宜信的这种投资模式,阻断了出借方与借款方的直接联系,借贷双方皆存在信息盲点,信息的不对等、流程的不透明,很容易让人对借款人的可靠性以及资金的真实去向产生怀疑。
银监会此前下发的《关于人人贷有关风险提示的通知》指出,由于行业门槛低,且无强有力的外部监管,人人贷中介机构有可能突破资金不进账户的底线,演变为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非法金融机构,甚至变成非法集资。
银监会同时警示银行加强内控,建立与人人贷中介机构之间的“防火墙”,严防人人贷公司帮助放款人将银行资金用于民间借贷,防止民间借贷风险向银行体系蔓延。
而在宜信 “月息通”理财模式宣传单页中曾列举了这样的投资案例:赵先生准备了250万元打算买一套房子,原来计划一次性付清房款,经宜信理财经理介绍了月息通理财模式后,选择了商业贷款方式,贷款12年。赵先生首付50万元,余下200万元投资了“月息通”。每个月平均回收约2万元利息,不但轻松偿还月供19454元(12年期),每个月还有一定的盈余资金。12年后,赵先生不仅能结清房贷,还将获得200万元的额外收益。这一投资案例,显然就是放款人将银行资金用于民间借贷。
银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人人贷处于缺少政策法规、无人监管的灰色地带,一直在打“擦边球”,银行机构、老百姓都应该提高警惕。
纵观类似宜信这样的人人贷公司,虽然受到了资本的追捧,更喜欢将自己标榜为金融创新,甚至套上时下流行的“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但其运作中的乱象重生,却不得不让人们生疑,这种“创新”,价值几何?可信度又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