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走向数字重写本
重写本这种历史形式确实是强大的社交工具模型。
当然,它源自媒体匮乏的时代,即写作材料的短缺意味着不断重复使用的时代。这是我们未曾经历过的。然而,通过尘封已久的媒体视角看互联网,可以极大激发我的兴趣。这种做法为未来指明了方向:我们网站的内容会变得越来越靠谱,因为它整合了众多人的智慧。
关于信息的信息(元数据)分层当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该做法的参与性却是前所未有的。
正如克雷·夏奇(Clay Shirky)和大卫·维因博格(David Weinberger)在他们的新作中所指出的,每个人都在用其他事物注释每一个事物。此外,移动和定位技术的发展表明我们周围的世界正在重新回归重写本。
那么,我们可以从重写本这一历史重现的形式中借鉴点什么呢?
例如,看看位于英国格林威治区国家海事博物馆的馆藏地图(就在我家附近),历届探险者在多年的探险中,在同一份文档中不断标注新机会、理论和障碍物等。
由此我们可以类推,一个成功的数字重写本需要一个永久URL,我们不需要担心它在传播过程中会出现知识积累过程中断的情况。当然,重写本不仅只有好的经验可借鉴(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大家所添加的释义其质量参差不齐)。认为重写本上所添加的每一释义都具有相同的价值有点牵强。
那些研究重写本历史版本的人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每一新层的形成都经过几十或上百年的时间。很多最有价值的信息很快就会被看得一文不值并被重写,最后丢失;直到现代化的信息保存技术重新发现它们的价值。
数字重写本存在于任何形式的出版物中,存在于过滤后的世界,这与互联网之父John Postel的言论是一致的:你出版作品的时候要保守谨慎;对你见到的东西要宽容。理解和筛选是阅读重写本的关键技能,这对古老的实体重写本和现代的数字重写本来说都一样。
马丁·瓦登伯格(Martin Wattenberg)和费南德·维也加斯(Fernanda Viegas)的著作中体现出了优美而实用的历史变迁,它记录了维基百科的整个变迁过程,并指出信息可视化将在未来解码重写本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最近,谷歌在其“Wave”技术上发布公告称互联网已经成为创建内容的一种在线实时协作方式。这是由信息和媒体内容的不断添加实现的,而不是通过发布页面实现的。这也说明,Google Wave可能是第一个完全实时的数字重写本实例。
在未来不仅会由众人为每件事添加释义,每个事物也会为彼此注释。
我们的环境、置身其中的各种实体对象和我们自己都将成为我们参与创建的重写本。
——马特·琼斯(Matt Jones),谷歌创意实验室交互设计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