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英特尔都希望把Intel inside这一PC时期具有极高">市场价值的品牌延伸到手机领域,并自信满满地认为Intel inside对于手机企业有很强的品牌补强作用,同时也会吸引消费者去购买。这似乎是一个很好的想法,如果真能起到这两个作用,为什么大多数手机企业都不用英特尔的芯片呢?
在IDF上,当巨大的屏幕播放这样的画面时:“请问你会选择采用Intel inside的手机吗?”,自问自答“当然”的时候,换来的却是一片笑声,对,没错,是笑声,英特尔的管理层和市场推广层应该去仔细体会一下这种笑声意味着什么!
去年,英特尔先后和传统合作伙伴联想和摩托罗拉推出采用英特尔ATOM处理器的手机联想K800和摩托罗拉MTi788,并且将Intel inside品牌转向手机并进行推广,我曾在欧美多个机场看到标注采用Intel inside的摩托罗拉手机大幅海报。之后,多款采用英特尔ATOM处理器的手机陆续上市,然而2012年一年的推广,英特尔在该领域的市场份额仅有0.2%。
近期,联想K900再次横空出世,感觉双方丝毫没有受到K800失败的影响,而是进一步延续在PC领域的强劲合作,英特尔给予联想在品牌推广等方面的强有力支持。英特尔也希望借K900之艳,以正Intel inside之名。
然而,将Intel inside标注到手机上,真的能起到英特尔所说的作用吗?
在PC时期,PC的主要功能是处理各种复杂应用,尽管今天平板电脑和智能机大行其道,但PC仍然无法替代,这是因为PC在尺寸、操控、处理性能等方面仍然强于平板和智能手机。
在PC的传统宣传上,现在智能机所强调的什么屏幕、摄像头、功耗、电池等等都不重要,而从功能的角度讲,PC时期,处理器被当做PC最重要的核心部件,因此Intel inside也成了用户选择PC最主要的参考,从而造就了英特尔在PC处理器领域的绝对领导者。
而到了智能手机时期,因为其尺寸和作用的改变,用户更关注尺寸大小、分辨率、摄像头像素,甚至是电池容量、内存大小和存储容量等显性的更直接的关键词,比如这几年流行的关键词中,大屏、千万像素、4000万毫安、2GRAM、16GROM等等关键词更吸引用户,甚至连iOS和安卓操作系统也成了非常重要的选择关键词。而从处理器的角度讲,英特尔这种传统处理器品牌反而没有“双核、四核”这样的数量词更能吸引用户。Intel inside、高通、MTK这些更多地成为针对合作伙伴的名词,而不是吸引用户的消费品牌。
尤其到了四核智能手机时代,不但引爆了消费者的关注点,而且把高通的布局都给打乱了,不得不花很大的力气向业界传达不应该打“核”战。而后进入者英伟达则借助这些显性的品牌词,一举杀入该领域,成为移动终端非常重要的参与者。
类似的针对移动终端的品牌名词还有千元智能机、双卡双待、超级手机等等,这些虽然属于产业链不同企业推出的品牌策略,但整体上都是依托用户,用最简单、显性的关键词来表达产品的属性,以此来吸引用户。
因此,作为后进入者的英特尔,应该重新考虑用新的热点关键词、甚至“破坏式创新”来打造新的品牌切入点,而不是简单的把PC端的品牌策略移向移动产品端。要知道,这一领域正处于全新的洗牌期,高通、MTK、TI、英伟达、博通、Marvell、三星、英特尔等等原先处于不同领域的竞争者,如今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参与这一领域的竞争,因此产品和品牌差异化就非常重要。
现在看,这一领域传统品牌的延伸作用并不明显,比如TI、飞思卡尔和英特尔的品牌。反而是高通通过“骁龙和QRD”战略,成功塑造了新品牌形象,而且QRD战略也使得其与MTK的竞争中重新适应了用户的多元需求,成为该领域的领导品牌。
对于英特尔而言,如死抱着Intel inside不放,继续花费巨额资金去补贴联想K900这种方式去推广,一旦没有换来预期的市场效果,将会对英特尔的移动战略造成致命性打击!
英特尔,醒醒吧!Intel inside在移动端的品牌价值亟待重新思考和定位!
(责任编辑:蒙遗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