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通讯和即时通讯的对决,互联网营销

  周鸿祎说:三年前当Twitter刚起步不久他便感觉到了,这玩意做下去将来可能颠覆点对点通讯,那么,这种颠覆是从哪里走来的,又可能走向哪 里?百科关于twitter的概念,定义其为即时信息的变种,而这篇是从email、IM的起源来分析微博客这种变种即时信息可能的发展走向:从颠覆即时通讯到颠覆一切通讯!

  电子邮件信息从a@c.com发出,到b@d.com接收,依次经历了三次基本中转过程:a用户→c网站服务器→d网站服务器→b用户

  即时通讯信息从a发出,到b接收,要简单一步:a用户→网站服务器→b用户

  但是对于用户来说,无论是电子邮件还是即时通讯,都是信息从点到点的传输,这里不得不提起IM的发展史,如果没记错,在2005年底前后,MSN、雅虎通等一大批即时通讯服务先后宣布互通互联,当然在中国,腾讯对此断然拒绝,假如腾讯加入了这场互通互联,那么今天即时通讯也会像电子邮件通讯一样,要依次经历同样三次中转,并由此带来一些相关的新通讯协议问题。

  百科上twitter的基本概念是即时信息的一个变种,请注意,是“即时信息”的变种。今天,有关微博的新闻铺天盖地,我们再说微博颠覆了传统的点对点通讯,已经不算特别稀有的见解了。但是,我们可能有必要来探讨一下这个通讯规则究竟颠覆在哪里,这对于通讯规则未来可能存在的进一步变化前瞻性预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对于电子邮件服务,协议的必要性源自于不同服务器之间互通互联的要求,而普通用户对于这些并不想知道,最终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就只剩下点→点的通讯,即时通讯一样如此,用户与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完全是幕后过程,纵然不同即时通讯服务之间实现了互通互联,用户的操作方式仍然不会变,换而言之,所谓颠覆了传统点对点通讯规则,所颠覆的最终必须表现为用户看得见摸得着的操作方式。

  我们知道,@规则是以twitter为首的微博客的基本通讯规则,这跟以QQ为代表的即时通讯看似截然不同,但其实有本质的相似,@username 实际上可以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表示发送信息的符号@,一部分是发送的对象,对比QQ,实际上不过是以一个简单的符号替代了打开一个新窗口来发送信息的操作过程。

  以此来看,微博全新的@通讯规则,对传统通讯的颠覆,是因为他重新定义了用户的操作方式,而背后的本质是从任何人到任何人通讯权限的突破, 即开放颠覆了封闭。

  上面的结论似乎是一个毫无新意老生常谈的话题,至少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于@规则的诞生从不吝惜赞誉, 但我们忽视了一个看此起来相当次要的问题,在@规则划时代诞生的同时,@符号的采用,相反,是互联网发展史上的失误选择。

  为什么这么说呢?

  让我们回到电子邮箱话题,一个完整的电子邮箱格式如yueshif@google.com,yueshif代表了目标人名字,google.com代表目标地址,这跟古时候的“飞鸽传书”、“千里飞骑”,以及现在的邮局通信的基础规则是一样的,至少需要一个地址以及收件人名字,才可能精准定位,将信息无误的送达,二者缺一不可。

  但是我们知道,一只鸟一次传送一封不足一重的纸张信件跟传送几斤重的信物是不一样的,由于鸽子的承载能力有限,送几张纸比送几斤重的信物的速度要快得多,失败的概率也要小得多,甚至包括信物的装载卸载过程都会有很大的时间差距,于是产生了传输性能的差异。这一现实问题到了互联网上仍然存在,由于电子邮件的传输数据量一般较大,而互联网发展之初,服务器硬件和技术支持都还比较初级,电子邮件的到达通常有一定的延迟,造成这种延迟的另一个客观原因是不同服务器之间的通讯的不确定性,结果在当时,即时性相当的差。于是,在电子邮件之后,即时通讯流行了,从这简单的追溯中,不难看出,即时通讯能够大行其道,一方面是当时客观历史条件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跟电子邮件需要信息在不同服务器中转这个多余过程有关。

  由此来看,即时通讯实际上是对电子邮件通讯规则的颠覆:一方面通过限制更小的数据传输量来提升传输性能,另一方面去掉了不同服务商之间中转这一多余过程。

  既然如此,那么在这里,我大胆假设:假如今天的互联网没有即时通讯,只有电子邮箱,我们能做的事会变少吗?

  我认为不会,也许十年前会,五年前会,但今天,由于硬件,技术,各方面的客观条件大幅提升,各大电子邮箱服务性能的改善,信息通过电子邮件系统从一个用户传到另一个用户跟通过即时通讯系统从一个用户传到另一个用户传输性能上已经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都是点对点的通讯!我们完全可以在邮箱里面像QQ那样畅快的聊天,只不过大部分人用QQ聊习惯了而已。

  如果你也认为上面没什么逻辑问题,那么一个反面的结论就不特别有启示意义了:假如今天的互联网少了电子邮箱,只有即时通讯,我们能做的事一样不会变少!

  现在,众所周知,微博这类变种的即时信息正大行其道,颠覆了传统的点对点的通讯。

  那么综上所述,是不是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微博不但有潜力颠覆QQ,也有潜力决定电子邮箱的兴衰。

  根据百科的记载,有关电子邮件的起源,Tomlinson当年选择”@”符号作为用户名与地址的间隔,是因为他觉得这个符号比较生僻,不会出现在任何一个人的名字当中。那么这一选择意味着两点:其一,@只是一个符号,它会成今天电子邮箱格式符号,纯粹取决于Tomlinson的个人选择,他完全可以选择&、#、!、¥这些其他的生僻词作为替代。其二,Tomlinson如果当时选择不要任何符号,格式里去掉了域名地址,那么,最先诞生的通讯工具不是电子邮件,而是即时通讯。

  类似的选择,到了twitter一样存在,当twitter确定了以某个符号来作为新的功能规则时,我想,他们之所以最终选择了@这个符号很大的一个原因是由于@这个符号在键盘上相当优良的位置,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一功能的推出是革命性的,但似乎也由此留下了一定的后遗症。

  首先,电子邮箱诞生时Tomlinson之所以选择@,首要的选择原则是符号要生僻,既不能是字母、数字,也不能是. 符号,这样,才不会带来识别性问题,只要这个符号出现,就意味着前面是目标用户名,后面是目标域名。而当twitter 选择时,实际上选择环境已经略有改变了,正因为有了Tomlinson的选择,@早已经不再算是一个生僻符号了。

  举例一段简短微博:测试下,@yueshif@gmail.com

  很显然,上面表达的本意是@符号+一个电子邮件地址,但似乎也可以以为是 @yueshif+@gmail+.com三部分组成,正因为@符号有双重定义,在类似情况下,微博服务器就必须要作出不必要的识别过程。

  其次,无论是传统的电子邮箱、即时通讯,还是新生的微博,本质都是点→点的信息通讯。那么,一个超前的问题出来了,一个微博客账号是一个点,一个QQ号是一个点,一个电子邮箱是一个点,既然都是点到点,那么信息的传输路径为什么不可以从微博的某个点发出,而在电子邮件的某个点接收呢?

  由此来看,即使是以开放性颠覆传统通讯为代表的微博,其开放性仍然存在局限性,互联网通讯规则的革命仍然没有完成,仍然存在进一步变化的可能。

  在这里,我顺表提到一个等式:通讯=传输。

  传输文件=传输(概要提示+文件(夹))=传输(实体+信息)→if 实体=空时,then 传输文件=传输信息

  目前而言,新浪微博只支持文字、图片、视频、音乐,而电子邮件支持文件,但我们知道,如果两种截然不同的服务背后的本质理论上相等,那么,以微博为代表的全新通讯跟以电子邮件为代表的传统文件传输必然会出现重叠、融合,也就是说,逻辑上微博支持文件是迟早的问题。

  现在进一步的问题变成了,微博和电子邮件互通互联的问题。

  来看两段简单的字符 段:&yueshif@gmail.com  &越石父@sina.com.cn

  这两串字符的意思依次有三:

  1. 假设微博以&替代@作为通讯符号,那么,不存在跟电子邮件符号撞车的多余识别问题,用户理解起来也更自然。

  2. 微博用户 需要了解的通讯协议有三:&yueshif@gmail.com表示着将信息同步发往地址为yueshif@gmail.com的电子邮件用户, 而当不存在代表电子邮件的@符号的时候,&yueshif的作用就等同于目前的@yueshif,而当不存在&时,则意味着只是写出电子 邮件地址的文字而已。

  3. 电子邮件用户需要了解的通讯协议也有二:&越石父@sina.com.cn代表着将邮件以文件附件的形式发送到新浪微博一个叫越石父的用户,而当不存在&符号时,便只是发送到新浪邮箱而已。

  如此,&符号和@符号各自代表了微博和电子邮件两大系统的通用符号,由于符号不相同避免了定义混淆,两大系统之间的互通互联便消去了最直观的阻碍,这对于微博版图的进一步扩展衍生而言可能是一个影响深远的革命。由此来看,twitter选择@符号并不那么完美,相反,这是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个可大可小的失误。

  作者:越石父,作者电子邮件:yueshif(at)gmail.com

时间: 2024-09-24 00:08:54

微博通讯和即时通讯的对决,互联网营销的相关文章

iOS - IM 即时通讯

1.即时通讯技术 即时通讯(IM:Instant Messaging):又称实时通讯,支持用户在线实时交谈,允许两人或多人使用网络实时的传递文字消息.文件.语音与视频交流. 即时通讯在开发中使用的场景有许多,如 AOL.Yahoo IM.MSN.QQ 以及微信等聊天软件,在电商 APP 集成买家与卖家的实时沟通等.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各自通讯协议的实现,所以即时通讯技术的核心在于它的传输协议,协议是用来说明信息在网络上如何传输. 如果有了统一的传输协议,那么应当可以实现各个 IM 之间的直接通讯,

聊天-如何实现 web 即时通讯

问题描述 如何实现 web 即时通讯 需求:打开页面 进入聊天室 可以多人即时聊天 或者1对1聊天 谁有没有实例给我参考啊 唉 求各位大牛伸出援助之手啊 不考虑用长轮询 解决方案 LongPoll实现WEB IM即时通讯Web 即时通讯Web 即时通讯 解决方案二: 到网上去查WebSocket例子 解决方案三: 我有模仿腾讯客户端和服务器的,除了简陋,功能一样.

App Annie:全球即时通讯应用用户调查

随着应用的发展,一种应用脱颖而出:即时通讯应用.它不仅是一种新颖的概念:SMS已经存在超过20年,AOL的 AIM 和 ICQ这样的PC通讯应用自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流行.但是,Skype的成功推动了IP网络电话的发展,现代应用市场的发布则给即时应用通讯的繁荣播撒了种子,最终发展成现在的即时通讯应用.但是,现在很多即时通讯应用远不止于此,它吸引了大量的用户,将其功能延伸至转账.市政服务.游戏.商务等等. App Annie Intelligence调查了这些在各个年龄层都大受欢迎的即时通讯应用

微博规模井喷能否充当即时通讯掘墓人

世界杯的火爆反而让Twit-ter(推特)深感忧虑.由于世界杯期间流量过大,Twitter在过去的两周里接连出现宕机故障.18 日,Twitter在官方博客上宣称,虽然技术方面已经为世界杯期间过大流量做好了准备,但预计在未来两周时间里可能发生更多宕机故障. Twitter的火爆可见一斑,而这种状况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当年即时通讯工具的"卖座",截至目前,Twitter在全球的独立访问用户总数已经逼近1 亿.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相对于IM点对点的信息传播方式,微博发散式传播的方式可以将信息

免费分享:必应 广域网P2P 点对点 即时通讯系统(含打洞服务器、客户端) 可自建互联网通讯平台!

问题描述 免费分享:必应广域网P2P点对点即时通讯系统(含打洞服务器.客户端)可自建互联网通讯平台!最新:Bing1.0必应网络正式版,正式发布含打洞服务器程序,可自建互联网通讯平台!(含完整使用说明)下载地址1:下载地址2:详细说明:无需安装.无需登录.可局域网内,也可以跨互联网P2P通讯,在Windows各个版本均测试通过!内网通讯采用UDP方式,内外网(不同网段)之间通信完全采用P2PSocket点对点方式,信息不通过服务器中转,信息传递绝对安全高效,值得信赖!无需登录注册,运行即可使用,

中移动飞聊今日正式上线 与互联网争抢即时通讯

"手机通话与短信被取代是必然趋势."业内人士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人们正在习惯用手机即时通讯(IM)通话发信息,相比手机语音短信业务费,包月的网络流量费用更加低廉. 消息称,中国移动的"飞聊"将于今日(6日)上线,中国电信正紧锣密鼓地与开发商洽谈手机IM合作.而在互联网方面,腾讯的"微信"已经有了1500万用户,雷军的"米聊"也增长到了500万用户,奇虎360也在近日上线了"口信".在即时通讯这块蛋糕面前,面

飞秋对决CC:还原企业即时通讯需求

中介交易 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在国内的企业即时通讯市场发展初期,市场还是一片空白,那时所有软件厂家都想着抓住大中企业用户,功能虽然各有方略但总体上产品特性相差不大,竞争格局一直未有形成. 飞秋的前身--飞鸽传书是一款较早成名的企业内部通讯软件,在其它厂家极力往高端走的时候,飞鸽则是以免费和小身型在中小企业间推广,在低端企业即时通讯市场成功累积了较高的市场份额. 现在的飞秋则是在功能和体积上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以往由于功能上的单一匮乏,与大型企业的通讯需求相去甚远,飞鸽传书一直难

环信刘俊彦:最关注的是即时通讯服务的稳定性

成立于2013年初的环信即时通讯云是提供移动即时通讯能力的云计算 PaaS平台服务商.他们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即时通讯能力,通过云端开放的 Rest API 和客户端 SDK 包的方式提供给开发者和企业.并且全面支持Android.iOS.Web等多种平台,让移动开发者摆脱繁重的移动IM通讯底层开发,最大限度地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最短的时间内让App拥有移动IM能力. 创始团队来自开发者,他们深知做好移动IM的种种坑点和难点,深知一个支撑几万用户的聊天服务器到一个千万用户在线的运营级的聊天服务器的差

即时通讯是否会威胁电信

最初阶段,电信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到了2003年,QQ.网易泡泡等即时通讯软件初露端倪,渐渐在年轻人中风靡,在普通的电脑上就能进行文字.图像.语音交流.让原本坐镇的电信倍感危机.一方面是传统电信运营商收入下降.增长速度放慢,一面是微信等发展蓬勃.这样的趋势不容乐观,毕竟有竞争才有进步. 1999年,就在互联网沟通匮乏时,一个名为OICQ的软件诞生了.这是一款模仿国外即时通讯软件鼻祖ICQ的产品,其界面清新简洁,企鹅标志颇为可爱,很快赢得了大批用户.但吊诡的是,这不仅让"创作者"马化腾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