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怡 科技型央企重组正掀起今年第一轮央企整合高潮。 本报独家获悉,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将并入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将并入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而其余十几家同类科技型中央企业均已上报他们的重组方案,选择进入大的产业集团几乎成为他们的“统一动作”。 重组进行时 年已过半,125家央企整合开始进入加速阶段。 7月1日,本报从权威渠道独家获悉,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将并入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重组的前期工作都已经基本完成,就只等国资委宣布。”知情人士表示,上述消息也从钢研科技集团内部得到了确认。 创建于1952年的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00年转制为中央直属企业,是一家典型的科技型央企,主要从事半导体材料、稀土冶金与材料、稀有及贵金属材料、科技信息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研究。截至2009年6月底,该集团资产总额25.6亿元。 上述消息人士还表示,目前另外一家已经确定重组对象的央企是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这家公司主要从事水电和新能源等发电项目的勘测、设计、咨询、监理、审查、评估、安全鉴定、竣工验收等业务,是中国唯一提供水电水利建设和风电开发综合性技术服务的大型企业集团,2008年末集团公司总资产129亿元。 “这家公司可能将并入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目前正在进展中。”上述人士表示。 上述两家即将被重组的央企都属于科技型央企,也就是业内人士口中常说的科研院所。这也意味着今年的中央企业整合有望在科技型央企的重组推动下掀起第一轮高潮。 时下年已过半,按照国资委此前设定的2010年年末央企数量将减少到80-100家的目标,保守估算今年至少有25家央企将被划定在重组的范畴内,其中包括有10家左右的科研院所或其他研究机构,包括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等。 据悉,6月底,上述科技型中央企业已经陆续上交了他们的重组方案。按照国资委在今年1月份召开中央企业重组沟通会上的要求,上述央企必须在上半年提交各自的重组方案。 “绝大多数科研院所上报的重组方向还是找大的产业集团,并入大的产业集团几乎是所有科技型央企的重组方向。”知情人士透露。 此外,还有一些科技型央企虽然并入大型产业集团的方向已定,但是具体和哪一家 “联姻”还未确定,因此上报的具体操作方案都不止一个。由此,上述央企近来与有可能成为自己“婆家”的大型集团企业的接洽也显得异常频繁。 路径之变 一位接近国资委的人士表示,在央企重组大潮来临之前,国资委对这类型央企重组思路也开始有了细微变化。 “此前,国资委将科技型的央企分为两类,一类是集中度较高的行业,国资委的态度是鼓励转制的科研院所并入大型企业集团,而另外一类是集中度较分散的行业,国资委此前对它们的态度是暂考虑单独保留,或者考虑与同行业的科技企业横向联合重组。”国资委规划局人士表示。 在过去几年科技型央企重组过程中,第一种模式成为主导模式,例如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进入中国建材集团、沈阳化工研究院进入中国中化集团等;而后一种横向联合的模式仅有两例,分别是钢铁研究总院与冶金自动化设计院合并重组为钢研科技集团、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与中国煤炭设计研究院重组为中煤科工集团。 尽管后一种模式更得到企业本身的青睐,但是并未成为科技型央企的重组路径的主流。消息人士透露说,此次剩下的科技型央企,除了已经找到婆家的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外,其他央企的重组路径都将采取第一类的重组方式。 “从国资委的角度来看,体量还是一个很重要的考量因素,即使按照第二种模式进行重组后,企业在125家央企中体量还是不够大。”天强管理顾问总经理祝波善表示。 从数字上看,科研院所的资产量、利润总额等指标在国资委统领的央企总规模中所占比重很小,仅为1%左右。 “而且,如果是横向合并,领导班子的安排难度更大,国资委面对的是两套领导班子的安排,而进大的产业集团,需要安排的就只有一套领导班子,相对较容易。”祝波善补充说。 而据另外一位接近国资委的人士表示,此次国资委要求科研院所加速重组进程不仅仅是出于央企数量减少的目的,更是将央企如何加强科研与产业的结合作为出发点考虑的。该人士曾在去年参与国资委关于科研院所重组模式的调研。 在6月24日国资委于上海召开的央企科技工作会议上,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特别指出:“中央企业过去7年进步很大,但主要依赖于我国经济的高增长。与跨国公司相比,中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仍有很大差距。” 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更是指出,在未来一段时间,中央企业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着力解决企业内外部科技资源的整合问题。 此情此景下,有着科研院所标签的科技型中央企业无疑成为了香饽饽,“中央企业中的一批科研和设计单位,是我国目前最宝贵、最重要的科技资源之一。”国资委规划局上述负责人表示。 据一家还没有确定“婆家”的设计型央企透露,目前他们也同时在和几家大的产业集团进行洽谈。 “我们现在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个是未来的‘婆家’能给自己多少资源,另外一个就是企业的管理风格与我们是否相符。”这家设计型央企相关负责人表示,“有的企业非常强调内部集中和统一管理,有的还是管理比较开放的,我们更喜欢后者。” 而对于外界所质疑的科研院所进入大的产业集团后会削弱其为全行业提供技术服务的功能,上述参与国资委该项目调研的人士表示,这只是外界的一种误解。“根据我们的调研,实际上由于行业集中度较高,大企业集团往往在行业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并对行业共性技术发展研究有引领作用,从而带动和影响行业内中小企业发展,因此这种担心实际上是多余的。”
125家央企整合加速中央级科研院所投身产业集团
时间: 2024-12-10 09:28:02
125家央企整合加速中央级科研院所投身产业集团的相关文章
国新资产管理公司最快本月成立首批含10家央企
"中国淡马锡"呼之欲出首批装入约10家央企 国新资产管理公司最快本月内成立,10家或者更多的央企将被并入该公司 7月23日,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指出,要以组建国新资产管理公司为契机,加快中央企业重组和调整,年内把央企由125家调整到100家内. 近日有业内人士透露,筹备多时的国新资产管理公司最快将于本月内成立,这将是国资委2003年设立以来,成立的第三家资产管理公司,它的使命是加速央企的兼并重组,10家或者更多的央企将被并入这家公司. 与此前主要为处理央企剥离资产并作
央企整合收尾攻坚
央企之间的竞争以及央企与地方国企的竞争日渐激烈, 这让经历过近6年时间的央企整合步入了深水区. <商业价值>杂志 葛鑫|文 2009年10月26日,长沙矿冶研究院与鲁中冶金矿业集团公司并入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中国新兴(集团)总公司并入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经国务院批准实行联合重组.至此,自2004年开启央企(即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整合大幕以来,央企数量已经由最初(国资委2004年第1号公告始)的191家减少到132家. 然而,截至11月中旬,这一数字就没有再变动.这意味着
央企整合面临巨大机遇
□康洪涛 根据国资委的要求,国有资本需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明确到2010年,央企将调整至80至100家.而时至今日依然有130余家央企,故而我们认为其缩减整合中存在着巨大的投资机遇. 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央企生产经营中仍存在经济效益增长基础不牢固等四大问题.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中央企业生产经营总体保持平稳运行态势,中央企业营业收入下滑趋势虽然得到一定程度上的遏制,但部分央企生产经营还存在收入或效益仍处于深度下滑状态. 国资委披露了2008年度中央企业业绩考核结果.在145家纳入国资委考核的中
有感于“30家央企整体上市传闻”
其实,央企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36439.html">整体上市的传闻已有一段时间了.而日前,国资委公开辟谣,称"30家央企 整体上市传闻"不实,并表示要在内部严肃追查此事. 俗话说:谣言止于圣者.传闻是否真实,我们姑且不必过于在意.但 透过传闻,我们似乎也能听到一些风声,毕竟无风不起浪. 笔者 认为,人们之所以对央企倍加关注,是因为这些企业都是中国各个行业的"航空母舰",其地位和作用与一般意
80多家央企二季度近三成收益来自副业房地产
证券日报8月11日讯 一面肩挑"保增长"的重担,一面频频拍下"地王",在"三年大限" 即将到期之际,央企的双面角色显然令国资委陷入了两难境地.据相关媒体报道,80多家副业为房地产的央企在二季度的收益中,有近三成来自房地产业务.专家对此认为,需要明令禁止央企把"保增长"的资金投入到副业中,国资委还需要进一步推进央企重组和结构调整方面下重拳.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7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7720亿元, 同比增长11.
13家央企试点分红权激励上市公司暂不参与
[<财经>综合报道] 国务院国资委23日下发通知,决定在13家中央企业开展分红权激励试点.本次试点主要采取岗位分红权和项目收益分红两种方式.不过发布在国务院国资委网站上的该通知落款日期为2010年10月11日. 所谓分红权激励,是企业股东将部分分配利润奖励给为企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管理骨干的一种激励方式. 本期分红权激励试点企业必须是注册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中央企业所属高新技术企业.院所转制企业及其他科技创新型企业.上市公司及已实施股权激励的企业暂不参与试点. 通知对分红权激励的入
媒体质疑国资委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决策
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的决策对吗? □ 本报记者 张志伟 国资委要求78家央企全身隐退房地产业,但这一要求难以做到"一退就灵",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业绝非易事,有几道槛很难跨越. 对于国家极力倡导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78家央企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优势,高举大旗,做好"公益"的同时,获取应该得到的利益,这才是央企长子的应有之举. 妥协于有关方面的压力,匆忙地把78家央企赶出房地产的政策是决策的不当,从这一方面讲,应该说这项政策"不及格". 迎难而上,
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业务实际进程缓慢
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报告称,要使非主营业务的央企真正退出房地产领域,除了国资委的表态之外,还应有更高层次的政策出台. ⊙记者 于祥明○编辑 刘玉凤 中国指数研究院13日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截至目前,78 家央企中在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资产的仅有7 家,房地产业务转让还没有形成态势,体量较小,退出进程缓慢.报告称,要使非主营业务的央企真正退出房地产领域,除了国资委的表态之外,还应有更高层次的政策出台. 该报告指出,按照以往经验,央企的房地产业务转让有三种形式,包括:通过内部协议转让,由央企自行处置:
国资委透露78家央企正有序退出房地产业务
国资委有关人士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国资委要求78家非房地产主业中央企业退出房地产业务以来,央企退出工作正在有序顺利地进行. "退出工作进行得比我们预想的还要顺利,相信退出工作能够按照预想的时间表完成."这位官员表示,需要退出房地产业务的央企均按照要求按月向国资委报告退出情况,一切正在有序进行.不过,他并没有透露具体的时间表. 针对备受关注的央企拿地问题,今年3月18日,国资委曾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在完成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等阶段性工作后将退出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