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耐不住与美国东家的“七年之痒”,">亚马逊中国区前总裁王汉华在“被边缘化”的传闻中向总部提出辞呈,预计于11月底正式离职,同时否认加盟苹果等公司的传言,表示“要做些更感兴趣的事情,不会离开互联网。”
随后,亚马逊中国“水土不服”的声音再次甚嚣尘上。
业绩平凡
2005年4月,在亚马逊收购卓越后,王汉华以继任者的姿态开始了在亚马逊中国的总裁之路。当时,卓越亚马逊的年销售额不过1亿元左右,现在,亚马逊中国的年销售额虽已超百亿,但与竞争对手仍有差距。
据艾瑞发布的2012年二季度中国网络购物市场数据显示,在自主销售为主的B2C市场份额中,京东商城以50.2%、苏宁易购以9.4%位居冠亚,亚马逊以6.7%排名第三。
王汉华一直强调长远发展:“这就是亚马逊全球的风格,更强调体系、流程和节奏感。”易观国际分析师陈寿送认为,在中国市场上,京东商城等企业更加本土化,相对来说,具体打法更加灵活。
“亚马逊中国一直很稳健,而王汉华也是一个很稳的人。”一位前亚马逊中国高管告诉本报记者。
正是这种稳健的作风,使亚马逊中国在中国电商市场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竞争力。但也因为过于求稳,亚马逊中国错过了“跑马圈地”做大市场的机会。
“亚马逊中国更多的是在执行和服从全球化策略,本土化比重不大,决策的灵活性和策略上需要进一步升级,如此才能更习惯中国市场的规则。但是,这还需要很多时间来实现。”陈寿送对本报记者表示,“亚马逊中国,是亚马逊的子公司,而王汉华只是一个职业经理人,在他的血液里,不是创业,而是求稳,需要遵循流程化运营。”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亚马逊中国之所以业绩平平,不能归咎于王汉华领导不力,更直接的原因在于亚马逊美国总部控制过度,身为CEO的王汉华权限过少,难以应对瞬息万变的电商竞争情势。
模式复制
“王汉华在亚马逊中国的7年,是亚马逊再造卓越,或者说,卓越复制亚马逊全球模式的7年。”一名前亚马逊中国员工对本报记者表示。
“亚马逊中国已不再是中国的亚马逊,而是亚马逊在中国。”王汉华也曾公开表示,从2005年到2010年,亚马逊中国的主要任务是,在过渡期完成从卓越系统向亚马逊系统的全面切换。而从2010年起,亚马逊中国更多地扮演亚马逊在全球市场中的一个运营中心,而不是地域的决策中心。
美国亚马逊有一套成熟的打法,但中国竞争环境不同:竞争对手都在烧钱,都在圈地,而亚马逊则在深耕市场,投入在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上。但是,投入巨大却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虽然亚马逊中国员工都知道“用户至上”,但没有人能很好的理解并做到最好的用户体验。陈寿送认为,“用户体验的问题是全行业的问题,这并不意味着亚马逊做得不好,相较于其他电商,亚马逊中国的用户体验还是比较好的。”
面对即将爆发的“双11”大战,亚马逊中国依然保持“你敢打,我敢跟”的态度,而现在看来,多少有些无奈。
有分析指出,即便撤换了职业经理人,如果亚马逊中国凡事由美国总部做决策的机制不变,在新一轮的电商大战中依然难有起色。
对于王汉华的继任者,亚马逊中国表示,还是个未知数。“其实,不管是谁,最终都会被说服,遵循亚马逊总部现有的规矩执行。亚马逊在中国市场只是全球业务的一部分。每个阶段的策略不同,亚马逊整体是一盘棋,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要服从主体,必须相协调。”陈寿送坦言。
“亚马逊需要一个领悟全球业务的人。”陈寿送称,亚马逊中国的市场策略与总裁的个人性格没有太大联系。虽然目前和淘宝等家电商的差距确实很大,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机会超越,但是,只要保持长期的投入,还会有很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