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医患双方都对技术过度崇拜,却不知过度检查和过度治疗对人有害 本报记者 肖舒楠 实习生 雷李洪 上周,中国经济网、搜狐网等机构联合发布的“全国两会民生系列调查”显示,新医改实施后,居民表示“看病贵”问题略有缓解,但仍是医疗最大难点。对于目前就医存在的最大问题,44.3%的京沪穗三市居民首选“看病贵”。37.2%的居民对医改的最大愿望,是通过医保解决大部分医疗费用,降低个人支付水平。 然而,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胡大一教授,在近日接受中国青年报专访时却表示,要切实减轻民众医疗负担,不能仅靠降低费用。 做一次心脏冠状动脉CT检查,放射线量相当于拍了750次X线胸片 中国青年报:在您看来,医生给患者看病的基本流程应该是怎样的? 胡大一:大致分五个步骤: 第一,详细询问病人的病史,同病人沟通,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第二,物理诊断,具体分为“望”——看看病人有没有黄疸贫血等;“触”——触摸病人的胸腹部;“叩”——叩叩他的肺部和心脏部位;“听”——就是使用听诊器。 第三,用一些基本技术检查和诊断疾病,比如做心电图、拍胸大片,这些技术通常经过多年临床运用,对诊断有价值且成本很低; 第四,让病人做无创伤性的辅助检查,比如做运动平板测试、超声心动图检查; 最后,才是让患者做CT(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的简称,一种功能齐全的病情探测仪器——编者注)、冠状动脉造影等成本很高且有创伤的检查。 我在美国学习期间,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了这个诊断流程。其实,对经验丰富的医生来说,通过前面四个步骤就能诊断大部分疾病,最后一步完全没必要。但现在不少医生的诊断过程本末倒置了,问诊三句半,立刻就让病人做CT、造影、核磁。 很多医生忽视了最基本的东西,过度依赖尖端技术解决常见病,把疑病留给精密仪器。我在一次评审高级职称的会议上,居然看到有医生很自豪地说,他最近十年都没戴过听诊器。我不知道他是如何当心脏科医生的。而据我了解,不戴听诊器诊断,还真不是个别现象。我还曾听某大学知名教授说:“CT和造影就像是日光灯,听诊器就像是煤油灯。我们为什么要抛弃日光灯,回到煤油灯的时代?”这话我很不赞同。 现在生物医学技术发展很快,医生离人文、离病人越来越远。我们社会存在的医患关系紧张问题,也与一些医生忽视问诊阶段、忽视与病人的沟通有关。医生盲目依赖技术,会拉开与病人的距离。 中国青年报:一些人可能觉得很正常啊,既然一些先进的医疗技术就能取代“望、触、叩、听”等环节,那干吗非要浪费时间? 胡大一:很多人觉得,CT、造影等检查是无害的,可以随便做。事实上,这些检查的成本高、创伤大,还可能给病人带来永久性伤害。比如做一次心脏冠状动脉CT检查,放射线量相当于拍了750次X线胸片,这对一些并不需要做CT检查的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来说,不但起不到作用,还会浪费医疗经费,更重要的是,这会给病人带来一生的癌症风险。 这就是所谓的“过度治疗”,即病人不需要的,甚至会带来负面危害的检查和治疗。 在德国95%的心脏导管实现了重复使用,而我国全是一次性的 中国青年报:“过度治疗”的情况普遍吗? 胡大一:普遍。美国有,印度有,中国也有;30年前有,10年前有,今天还有。 两名美国医学专家今年年初发表文章,举了两个极端例子来说明“过度治疗”。一个例子是讲,一名50多岁的美国男性患者,在短短5年时间,做了50多次心脏造影,换了27个心脏支架——中国的最高纪录是13个支架。 另一个例子是,一名48岁的美国女性,因为胸疼去看病,先做了CT检查,发现心脏冠状动脉有些似是而非的病变,又去做造影,还做了心脏搭桥手术。搭桥后,桥血管出现血栓,病人出现休克,最终只能做心脏移植手术。其实,这个人本来只是得了焦虑症。 我们社会也有很多“过度治疗”现象。我国每年约有8万人死于抗生素滥用,约20万人死于药物滥用。很多人一感冒发烧就去输液,医院里到处都是输液的人。这在美国、欧洲、印度、古巴是绝对看不到的。现在还有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不少老年人即使没病,也会定期去医院输液,因为他们认为,输液可以稀释血液,防止脑血栓,这其实是有害无益的。 中国青年报:为什么会出现“过度治疗”?“过度治疗”现象会产生什么后果? 胡大一:首先,我们要体谅一些医生的苦衷和困惑。“过度治疗”有时很难避免,医学中存在大量未知领域,很多疾病的具体原因不清楚。比如90%的高血压患者,我们都说不清患病的具体原因。为此,一些医生难免使用不需要的技术。有的医生是抱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把网撒得稍微大一些,为的是最后捞着鱼。 我们也不能忽视,目前传统的医学模式很容易让医生产生“科学主义”、“技术至上”的观念和生物技术崇拜。举个例子,一个经常胸闷、心悸的年轻女性,医生对她的诊断可能出现两个流程: 流程一,医生单纯地从生物学角度思考,建议她做心电图、CT、造影,但最终可能发现患者均属正常。于是医生说,我用最先进的技术帮你摘掉了冠心病的帽子。但结果是,病人的疾苦没有解决,没必要的检查还给她带来一生的癌症风险。 流程二,如果医生经过了培训,不但会考虑病人得病的生物因素,还会考虑心理和社会因素等,可能就会打开视野、跳出怪圈。他也许会发现她没有冠心病的家族史,也没有其他危险因素,得冠心病的几率极小。那么,这种症状很可能是由焦虑、惊恐引起的。如果他拿量表给病人测量,再多交谈几次,可能也会给病人摘掉冠心病的帽子,并开一些治疗心理疾病的药物。这样,患者免掉了很多成本高、有创伤的检查,而且感到很温馨,实现了“医患和谐”,还治好了病。 另外,“过度治疗”与医疗体制的趋利性有关。现在很多医院攀比毛收入,如果一家医院买了CT机、造影机,他们就会想,这台机器必须要用,多少年内要收回成本。科室和医生的奖金也直接和开出的药品和检查单挂钩。如果医生不能完成医院分派的“指标”,会被扣奖金。 再比如心脏支架,一种是两三千元的金属裸支架,还有一种是上万元的药物支架。这两种支架各有利弊,不同人、不同病症应选择不同的支架。在美国,20%~30%的比例是使用金属裸支架,在德国和瑞典,金属裸支架使用比例为50%左右。但中国的情况是,大家一窝蜂地、近100%地使用药物支架。因为医生可能说,便宜没好货。为这个问题,我多次提出要改革,但还是很难解决。厂家卖两三千元的支架,利润空间小,贵的支架利润空间大。医院也是一样,卖贵的支架,从医院到科室到个人,都能得到更多经济利益。 大家可能不愿正视这样一个非常冷酷的事实——各种利益链的存在,最终伤害的是患者利益和公众健康,这是我不能忍受的! 中国青年报:有人提出,“过度治疗”还与普通民众盲目信赖技术有关,这也让一些医生感到有压力,如果有高端技术不用,很难获得病人信任。 胡大一:是的。我看到的情况是,很多医生认为放支架是治疗一些心脏病的最好方法,很多病人也是这么想的,不放支架他还不放心。医患双方都对技术存在过度崇拜。特别是有钱的、医保条件比较好的人,你不给他做最贵最先进的检查他还不干。现在有少数医院,不是按病人需要和具体病情进行体检,而是看病人能付多少费用,然后就像打包一样,给你介绍各种“档次”的检查。其实在医学领域,便宜是有好货的,关键是看病人适合什么。 所以,“看病贵”问题不仅是医疗费用高的问题,过分依赖技术、对病人进行“过度治疗”也会推高医疗费用。我们应该热爱技术,但绝不能盲目崇拜技术。 另外,医疗消耗品不能重复使用,也间接抬高了医疗费用。在德国,95%的心脏导管实现了重复使用。而在我国心脏导管全是一次性的。如果对于高质量的消耗品,包括肾脏透析用品等,能规范消毒、加工处理——这在生物技术上没有任何困难,可以避免很大的浪费,降低医疗成本。 现在,一些欧洲国家和美国都在考虑医疗器材重复使用的问题。德国已全面实行医疗器材重复使用,这在德国已不仅仅是一种消毒技术,它还成为德国环保型、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典范。美国也将这个问题提上了议程。我国却没人讨论这个问题。 我国心脏支架使用量连续3年每年增加6万个,老百姓心血管病死亡率却逐年上升 中国青年报:过度依赖技术不仅推高医疗费用,还不一定能起到好的治疗作用。我看到北京肿瘤医院的一项统计资料:20年前,胃癌诊断通过纤维胃镜、常规活检病理诊断等只需440元,而现在基础诊断就需要2830元。胃癌化疗从20年前每人次平均100元,提高到现在的15050元。但胃癌病人的5年生存率比起20年前反而下降了。 胡大一:芬兰一名心脏病医生和他的团队,在与当地政府、企业的合作下,用了35年时间倡导民众改变生活方式。比如,先倡导人们吃面包时逐渐减少涂黄油的量,接着通过立法,反对反式脂肪酸物质进入食品,最后提倡民众吃植物油。35年后,人们的期望寿命延长了十几年,冠心病患者减少了80%。他们发现,对寿命延长贡献最大的不是心脏支架,不是更多的药物,而是发动社会各种资源,促进全民健康。 我国心脏支架使用量连续三年每年增加6万个,老百姓的心血管病死亡率却逐年上升。要降低这类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关键还在于预防。美国和芬兰做过调查,对于心肌梗死死亡率的降低,民众血压下降的贡献率约占24%,降血脂和降胆固醇的贡献率在18%左右,全民戒烟贡献了约12%,加强运动占到了6%~7%。而做心脏支架、搭桥手术,对死亡率下降的贡献率仅占3%~5%。 中国青年报:我们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过度治疗”问题? 胡大一:要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得从医学教育和医疗服务模式的改造做起。现在大学里的医学生,学的大多是生物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缺少人文教育。 在现在的医学院里,我们越来越把医学当成是生物技术学科,流行病学、预防医学等专业都是分开教学,学生的人文内涵越来越少。这其实是从一开始就为“科学主义”和“技术至上”的观念埋下了祸根。 现在的医疗体制也需要改革。在新加坡,医生如果让患者做3个以上心脏支架,必须书面说明理由。如果医生没有给出合理的理由,或做了更贵的支架,他的行医资格会受到质疑。新加坡还规定了哪些病做搭桥、哪些病做支架,如果本来该搭桥的病人给上了支架,医生也必须书面说明原因。如果说不清楚,医保将拒付费用,医生还可能被吊销行医资格。在这些方面,我国的相关政策亟待完善。
专家:过度治疗现象加剧看病贵
时间: 2024-09-23 04:18:09
专家:过度治疗现象加剧看病贵的相关文章
专家热议新医改:单个方案解决不了看病贵问题
今天,国家发改委在网站公布了<改革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 意见>,社会各界就在提高医疗服务价格,降低药费和检查费之间,展开了热烈讨论,改革的方案,会不会降低大家看病的费用呢?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经济信息联播>栏目对此高度关注,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 意见首先明确说,未来要逐步取消医疗机构自己销售药品的提成.改革过渡期间里,医院要逐步降低药品的加价率,总体加价幅度不能突破15%.必要的时候,还要对高价药品实行最高加价额限制.大型医用设备检查和治疗价格,也要适度降低.意见还规定,公
受制于人所以看病贵!中国95%的专利药和医疗设备被国外公司垄断
国庆长假前夕,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教司.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联合组织专家座谈会,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教司司长秦怀金说,我国95%的专利药.95%的医疗设备被国外公司垄断,而这正是导致看病贵的重要原因. "如果中国老百姓的健康依托的都是老外的标准.诊疗仪器设备和药品,全民健康从何谈起?全面小康又从何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说,即将召开的会议恰逢其时.非常必要." 说这番话的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院士,会议指的是将于10月13日-14日举行的全国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工作会议. 国庆长假前夕,
二八现象加剧抛售压力
今日A股市场出现高开冲高受阻走低的走势,一方面由于热点的回落,尤其是长城开发.宝胜股份等为代表的智能电网板块明显有资金减持的压力,从而使得市场出现领涨热点空白的态势.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权重股的拉升加剧了市场的担忧,故各路资金的抛压较重,市场出现了冲高受阻的态势,市场似乎只剩下权重股在表现,二八现象加剧了市场不稳心态,极大地加重了市场的压力,所以,今日A股市场不宜过分乐观,建议投资者仓位适量降低,不宜重仓过节.同时可以关注一些基本面面临着相对积极变化的个股.
手机市场8月怪现象:水货贵过行货
资料图 ■新快报记者 董毅 看到这样的标题,你一定会纳闷:记者是不是得了H1N1猪流感,所以高烧不退,说胡话了.如果水货手机比行货还贵的话,那些买水货的人不是傻子吗?不过现实中,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真的发生了. E71行货水货价格倒挂去年12月才上市的诺基亚E71,因为轻薄的外形,很快被消费者认可,成为新一代"街机".不过,当时行货的价格还高达 3500多元,而水货的价格已经下滑到2500元以下了,因此很多消费者选水货舍行货.不过仅仅半年时间,E71的行货价格就下滑到2173元,而在记者
专家建议:老龄化加剧应调节生育率
"十二五"期间60岁以上老年人突破2亿老龄化急剧加速时期即将来临专家建议-- 老龄化加剧应调节生育率 "十二五"期间,60岁以上老年人突破2亿,2016-2040年是人口老龄化急剧加速的时期. 今天上午,记者从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获悉,由该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指出上述信息.该报告还指出,到2015年,我国总人口达到13.8亿,2030年人口将达到峰值14.32亿. 2015年城镇人口突破7亿 报告指出,"十二五&quo
常见的网站过度优化现象
一.标题 很多刚学习SEO的朋友,知道标题很重要,因此在标题上写了又臭又长的一大串关键字.一般每个网站都是使用一些CMS程序来作为网站系统,如果在CMS的模板中写了又臭又长的一大串关键字,那么可能就是文章页面所有标题都罗列了一大堆关键字,很多人在网站的标题中大量堆积关键词,这样是不对的页面所能承载的关键词是一定的,正常情况下,首页的权重最高,可以承载3~5个关键词,最多不要超过5个,而内页所能承载的关键词也仅仅1~2个,最多不要超过3个. 二.网站结构 统一的网站结构,给搜索引擎一个明显的感觉就
民间养生保健乱象调查:看病太贵转而信神医
近期,新闻出版总署公布了24种编校质量不合格的养生保健类图书,上榜的基本囊括了目前畅销的养生类书籍,包括红极一时的张悟本<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最近被 曝光的马悦凌<不生病的智慧>以及仍在热卖的<单桂敏灸除百病>等.南京市卫生局也向媒体通报称,"养生教母"马悦凌涉嫌非法行医一案调查进展缓慢,呼吁知情人提供线索.养生话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在工作节奏日渐加快的今天,公众将养生当作一种生活态度,而某些人将养生作为发财的工具,在这样的冲突下,如何规范
专家把脉后10年医药行业:透过纷繁脉络找准方向
今年是新医改深入推进的关键一年,各项配套政策陆续出台,新医改对医药产业的影响也逐渐清晰:这一年也是医药产业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一年,机遇与挑战并存,企业在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时,需要透过纷繁的脉络找准自身发展的方向.虽然当前还有许多迷茫,但在国家医改方向及目标已定.配套政策频出之时,仍可以远眺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和趋势:医药产业是否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进入一个令人鼓舞的"黄金十年"?就此,本报邀请了几位行业专家,回顾近年来医药产业的发展情况,分析当前的机遇和问题,对今后10年医药产业的发
独家 | 唇枪舌战,7位顶级专家激辩“AI + 医疗”(下)
在近两年掀起的这股医疗AI浪潮中,产.学.研.医密切合作已经成了行业共识.但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大家显然还没有找到最舒适的合作和创新模式,AI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并不顺畅. 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究竟如何?什么样的产学研医合作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推动AI技术在医疗领域落地? 为了促进产学研医的深入交流与合作,日前国际数字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联合举办了图像计算与数字医学国际研讨会(ISICDM2017).在大会的圆桌讨论环节,多名分别来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