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产品市场:用户转移成本最低的在线服务

曾有这样一种说法:用户转换一个搜索引擎,只需27秒钟,几乎没有成本。这种说法是为了质疑Google商业模式的稳固性。在互联网上,你换一个邮箱,需要通知你所有的联系人,成本极高。换一个门户网站看新闻,成本低一些,但习惯和编辑的水平也会拦住你。相对而言,搜索引擎可能确实是一种用户转移成本最低的在线服务。

但我喜欢把这个问题反过来看。用户转移成本低,似乎有利于新的搜索引擎脱颖而出,其实恰恰相反。

以国内为例,现在几家二流搜索引擎都在努力争夺由于谷歌退出留出的市场空间,他们都加大了市场推广力度,以期能够抢占市场份额。这时候,过低的用户转移成本开始发挥作用。你花费巨额费用和市场手段,好不容易吸引来的用户,仅仅用了一次你的搜索引擎,就一去不回了。

由于过低的转移成本,搜索引擎的市场推广费用所能起到的作用,常常是一次性的。只在市场推广期,你的搜索引擎流量会上升,推广一停,流量骤然回落至推广前的水平,你根本就没能留住用户。情况就像下面这张图所显示的:

所以,过低的用户转移成本,对大的搜索引擎来说,非但不是问题,反而还是一种保护。用户下次想要搜索了,根本不需要27秒,他第一秒钟就会选择他熟悉的那个,而不是曾经忽悠过他一次的那个新来的。

由于用户转移成本极低,所以新搜索引擎的推广成本就极高。你看微软为推广Bing花了多少钱(光在英国一地就投放20亿美元的广告),这几乎全部是在为用户低转移成本买单。反倒是那些看起来用户转移成本很高的服务,更容易留住用户,比如Gmail。

时间: 2024-08-03 21:07:38

互联网产品市场:用户转移成本最低的在线服务的相关文章

互联网产品市场:问答类网站知乎的未来

文章描述:互联网产品市场:问答类网站知乎的未来. 不要找我要知乎邀请码.一开始我以为没有邀请码,后来发现只有一个,已经送人了.严格控制邀请码是对的,资本主义自由化,一放开就乱了. 知乎,我只玩了3天,找一个有感触的情景来体验Quora类应用.因为泡得不深,所以发言都不负责任,你们看过就可以忘了. ▎话题,不是问题百度知道上面全是问题,知乎上面全是话题.用户去百度知道,往往是对一个接近于客观事实的情况进行提问,去知乎呢,则是求证一个观点.甚至连求证都算不上,就是抛出一个话茬,大家来版聊呗. 这倒是

互联网产品市场:浅谈抄袭和适度创新

文章描述:互联网产品市场:浅谈抄袭和适度创新. 前几天参加敏捷大会,最大的收获乃是听到腾讯副总裁的这番回答,对这个问题有了重新的认识(或者说重新陷入迷惑,也行). 腾讯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抄袭专家,创业杀手,甚至有"gouridetengxun"说法,马化腾自己也有"喜欢慢人半步"的言论,所以似乎一切都已经有定论. 那天底下一位观众问及此问题,吴军的回答如下(很精彩,凭记忆,有出入,请原谅): view plain MP3是苹果发明的吗?不是:手机是苹果发明的吗?不是:

互联网产品设计:用户为什么用你的产品?

文章描述:互联网产品如何从无到有聚集用户? 最近遇到考题:一个互联网产品如何从无到有聚集用户?对此,我分了3个阶段来进行论述.(中间加了一些孙子兵法的观点,学习孙子兵法,对做产品也有一定的指导思想.希望更多的人能学习国学,爱国学.多学国学,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也是哲学的本意.) 一:思考用户为什么用你的产品? 产品产生前,也就是IEDA诞生那一刻起,你必须为用户回答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使用你的产品,你的产品跟别人的产品相比,我能得到什么其他产品上不能获得的价值.其实这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核心价值

互联网就是降低用户决策成本

大家都在鼓吹互联网打破信息不对称,去中介化.在我看来,互联网恰恰是构建了新的中介,不同的是这种新的中介模式提供了更高的效率.更好的信息展示方式.更好的决策支持体系和更好的连接方式.互联网的发展根本解决的是"连接". 如同美团在用户和商家之间.嘀嘀打车在用户和出租车.易到用车在用户和个人车辆服务提供者之间提供的一种新中介模式. 互联网构建的这个新中介模式的根本是降低用户决策的成本和交易过程成本.现代经济社会中社会商品极大丰富,如何在自己需要的时候最方便最合理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是这个

互联网产品市场:豆瓣社会

拷问豆瓣,其实是拷问阿北,因为我们仍然把豆瓣,看做是阿北的豆瓣,也就是他按照自己的理念打造的一个东西.尽管豆瓣的工程师.产品经理已经越来越多地独立承担产品的设计和运营,但别忘了,这些人也是阿北选定的,他们几乎都像阿北一样低调.内秀.相信技术.相信数据. 实际上,在周五的5G白话,现场也没有多少真正的拷问.毕竟,大家都喜欢豆瓣,即使不是豆瓣的用户,也会沉迷于豆瓣在中国互联网上独特的探索.创新路径,与众不同的文化气质,以及阿北的人格魅力. 这半年来,随着豆瓣第二轮融资成功,我们明显感觉到豆瓣加大了产

互联网产品市场:通信和社区

我对所谓的network还是networking,旧友还是新朋,熟人还是生人,其实不太以为然(参见这里). 熟人之间的联系,是通信:生人之间的联系,是社区.我们最重要的社会资源,其实都存放在我们的电话通讯录中.抄起电话,拨个号,或者发条短信,这是基础通信.这种关系移植到互联网上,在保留一对一通信的前提下,还有了向一对多或者多对多扩展的可能性.所以在我看来,Facebook就是一个更复杂.更扩展的电话通讯录.Facebook自己也不止一次地强调,"我们不是社区",但这一点总是被大家忽视.

互联网产品市场:淘宝和百度

程苓峰这篇<淘宝盾PK百度矛>写的不错.淘宝和百度盈利模式类似,主要都是靠搜索广告,而且淘宝的增长率超过百度(100% vs. 60%).但投行给出的PE却不同,给百度60倍,却只给淘宝50倍.通过市盈率与增长率比(PEG)来看,这种差别就更明显,百度是1,淘宝是0.5. 程苓峰认为这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1. 百度是搜索概念,淘宝是电子商务概念,前者是稳定成熟的概念,后者则面临不同类型电子商务之间跨越的风险:2. 百度是全网概念,淘宝是站内概念,百度是开放,淘宝是篱笆花园. 我对程苓峰的看法有

互联网产品设计中的用户体验水平

设计遇到挑战不止一次,归根到底或多或少的指向到设计的价值和设计的目标这点上,设计可以带来商业价值,但设计的价值和目标就只用商业价值来衡量么?或许这里有咬文嚼字的嫌疑,但完全把用户体验和商业价值完全等同起来,相信在现有的理论和商业现实中都难以让人信服. 所以我仍然在坚持,设计不仅仅只带来商业价值,还需要给人类带来优质的高体验水平,这两者针对的都是设计的最终效果,都是设计在被使用后所带来的最终结果.既然两者是2个东西,两者的衡量方法或许有所不同,而对于某个特定设计工作,这两者的衡量指标可以有所重叠.

四大互联网产品用户研究存在的误区

大部分做互联网行业用户研究的人对自己所做的工作都会感到迷茫,写了很多报告,也分析了很多数据,但是却感觉对产品的实际运营没多少帮助,甚至分析出来的结果和实际情况也可能不大符合.但在很多传统行业中,用户研究为行业的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实际上互联网行业的用户研究实际上和传统行业有很大的区别,但我们很多研究人员实际上还是沿用了传统市场研究的理念和方法,发现效果并不好.因此笔者总结了几个常见的误区,希望能够对从事互联网行业的用户研究的朋友有帮助. 误区一:毫无目的地做用户细分和用户画像 做用户画像这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