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说SEO二三事

  这几天事情比较多,也没有什么心情谈工作。不过这几天印象比较深刻的应该是周一晚上的时候,在YY里听Zac老师做客林夕阁聊SEO那点事了,当时感觉比较重要的几个点也记录了下来,拿出来分享一下。

  一、没有兴趣,就不要做了

  怎么说呢,其实这个观点我是非常认可的。因为我走上SEO这条道路的原因也完全是因为兴趣,试想一下如果仅仅是因为生活所迫,你能够坚持在夜里12点还在更新网站么,一次两次还可以,但是时间长了呢?大家都知道SEO如果不好好做,想赚到足够的钱来生活,还是很吃力的。于是,当我们对SEO没有兴趣的话,还是建议放弃为好。

  二、技巧性的东西可以少做一点,用户体验为重点

  现在网络上面的各种SEO技巧,已经被人传唱的滚瓜烂熟了,譬如像一个页面中到底H标签出现在哪里,内链怎么安排,结构怎样布局等等。这些问题之前很可能会是一个好网站的考量依据,但是那是以前的了,现在看什么,毫无疑问是用户体验。其实用户体验这个东西现在也已被人说的太多了,但是真正能切实的从用户角度去出发做站的,能有几个?

  三、要时常抱有怀疑精神

  对人对事永远都不要有绝对认可的现象,即使你是某一个行业的专家。尤其是在SEO行业里面,因为搜索引擎的算法几乎每天都在更新,当你昨天还在说哪一个因素比较重要时,今天算法一更新,没了。所以我们要有怀疑的精神,尤其是对一些“名家”的语言。

  其实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敢于怀疑搜索引擎。很多朋友提到说,我的站从没做过什么作弊的行为,但是就是被百度莫名其妙的K掉了。然而这个时候,如果你真的找不出自身的原因的话,那么就要敢于怀疑是不是百度的数据库调整误伤到自己的站点了呢?百度每次调整都会K掉很多的站,同时也会给很多站提权,而其中它的数据量那么大,谁能保证不能误伤群众呢?

  四、被K站,不要抱怨,搜索引擎不欠你的

  细想一下,百度只是一家提供网页搜索的平台,你又没有给它交一毛钱,它k或者不k你都是不应该有任何的抱怨的。所以只有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网站,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整天只花费在抱怨上面不寻找解决方案的,那么最终收到伤害的还是我们自己。

  五、最好有一个站点是正常的,一定要给自己留后路

  现在很多站长都是孤注一掷,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一个自认为很好的项目上面,殊不知将来的某一天你的站被搜索引擎拔毛的时候呢,你还剩下些什么呢?这里的建议是,我们自己最好能有一个站是稳定的,搜索引擎友好度良好的站。做SEO实验的话,尽量不要用自己的保底站,千万要记得给自己留后路。

  六、各个搜索引擎优化手法本质一样,细节方面略有不同

  目前的公司招聘时,有时我们会见到招聘简章上写着专招百度优化的人,或是专招谷歌优化的。其实殊不知这几家大的搜索引擎在对网页的排名机制上,大的方向是基本相同的,而不同的就是一些小的细节方面。试想一下,同一个关键词,可能有近千家甚至上万家企业在竞争,但是在百度和谷歌搜索结果的前三页中,有多少个重复的网站呢?既然有重复的网站,很有可能就是说,一种手法对于两家搜索引擎都是很有效的。

  七、流量不要局限于百度,来源尽量多一些渠道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在讲一个道理,如果不慎网站被K掉了,没有了百度过来的流量,至少我们还有其他的渠道。所以在做站的时候,尽量多推广一些渠道,不要紧盯着百度。

  八、《seo之歌》

  这个SEO之歌,是Zac老师演唱的,是在YY过程中放的一首歌曲。当时听到时觉得感触也是蛮大的,以后将抽出时间专门写一下这个感受,这里就一笔带过了吧。

  上面的8条内容就是上次听Zac老师的分享得出来的几条信息,个人感觉这些东西对我的感触还是很大的,所以就记录了下来。由于时间问题,就没有多做什么文字修饰以及内容排版,能够看得懂就行了。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吧,临近10月底了,任务还没有完成,继续加油啦~

  本文来自于http://www.45fan.com,转载需注明出处!

时间: 2024-10-31 01:09:29

碎说SEO二三事的相关文章

做SEO二三事:浅谈网站如何避免过度优化

网站过渡优化是很多站长都会遇到的问题之一,有时候可能我们自己没有察觉到,可能是关键词的问题,也可能是外部链接的问题,或者是过渡采集的问题,总之,有时不小心就踩上了"雷".但是,做SEO需要的是自然,大体过得去就行了,不必苛求每个细节,这样不但为自己节省了很多时间,同时也让网站在各个方面更加的均衡. 很多SEOER每天都接触各种各样的知识,其中有很多都是细节性的东西,所以我们知道都哪些地方需要优化,于是,就把每个能做SEO的地方全部都做了,然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外部链接,由于我们的精力有限

黑客二三事:熊猫烧香其实不入流

 本文讲的是 :  黑客二三事:熊猫烧香其实不入流  ,  [IT168 评论]随着李俊二度入狱的消息传来,这个沉寂多年的名字以一种颇具娱乐意味的姿态再度出现,同时随着各种泄露事件和棱镜门的不断升级,黑客和网络安全相关的一系列话题再度登上了话题榜. 360带动了杀毒软件免费潮后,没用再出现类似熊猫烧香的大规模破坏性病毒,互联网世界似乎干净了许多,甚至杀毒软件们开始使用检查软件升级.计算开机时间等方式来寻找一些存在感. 不过"圈里人"看来,网络威胁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存在,公众的眼界外,存在

IOS有关内存管理的二三事

IOS有关内存管理的二三事 一.前引 随着移动设备的内存越来越大,程序员也已经度过了为了那一两M的内存在系统的抽丝剥茧的年代,对于JAVA的开发者,对内存更是伸手即取,并且从不关心什么时候还回去.但是,程序的掌控度对程序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任何语言的内存管理机制的初衷也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完成最精致的逻辑. 二.Xcode工程设置ARC ARC是xcode5中引入的自动引用计数,其原理与MRC是一样,只是系统帮助我们添加了retain和release.现在在xcode中新建的项目默认都是ARC的环境

DuplexPipe二三事(五)——来自内网的呼唤

穿越防火墙 你是否曾经尝试过去连接一台远程计算机,却因为被防火墙拦截或路由器没有转发而造成无法通信?这是主动式连接的一个弊端:它依赖服务器的状态,而对服务器有生杀大权的只有管理员.如果能让服务器主动尝试连接我们的计算机,那就没问题了!因为防火墙.路由等一般不会过滤向外的连接(反弹式木马就是利用这一原理). 但以往的服务端程序都是采用监听本地端口的方式(比如 Windows 远程桌面程序监听本地 3389 端口),我们需要将它的连接方式改成主动连接外部网络的方式.我想你也一定要将想到(如果你看过<

DuplexPipe二三事(四)——网络连接方式随心换

连接方式 在<DuplexPipe二三事(一)>中提到建立连接有两种方式:监听本地端口,等待其他程序来连接(以下简称"监听方式"):或者主动连接其他程序(以下简称"连接方式").排列组合一下,会得到三种结果:监听-连接.监听-监听.连接-连接.其中只有"监听-连接"方式能正确地建立连接,<DuplexPipe二三事(三)>中介绍的 FPipe 只是在其中添加了一节"监听-连接-监听-连接",其中粗体部分

DuplexPipe二三事(三)——网络中转站:端口映射

端口映射 在<DuplexPipe二三事(二)>中介绍了瑞士军刀 nc 的用法:nc 就像给程序一张飞机票,让原本只能在本地执行的程序也能运行在网络上!但网络和现实交通一样,很多地方需要中转才能到达(比如外网计算机无法直接访问公司内部 Web 服务器). 为实现公网对内部网络的访问,需要对数据进行转发(即端口映射).比如内网"主机A"开启了 Web(port 80)服务,需要在"服务器的网关"上设置:凡来自 Internet 上对 80 端口的请求,全部

DuplexPipe二三事(六)——没有第七

我的设想 在着手编写 DuplexPipe 之前,我规划过我的需求:我想要一个最通用的通信工具,换言之就是能让所有具有输入/输出的程序都可以相互通信.DuplexPipe 本身远没达到这个设想,至少还得具备以下几中模式: -f file # 通过读写文件获得数据 -s # 从 stdio 中获得数据 -e exefile # 从本地程序的输入输出中获得数据 -r url # 这是一个附加功能.如果你玩过几天木马,你可能也渴望将它变成一个强大的后门!通过这个选项可以从URL中获得IP地址和端口,主

DuplexPipe二三事(二)——瑞士军刀再显锋芒:让程序相互聊天

瑞士军刀NC nc(NetCat)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小工具.在我常用的网络小工具中使用频率仅次于 cURL .nc 属于传输层的工具(TCP/IP 四层模型请看这里),它能保证准确无误地发送和接收数据,但并不关心数据的具体含义(这些工作交给应用层的软件).难怪说 nc 是网络的瑞士军刀,因为所有应用层的软件都是通过各自的网络协议来解析来自传输层的数据.所以,只要你了解应用层协议(比如HTTP.POP3等),就可以手工模拟出任何服务端或客户端程序.而且,只要你愿意,以后设计网络程序完全可以只实现一个

DuplexPipe二三事(一)——有趣的起因:算24

写 DuplexPipe 是因为"无聊"!真的,那天很无聊,想起小时候用扑克牌和姐姐比赛算24,就随手写了一个 Shell 脚本重温一下: #!/bin/sh for ((i=0;i<4;i++)) do ((n=$RANDOM%10+1)) echo -n "$n " done echo i=0 while read exp do ((i++)) ((value=$exp)) if [[ $value -ne 24 ]] then echo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