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电商销售的火爆成为大众焦点,而随着互联网、物流业的发展,B2C模式的电子商务已成为许多资本竞相追逐的热点。电商对传统百货业的冲击几何?未来百货业何去何从?就这些问题,11月15日,海通证券(600837,股吧)分析师汪立亭做客《证券时报》财苑社区(cy.stcn.com),与网友共同探讨电商对传统百货业的影响。
网友:近几年电商对传统零售的冲击是否越来越大?针对传统零售的转型有何建议?
汪立亭:电商在2005年开始就有逐渐加速的发展。2011年以来,随着零售行业二级市场表现疲弱,市场开始越来越担心电商对传统渠道冲击的问题,表现为行业估值中枢由此前的25倍下移至15倍(当然我们认为15倍是低估的)。但实际上,行业基本面在2010年至2011年三季度均未受到影响,收入增速依然保持25%的较高水平。自2011年四季度至今,行业收入增速明显回落,我们认为这主要是随着经济下行,消费者收入预期和消费意愿下滑,从而产生消费对经济的滞后反应。因此,行业的增速下行更多的原因是周期性回落,而非电商的结构性冲击。
电商对传统百货的不利影响更多体现为渠道细分,是一种合理的业态进化和分工。首先从产品上,电商更多销售标准化的、低价值的产品,而百货店将保留并加强中高档品牌品类;其次从功能上,电商更多作为部分品牌处理过季商品或过高库存的通路;消费者群体上,电商更多面对价格敏感性消费者,而百货更多面向体验型消费者。未来百货商场的出路在于进一步优化商品品类品牌,提升产品和服务附加值,更多着眼于满足消费者高档次、个性化、一站式、体验型消费需求。
网友:电商价格战盛行,这对电商股有啥影响?
汪立亭: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目前A股并不存在电商上市公司,中国电商在美国上市的目前主要有当当网、唯品会等。目前电商基本是全品类经营,电商企业相对传统渠道的快速发展,主要是顺应了价格敏感型消费需求,而普遍且尚未改善的大幅亏损现状,体现了“私募股权资本补贴消费者”的本质,并未显现相对传统渠道的成本费用优势。
当达到竞争均衡状态,也就是市场最后只剩下2-3家领导电商企业后,一些投入如广告营销、物流仓储等费用会放缓,而在规模效应下费用率会下降。此外,追求便利和品质的消费者比例提升等,未来电商企业还是有盈利的希望。
网友:面对电商的冲击,您认为哪些传统百货防范力比较强?
汪立亭:面对电商冲击,具备以下特点的百货企业有更强的防御性:一是在区域内有较高市场占有率或控制力的百货公司或门店;二是定位中高档的百货门店;三是提供差异化、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门店;四是能够积极融入社区或购物中心的门店;如果能够同时具有多项的防御性就可能更强一些。
网友:近年各地购物中心化浪潮非常明显,这是机会还是泡沫?商业企业如何把握?
汪立亭:我们认为不同区域的供需关系不同,区域分化比较大,部分二、三线城市有泡沫,但多数中西部、东北部城市,以及上海郊区还是有机会的。从我们跟踪的空置率和租金水平变动看,二线城市中沈阳、成都、天津和重庆的商业地产泡沫已经显现,一线城市中广州和北京供给相对多一点。全国平均空置率在7%左右,但上面提到的几个城市都接近或超10%。
本文内容为截取部分,更多精彩请登录财苑社区(http://cy.st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