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难道真要扫出个BAT大战?
微博火过头了,招来了一堆吐槽的,活跃度降低了,用户迁移了,平台价值弱化了,几乎一致地吐口水。就像跷跷板一样,微博的不济,让腾讯的微信成了接班人,由于继承了腾讯的平台基因,微信坐上了火箭,用户规模很快就突破了4亿,外界对于微信的溢美之辞更是纷至沓来,大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气势,似乎秒杀百度、阿里这样的巨头,也是分分钟的事情了。
“扫一扫”成了BAT火药桶?
移动互联网受限于手机屏幕及信息交互技术的瓶颈,信息的采集和识别、输入等,条码、二维码、信息等扫描识别必然是必备的能力,把住搜索,电商,社交三大入口的BAT自然不甘人后,于是纷纷针对该功能大做文章,然后就是各种你来我往,擦枪走火。产品上针锋相对,百度有的,微信顺手拿来,微信要做的,百度升级加强,阿里不言,你们干的我也埋头干。PR上更是你来我往,你唱好我唱衰,你说我抄袭,我说你借鉴,你说产品不成熟不靠谱,我说你仓促上架心里虚,各种声音满天飞,好不热闹!“扫一扫”难道真要扫出个BAT大战?
微信电商是个未知数
抛开条码比价功能的话题,争议引发的背后,是整个行业对微信平台价值的过度“意淫”和放大。当然这么说,可能有不少人嗤之以鼻,并捧出一大套理由来反驳。那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按照外界的评价,微信5.0曝光了“扫一扫”功能加载条码扫描,认为这是微信的电商成人礼,过去微信的朋友圈、一对一的聊天、公众号等更多地集中在社交层面,公众号以及这两年疯狂推进的“微生活”及面向商户的电子会员卡,为微信贴上了O2O、电商的标签。以至于这次5.0的功能曝光,被看做是微信嫁接电商,甚至会成为移动电商主流入口的关键动作,想象空间的窗口继续延伸,微信一旦这方面成熟,将形成闭环并有可能颠覆已有的电商格局。
但事实如何呢?一年前疯狂推进的微生活及O2O模式,现在已经退潮了,不管是用户端体验还是生活化的商户端的价值兑现,依托4亿用户构建生活平台,现在看来更像一个梦,虽梦境很美,但实施和落地的艰辛只有微信自己有深刻体会。用户习惯并未形成,商家也没拿到真金白银的回报。同样,微信打通支付、交易环节,形成电商的商业闭环也非并易事。当然微信公众平台作为用户管理、客服中心、行为数据挖掘的优势突出,但这不是电商的全部。
两个角度来论证下,一、从全球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来看,微信偏重于社交功能,准确说是私密社交,用户规模的扩充稀释掉了部分私密性,但强社交痕迹依然明显。“社交+电商”还没有一个成功的案例,Facebook失败过,微信的同行whatsapp、Line等没探索过,微信的电商路也绝非坦途;二、即使微信后续打通了支付环节,商户可以利用公众号强大的后台用户管理功能,来促进和转化交易,但仅凭“扫一扫”功能也很难解决诸多瓶颈,比如用户与多商户公众平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用户不大可能与N家商户的公众平台建立连接,并保持交易和互动。当然,条码、二维码的扫描,能解决购买需求与商户的匹配难题,但来自于需求方的图片、信息识别,与商品的精准匹配,这貌似也脱离了微信社交的定位和技术优势,会进入一个盲区地带。
所以说,微信向电商延伸商业模式,看起来很美,实际上进入的是一个沙漠,也是短板地带,需要探索和验证的环节还有很多。
百度、阿里的电商逻辑
既然我们一直在想象微信的电商空间,就不得不提阿里这个电商巨无霸,在PC端,集市的淘宝、平台的天猫已然处于寡头垄断地位,但在移动互联网上似乎还没摸到门道,完全迁移过来,并不现实,但阿里在卖家、传统企业、商品积累、业务经验、平台生态等电商链条上的资源积累和领导力,是不可能逾越的。当微信曝光电商的动作后,大多数人更愿意形成“微信是腾讯抄阿里电商后路的一张王牌”,这样的逻辑。在如此假想敌理论下,淘宝也仓促推出了微淘,期望依托于已有的百万级卖家,迅速完成向移动互联网的转轨,建立一道护城河,与微信绝缘。
那么,再来看一下百度,百度客户端3.8版本中突出了“条码比价”的功能,的确是百度在移动端加大电商力度的信号,于是立马有人跳出来说这是“百度慌了,匆忙上架”,试图狙击微信电商,其实完成是个笑话,微信的电商生意有谱没谱还难说,鸟都没有,还谈何狙击?百度意图在电商版图谋得一席之位这是事实,多少年来也是各种布局尝试,据我所知,这其中“条码比价”百度的产品部门去年就开始着手开发了,在iOS客户端的上一版本中也有体现,这次单独拎出来,一个原因可能是,百度客户端的MAU(月活跃用户)已经突破亿级大关了,加上百度地图、百度移动搜索,百度手里有三张过亿用户的移动牌可打,这个时候推出来,依靠用户数来抢先机的想法自然说的过去。
但在外界眼里,百度在移动互联网、电商上的产品不够聚焦,有些分散,因此很容易被忽视。但实际上,百度更像一个隐形的杀手,随时可能出大招。在PC端上线的微购功能,就是一个基于搜索平台朝电商延伸的触角,而且内部的数据表明,效果还很不错,尤其是在电商获取用户高居不下的前提下,不少电商的平台愿意接入进来,并获得了高的回报和转化。
行业里一直在讲移动互联网的船票,作为握有数张亿级用户规模产品的百度,随时会在移动端、电商领域形成逆袭的局面。有两个论据可制成这一推测,一方面是对过亿用户来说,嫁接电商生意,是百度的不二首选,是华山一条路,必须闯。之前一直没有动作,原因是时机不成熟;另外一方面,如今的电商格局,PC端百度靠“微购”突出开放平台,更突出导流和转化价值;移动端,百度的优势会更明显,由于手机屏幕小,商品浏览不方便,因此对商品与用户需求的匹配要求更高。
这是未来移动电商竞争的一道分水岭。这方面,阿里旗下的淘宝、天猫都碰到了瓶颈,仅靠内部生态,与“让天下没难做的生意”成了一个伪命题,所以阿里才花大价钱购买了新浪微博的股份,并与百度冰释前嫌,展开了搜索流量上的广告合作,目的是从阿里生态外建立流量和用户的分发平台,同时加强在电商领域的话语权和控制力;再来看看腾讯的微信,虽然易迅正疯狂追赶,但在电商领域的积淀很薄弱,微信强于社交,而嫁接电商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何况在商品与用户需求匹配上,腾讯在经验、技术上都不具备杀手锏,唯一能说得过去的就是用户的行为和交易管理,具备一些优势。
相较之下,百度的电商最容易被“小觑”,搜索入口具备天生的用户需求识别功能,近水楼台,而且在商品与用户需求精准匹配上,这是百度搜索十几年来的看家本领,在电商未来更重要的图片商品检索、识别、匹配上,百度的人脸识别、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技术,都能派上用场。在手机端,有两个趋势决定成败,一是商品与用户间的匹配,会决定竞争力;二是用户与流量的导流。这两个方面,百度的后发优势都会充分得以体现。
最后想说的是,腾讯微信是一款创新且成功的社交产品,未来的商业空间无限,但在打通电商价值链上,分分钟内很难猎杀对手。之所以外界给予足够高的赞誉,原因是微信现在在风口上,就如当年微博如日中天时得到了待遇一样。但究竟能掀起多大的波澜,要取决于如何将4亿用户对接,不过这种探索值得期待,因为全球范围内都需要有一个“社交+电商”的样板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