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翻箱倒柜找出大半年都没动过的西服的那一刻,我离互联网金融只是一个工位的距离。而我的身边就是号称在2014年收入最高的互联网金融从业者们。每天从他们嘴里蹦出的是年化、收益、支付等等,我尽量能用中国式英语翻译出来的字眼。投资人、债权、信托、好多曾经离我很远的字眼突然就这么活生生的砸在我面前。当然,这不过是一门生意,与其他生意没有多少不同。钱在这一刻变成了商品。正如我跟朋友聊到,大家都喜欢做离钱最近的生意。而互联网金融则是离钱最近的生意。我,在这个离钱最近的生意里似乎扮演着一个离花钱最近的工作——品牌管理。而这一切只能用看上去很美来形容。
一、品牌曝光与媒体会销;
记得网上传到烂的淘金与卖锄头的关系,一个平台的诞生出来,支付、担保、安全等等一系列的服务提供商纷纷围捕过来。金融平台隐然一块白嫩嫩的小鲜肉,各方都准备掐上一把油。话说这也正常。的确没有多少公司能一次性把这些问题全部解决,应用采购成了必须。而最微妙的当然属于媒体,十来年差不多都从事市场商务相关。打交道最多的也是媒体,因为商业规则不能走得太近,大家应该知道前些时候媒体被整肃的事情;而因为市场诉求又不能走得太远,毕竟品牌友好度还得保持一个若即若离的距离。而如今你似乎都不用走出去。各种媒体主办,相关机构协办承办的论坛沙龙颁奖越来越多。这就是媒体,你需要曝光,有声量才不能被市场遗忘。各种十大什么什么人物,几大什么什么机构的颁奖牌,不知道制作成本会不会超过500,但是开口基本都是几万起。交钱入会拿奖。会销变成媒体获利最快的途径。反而对市场有实际意义的活动越来越少;媒体的公信力跟品牌的关系越来越单纯,给钱就好。
二、数字游戏与信任采购;
从2014年的市场生态上看,同行们似乎都在玩着数字游戏。每逢会议必然提到,市场份额多大、行业多少家、用户多少、累计交易额多少。其中真假咱们就不用深究,毕竟官方话术该有的都需要有,水分适当添加也无伤大雅。而这一切,似乎都只是行业之间的交流。而品牌与用户之间,似乎这种平台或者品牌的自说自话带来的是什么呢?只是一个素材,是的,让用户获取平台信息更多元化一点。而这样的信任不是来源于互动,仅仅局限于采购。标签叠加似的采购,变成了第一点的延续。这样会议最多的参与者就是从业者,广告商,媒体等等。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的开销还么有进入到真正的用户市场的时候,我们的精力与财力就在初期消耗到这里了。有朋友可能说,这个是必经的。是的,但是经历可以。沉迷就大可不必。用户信任成本的增加,来源于这种卖方市场自身的消耗吧。
三、渠道烧钱游戏;
前些时候朋友圈出现过一篇文章,就是关于P2P行业获客成本多少。据我所听说的,差不多在三百多吧。的确,每次互联网新的商业模式出来的时候。各大流量入口都会狠狠的捞上一笔,即便是上不了台面的流量玩法也在2014赚的盆满钵满。这个现象我相信2015还会继续,各方争抢的局面煞是繁华。在线广告越来越贵,而且大家都在互联网圈里混迹这么久也都清楚。基本上互联网上可以看到的数据几乎都可以作弊。只是看手法而已。无疑各方的妥协让这个事情的转换成本更加昂贵。渠道、市场、竞价,我们把钱花出去,还得测试看运气是不是很好。无论如何测试,初期测试效果肯定比投放效果好。这个道理大家都懂的。这场游戏就是烧钱换个数据稳定。
四、品牌互动的构想;
从以上几点的简述不难看出,我们这还只是接触用户的一种通路。而完全没有对应我们的品牌形象以及品牌话术。个人比较推崇比较朴实、亲近的投放形式。因为亲近才是品牌信任建立的开始。当然,也会有同行或许觉得高大上才是品牌追求的极致。当然也有人觉得品牌是艺术的提炼。实际上这些都有道理,我也没必要去反驳。毕竟各自玩法不一吧。认同的自然会认同,不认同的。我也是对牛弹琴。2015年互联网金融应该会跟2011的团购一样,风风火火的烧死一大批。然后再举步维艰的活下来一批,当然摇摇欲试的插边球进来的肯定也不会少。其中的运营形式说白了都是大同小异,跟部分同行有过一些交流。我们似乎目前考虑更多的似乎就是出现,而出现之后呢?看运气?各种投资的活动我都觉得是在对用户的压榨,新用户的品牌传播链条如果不能成型。那这种干掉一批是一批的品牌运营模式是否可行?最后一句———如果用户愿意为你的品牌思考,那我想购买也成为一种必要。
本文作者周塘(向上金服企业战略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