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晶卉
春节长假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京东宣布完成第四轮融资;几天后,苏宁电器(002024,股吧)宣布将走“店商+电商+零售服务商”模式;接下来,凡客诚品对外宣布去年四季度实现盈利;易迅网宣布将在年内投入更多资源提升物流服务……
从各个渠道的信息传来的这些消息,传达出“春天已经不远了”这一信息。无论从市场培育的成熟度,还是资本的“破冰”趋势,2013年,整个行业有机会出现一个跨越式发展,而一批电商终于完成“迟到”的IPO,将会是其中的标志性事件……在经历差不多十年的酝酿和培育之后,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基本格局已经初显雏形,谁将“领跑”、谁将“出局”,今年会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点而在这整个一年中,“物流”、“大数据”、“金融服务”以及“上市”,将是观察者最需要关注的四个关键词。
关键词 物流
虽然电商自建物流一直被外界认为是个填钱的“无底洞”,但不可否认,拥有自建物流的几家电商企业,的确是5年来电商发展进化中最脱颖而出的“典型”。这批电商名单中,包括京东商城、易迅网、唯品会、一号店等巨头;在他们身后,酒仙网、珍品网等一批垂直类电商正在加紧布局;而在他们之前,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是一个最好的成功案例。
电商自建物流的初始原因,是对于社会物流的不满,发展到今时今日,“自建物流”已然成为大型电商的“标配”。
经过近几年的摸索,不少电商企业更是在全国搭起了自建物流的框架。从2009年起,京东商城把大部分融资的钱砸在了全国买地和建仓上,目前已建成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华中、东北6大物流中心以及25个城市仓储中心,超过100万平方米。而去年被腾讯收入囊中的易迅网也表现出对物流的极大兴趣,走出上海开始全国化布局,短短一年时间内,先后以深圳、北京、重庆、武汉、西安、上海为中心建立了全国6大仓储物流中心,目前仓储面积接近20万平米。易迅网一位高层向本报记者透露,今年易迅将会继续深化全国化的布局,建设成都、济南、福州、长春等10余个仓储配送基地,并在仓库基地周边200公里范围内的重要城市实现一日三送或一日两送的配送服务。
砸下去的资本短时间内无法回收,然而无论从短期效应,还是长期发展来审视,自建物流的魅力都开始“初露锋芒”。远的不说,今年春节期间,当社会物流全面歇业,拥有自建物流的电商就依然正常运营,这些服务加深了用户粘性,对企业自身发展有极大帮助。
2012年,在拿到快递牌照后,京东商城于11月底开放了配送服务。而在苏宁最新公布的架构调整计划中,最先被开放的,极有可能也是物流体系苏宁的物流体系在搭建初期就按照第三方物流的方式进行运营,以便未来将物流能力向供应商与其他合作伙伴全面开放。今年,自建物流的开放,很可能成为电商实现平台化和进一步扩张的一张“王牌”。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自建物流的优势还未真正发力。腾讯电商控股公司CEO吴宵光认为,通过集中供应链和自建物流的整合,带来的真正好处,是能够建立起一个真正适应电商需求的“端到端”的物流体系,“这个逻辑是很清楚的,就是商品如何集中,集中以后如何对网络进行运筹优化,提升体验降低成本的问题。”
关键词 大数据
大多数淘宝买家都感觉到了淘宝在2012年中的细微变化:如果你在淘宝上搜索了“大衣”的信息,那么接下来,无论是打开搜索网站、还是跳出弹窗广告,只要是有淘宝广告位的地方,推荐的都会是大衣的广告。
从洞悉用户需求,到推荐相关产品,小小的改变背后,便是大数据处理能力的最简单表现。天品网CEO坦言,从技术上说,数据的录入对电子商务来说非常轻松,比如通过来路、Cookie,就可以知道用户是谁、流量从哪里导入、浏览过哪些品类、是母婴类用户还是运动类用户,或是说对数码产品特别感兴趣,“相对传统零售业,这是有一定革命性创新的。”
电商对于数据、效率以及其它方面的提升是很明显的,不过,要从纷繁的数据里理出个头绪,并做到准确预测,却并不容易。根据行业研究机构IDC的预计,大量新数据无时不刻不在涌现,它们以每年50%的速度在增长,或者说每两年就要翻一番多,这使得大数据挖掘工作变得日益庞杂。大数据对电商的挑战在于:如何将庞大的流量高效转化,让客户砸下的广告个性化地进入最需要获得资讯的消费者视线,又如何预测消费者的喜好品位,引导顾客购物。
在过去一年,大数据得到了所有电商前所未有的重视。京东商城副总裁李曦透露,京东商城正在建设的大数据平台可以基于用户消费特点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进而准确把握用户的需求,进行精准推荐。2012年7月,阿里集团设立了首席数据官,由陆兆禧负责推进“数据分享平台”战略,搭建“聚石塔”,通过将会员信息、商品信息以及交易信息等数据处理、整合、开放和共享,让各种服务商系统彼此连通。而在马云随后发布的战略中,大数据也首次“登台”,明确成为了今年的发力点。据悉,现在大淘宝系的数据部门已达到100人的规模,而目前支付宝和阿里金融的后台也已经打通,一场数据挖掘的变革正拉开序幕。
关键词 金融服务
金融服务并不算是电商的“老本行”,却在2012年底,迈出关键一步。
如果细心观察,去年电商领域内的金融“试水”有3件大事。2012年8月,阿里金融旗下的信贷产品面向阿里巴巴普通会员全面放开,会员不用提交任何担保、抵押,只需要凭借企业的信用资质,即可24小时“随用随借、随借随还”;11月,京东与中国银行(601988,股吧)合作,推出了“供应链金融服务”,一个以京东牵头做担保,通过银行的介入,来改善供应商资金周转率的项目开始运作;12月,根据苏宁电器发布公告,称将出资发起设立“重庆苏宁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至此,三大电商巨头统统进入了金融领域。
对于金融服务的重视,已经成为电商企业心照不宣的发力方向。2012年9月,在阿里巴巴网商大会的闭幕演讲中,马云表示将把阿里重塑为平台、金融和数据三大业务,转型起点是今年1月1日。事实上,早在2010年,马云就已经建立了阿里信贷,并依靠内部的信用体系重新打造了一套金融新秩序,数据显示,截至到去年年底,小贷业务累计投放了280亿元,为超过13万家小微企业、个人创业者提供了高效的融资服务。今年年初,阿里巴巴分拆成25个事业部,但阿里金融和支付宝并没有在“手术”范围内,日前传出的消息称,这两块阿里最重要的金融业务,将在今年重新整合。
也许是电商的巨额现金流给了供应链金融萌芽的契机,从供应商的需求来看,电商涉足金融服务似乎有着天然的土壤。一方面,大多数供应商需要经历的资金周转过程十分冗长,将现金变成货,再通过电商平台将货变成应收款,进而变成现金。另一方面,供应商出样和存货的比例大致是1:8,存货在流转过程中不仅占用了大量的资金,而且还存在巨大的跌价风险。过去,资金链吃紧的供应商只能走“银行借贷”一条路,如今电商则恰好能提供一个更优的解决方案,例如京东即是将企业的商业信用转为银行信用,供应商可用非常小的手续费代价换来提前结款的权力,实现“借船出海”,大大提高了资金周转率。在这个过程中,电商实质上起到了中介的作用,但结果是双赢的。
关键词IPO
今年的电商极有可能是一个谋求上市的好年份。据业内人士的预测,阿里巴巴、京东商城两大巨头的上市窗口,均将在今年开启,而凡客诚品等一批中等规模电商,也极有可能跟随这一波热浪完成上市。
在经历了资本市场的持续低迷后,京东商城还是在春节宣布完成第四轮7亿美金的融资,领投人为加拿大安大略省教师退休基金和来自沙特王子的王国控股公司,这些稳健型机构投资者的跟进意味着市场仍然看好中国电商的发展。
除了资本“输血”,在去年的资本寒冬中,电商企业通过提高产品毛利率、开放物流等一系列措施谋求“自我造血”的努力也清晰可见。通过生产线向孟加拉国外移、提高供应链周转率等一系列调整,凡客诚品宣布于去年四季度实现盈利,并预计将在今年实现全年盈利,CEO陈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乐观表示,凡客已经可以自身造血,上市之前不需要任何融资。同样,京东商城此轮融资也并非用来填补促销烧钱的亏空,而将主要用于物流系统的建设等长远投资。刘强东在年初的一次内部讲话中预计,京东将会在2013年第四季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盈利。
充沛的现金流、盈利模式的优化、产业的繁荣,这些利好都为电商上市创造了良机。在完成第四轮融资后,京东目前的估值已经达到72.5亿美元,业内普遍认为,短时间内的几次大手笔融资,加上刘强东密集调整高管、多次前往香港密会承销商,目标都直指上市。而京东目前所要面对的挑战,还有一个“帝国”式的阿里巴巴,后者早已实现盈利,被外界投资者普遍看好。根据摩根士丹利分析师乔丹·莫纳汉的最新分析报告,阿里巴巴集团2013年的净利润将达到22.8亿美元,2014年的净利润将达到35.5亿美元,分析师认为,如果今年阿里集团整体上市,其估值将高达800亿美元。因此,京东很可能会赶在阿里的上市窗口之前提前上市,以谋求最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