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3日,谷歌正式宣布退出中国,理由是谷歌不希望自己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受到中国政府的干涉,这一走就是6年,这6年间所有和谷歌有关的东西似乎都跟中国脱离了关系。
谁也没曾想到国内的互联网商业就在这一段时间产生了爆炸性的发展,一个个公司只要有点“互联网思维”就能在这个时代赚的盆满钵满,再后来最着摩托罗拉被联想收购,NEXUS找华为代工等等事件之后,“谷歌重返中国”的留言终于出现了,或许当时做出撤离中国决定的李开复现在也感到后悔了吧。
然而就在去年年底的时候,另外一起极为类似的事件出现了:曾经的手机巨头黑莓公司因为拒绝向巴基斯坦政府提供用户数据及信息,而选择退出巴国;然而和当年的谷歌事件不同,这次的黑莓事件最后出现了戏剧性的反转:巴政府放弃要求黑莓为其提供信息,而黑莓则继续留在该国。
当然了,一方面笔者很佩服黑莓能够有勇气始终贯彻自身的原则,但是作为一个黑莓用户,我也深知黑莓毕竟不像是谷歌一样的巨头企业,在自身都已经很难活下去的情况下放弃一个国家的智能手机市场,是否真的明智?要知道,一旦黑莓离开了巴国市场,估计程首宗是不会像李开复一样有后悔的时间的。
坚守原则还是冥顽不化?
黑莓第一次真正被国内消费者熟知,大多是因为911事件,撞机发生后美国国内通讯网络一片混乱,时任副总统切尼使他的黑莓对救灾现场进行了指挥,袭击发生后的国会休会期间,美国政府更是给每一位议员发放了一台黑莓手机;而这一切都被国内的各大媒体大肆报道,从此黑莓这个几乎从未被国人听说过的品牌被成功赋予了某种高端、商务的象征意义。
另一方面,基于双向寻呼加密的黑莓即时通讯服务和实体全键盘也一直是黑莓一直坚守的两大特色,安全保密性和手感更好的物理全键盘确实为早期的黑莓赢得了一大批拥趸,但是随着安卓阵营的崛起和iPhone的出现,世人对于手机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事实上在智能手机尚不普及的年代,功能机被赋予了商务属性便成为了“高端”的代名词,那个年代的手机还是一个工具属性单一的通讯器材,但随着移动互联逐渐完善以及摩尔定律的作用在科技领域一步步体现,智能手机的成本被一再压缩,手机不再仅仅智能作为通讯工具了,社交属性和娱乐属性立刻成为了手机的标配并迅速赢得了一大部分消费者的青睐。
高枕无忧的黑莓对局势错误的预估使得在智能手机混战初期的搭建生态之战中大幅落后,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依旧为了坚持物理全键盘而限制屏幕尺寸以及App数量过少的做法也许在黑莓和其粉丝眼中是“坚守原则”的行为,然而放到了大众消费品市场上,黑莓的做法只能用“冥顽不化”四个字来形容了。
虽然安全性和全键盘一度算的上是黑莓的标志,但是在智能手机市场改革大潮来临时黑莓并没有发挥这一优势,通过常年累计的技术储备实际上并没有让黑莓在智能手机崛起的浪潮中占据头把交椅,这真的只能用遗憾来形容,因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并非黑莓没有能力,而是它压根就没有去做。
昂贵的玩具
实际上对于广大中国消费者而言,黑莓最大的优势根本没有得到半点发挥:为了能够使用黑莓自己的服务器、网络连接以及BBM即时通讯,用户在购得手机以后每个月还要交纳一笔额外的服务费用,这对于有着一次性消费心理的广大中国消费者而言简直就是噩梦,不同的运营商对于黑莓服务器的租用和使用费用有着不同的收费标准——中国联通为每个月66元,移动为48元,这笔费用俗称“上服务”,如果不交这笔费用的话,你的黑莓手机会频频出现断网的问题,只有频繁的拔电池重启才能得以解决,加之当时国行黑莓手机的价格普遍高于6000元,这个小众且个性的产品最终只能成为了一款“昂贵的玩具”。
这一切最终导致黑莓在国内的销量只能用惨淡来形容,从2006年国行正是引进黑莓直到13年撤出大陆市场,整个7年间黑莓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最高只有0.4%,而如今如今黑莓手机在国内,包括港澳台地区智能手机的市场占有率甚至不足0.1%。
接过地气儿
其实,相较于国内从上市之初直到离开黑莓的表现一直都非常糟糕而言,黑莓在欧美国家的表现可谓是红极一时。好吧……至少曾经如此。
实际上,即便在iPhone已经发售到iPhone 5的时候,黑莓在欧美的市场占有率依然很大,早在2008年的时候黑莓发布的Bold 9000机型可谓是欧美最火的智能手机,彼时黑莓手机在欧美智能机市场的占有率一度高达80%以上,即便到了2013年,在iPhone 5的压力下,Bold 9000的后继机型Bold 9900依然成为了美国智能手机销量的冠军,但是那个时候黑莓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被各路安卓机型和苹果挤兑的不成样子了。
在整个黑莓的发展史中我们其实能发现:黑莓曾经拥有大量的用户,在智能手机由工具属性向娱乐属性转换之前也接过地气儿,而且做的相当之好。但是自从智能手机越发普及,移动互联越发成熟,黑莓的优势就越来越小,而在这个时候对于市场发展错误的预估,最终导致了黑莓现如今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都不足2%,眼看着就要被吃干抹净。
对于一个曾经呼风唤雨的老牌厂商而言,落得如今的下场并非本身资金周转或者技术储备落后,而是由于管理上的决策失误导致,不免让众多的黑莓拥趸感到无语。
还有很长一段路
市场占有率几乎降低到极限的黑莓眼看着都要进入破产清算了,这才意识到时代的发展史不可逆的,2013年上任的CEO托斯腾.海因斯为黑莓带来了很多变革:取消了个人网络服务的使用费用,普通消费者在购买了硬件之后无需再为之后的服务支付费用;开发了自己的OS以及一个闭合的生态系统;进行全键盘+全触屏的双旗舰策略,这一切决定看似非常美好,只不过——晚了6年。
最终,海因斯没能帮助黑莓扭亏为盈,甚至一度传出黑莓即将落入被收购的命运,这时候祖籍江苏的程首宗被匆忙任命为了黑莓的新任CEO,在推出了Passport和Classic两款产品后,终于下定决心推出了名为Leap的低端全触屏黑莓,不过这是一个无比正确的决定,因为:这是一台安卓手机。
随后的2015年,黑莓终于推出了一款搭载安卓系统的旗舰产品:Priv,虽然来的还是晚了些,虽然还有一大堆可以被吐槽的问题,但这至少证明了一点:黑莓终于想明白了一件事——打不过你的对手就应该加入他们。
如今的智能手机市场变幻速度之快可能早就超过了无数人的想象,若不是因为老牌厂商的底子,想必黑莓早就在前两三年的行业大洗牌中被办掉了,这个曾经无比接地气儿的厂商终于用上了安卓,保留了全键盘,也发展了全触屏,在这个同质化严重的智能手机市场里继续寻求差异化,不过对于用户需求把我的空档期终究让这个老牌厂商像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一样追着那些年轻优秀的行业领军者们。
地气儿早就变了,而随着这几年的空档期,黑莓想要重新接上地气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