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赞同王石的“拐点论”,到提出“百日剧变论”,再到此次突然转向“楼市见底论”,其观点逆转之快令熟知他的人都备感诧异。而潘石屹最近发出的声音之大,不仅最近一直“失语”的王石无法与之相比,连被业内称为“任大炮”的任志强也黯然失色距离自己提出的“百日剧变”到期仅半月有余,房地产行业还没有等到“塑性变形”,却又在老潘的言论中匆匆“见底”了。 7月10日,潘石屹在每周一次的网聊中表示,现在已经是房地产最困难的时候,“不会更坏了,风雨过后总是阳光”。他的这一观点被业内人士归纳为“楼市见底论”。 从不赞同王石的“拐点论”,到提出“百日剧变论”,再到此次突然转向“楼市见底论”,其观点逆转之快令熟知他的人都备感诧异。而潘石屹最近发出的声音之大,不仅最近一直“失语”的王石无法与之相比,连被业内称为“任大炮”的任志强也黯然失色。 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潘石屹仍不忘强调“仍坚持需要政府‘救市’”的观点,并呼吁管理层为
房地产金融政策松绑。 那么,手握大量现金、日子并不难过的潘石屹何以在此时为行业大声“呼救”? 知情人士透露,在行业会议中被“点名”后,潘石屹因为之前唱衰楼市的论调而遭到行内的压力。在目前整个行业处在“寒冬”的背景下,其他开发商希望他能说点对行业整体有益的事情。 两度“变脸” 这半年内,潘石屹一直在“修正”自己的观点。 2月28日在老潘博客上有一幅漫画:他与王石坐在一辆黄包车上,“板爷”问“前边儿您拐么?”王石答曰“拐”,老潘则笑称“不拐”。这幅画暗含了当时两人对楼市的不同判断,在楼市是否出现拐点这个问题上,老潘此前一直持乐观态度。 老潘第一次“变脸”是在反驳王石提出的“拐点论”20余天后。他抛出了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的“百日剧变论”。他自称这是“通过了解市场的信息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而为。 此后,老潘一直坚信资金链紧张已成为地产企业所遭遇的非常严重的问题,且在6月提出整个行业“将进入塑性变形阶段,形成不可复原的创伤”。这显然与“百日剧变论”的论调一脉相承。 “‘百日剧变论’与房价没有直接关系。”老潘对《第一财经日报》这样解释第一次“变脸”的原因。他想借此说明“不拐”指的是房价,而“百日剧变”则指向房地产行业,二者的着眼点并不相同。 他随即对本报记者表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即使行业剧变了,或许房价反而会因为供应量的锐减而一路上扬。 事实是,第一次“变脸”之后老潘的确因为市场的窘境获得不错的收益,他与多家地产公司接触,也收到了来自全国的项目邀约。老潘坦言“SOHO中国负债率非常低,有足够的现金,所以房地产市场的低迷时期反而是SOHO中国业务发展的大好机会”。 但去年,因疯狂吃地而带来的高风险有相当一部分因为“退地”或是拖欠土地款而被消化了,断臂求生使得大规模的破产并未出现。这与老潘最初的预测出现了一些偏差。 高呼“松绑” 在今年大多数地产商资金链紧张的背景下,老潘是活得比较舒坦的少数几家大开发商之一。在以55亿元获凯恒广场之后,他的手中尚余110亿港元。无论“百日剧变”或是“塑性变形”似乎都与他距离甚远,甚至还让他有“渔翁得利”的可能。 老潘在其博客上表明的一个体现房地产商整体利益的观点是:“房地产行业的要求就是能够得到和别的行业一样公平的政策而已。目前的政策都是打压房地产市场的政策,例如银行的信贷政策,几个月来商业银行一直停止给房地产开发商贷款,只收贷款,再不发放贷款。这就是造成目前房地产业困难的原因。” “塑性变形”的比喻余波未尽。老潘在上周抛出“见底论”,令业内对此产生了巨大的争议。从“剧变论”到“见底论”的急转弯的矛盾之处,老潘并未就此给本报记者明确解释。 知情人士则告诉本报记者,老潘因为之前言论最近在业内压力很大,甚至在之前的一些论坛,甚至闭门会议中,都有开发商或明或暗地对老潘打招呼,希望其更改一下言论的“风向”了。最近的一次博鳌房地产论坛中,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也不点名地对有些开发商“唱衰楼市”的做法表示了不满。 业内愤愤不平的指责,或许是促使老潘迅速逆转观点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由于他在地产界的话语权体系中位置显赫,一些开发商显然希望借助老潘,达到自身希望政策松动的目的。
“百日剧变”后匆匆“见底” 房地产潘石屹变脸记
时间: 2024-09-22 05:37:52
“百日剧变”后匆匆“见底” 房地产潘石屹变脸记的相关文章
潘石屹:这轮调控不会出现百日剧变
阴雪 调控卷土重来. 上一轮调控时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曾经预言的"百日剧变"由于政府的突然救市而没有变成现实,如今,他更愿意承认,市场是瞬息万变的. 第一财经日报:这一轮的宏观调控似乎与2008年的那次非常相似,都是因为房地产市场过热.房价上涨过快和房企拿地成风而招致了调控的到来,调控的方式也同样是最为直接的收紧信贷政策,在此影响之下,目前市场普遍出现了 成交量的萎缩.您认为现在开发商们是否存在资金缺口? 潘石屹:不可同日而语.2008年那个时候的情况更糟糕一些,现在比当初好很多.
调查显示:四成开发商认为调控年根见底
半数开发商要"观望" 对于未来楼市新政的调控效果,购房者和开发商两者的预期相差甚远. 四成开发商认为本轮调控年根将"见底",而认为本轮调控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购房者则有八成以上,认为楼市至少还将调整一年以上时间. 中国不动产研究中心本周对51位一线房地产开发商进行调查,同样得到了相同的结果. 在回答"你认为本轮房地产调控是否已经达到效果"的问题时,只有25%的开发商认为没有,30%认为已经达到效果.更多的开发商与购房者保持了一致的态度"
宏观经济:全球依稀见底中国“U”形反转
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投资策略选择 投资高速增长,房地产投资企稳回升 我们认为,宏观经济的良性发展是推升下半年股市的重要力量.从全球经济看,有逐渐企稳的迹象,但见底回升路途坎坷:反观中国经济,经过上半年的筑底企稳后,三.四季度将加速回升. 美日经济依稀见底,复苏之路遥远崎岖 作为全球经济的风向标,美国经济将领先于日本和欧洲见底,已初具企稳迹象,但复苏之路仍然遥远.全球经济仍在下滑,但趋势有所减缓. 美国经济部分先行指标如采购经理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以及房屋销售等数据已经连续数月企稳回升,耐用消费品销
见底快回升慢“保八”仍有望
作者认为,我国经济已经触底,但自然增长动力仍然十分虚弱,总体可能呈现L形增长态势,即"见底快.回升慢".随着新增资本形成速度加快以及房地产投资可能回升,三季度GDP增长率会明显提速,"保八"有希望.但是,如果不能在近两年里通过"调结构.促改革"培育新的增长动力,长期潜在增长率可能会回落到6%-7%. □滕泰 4月份以来,随着中国宏观经济触底逐渐成为共识,很多人开始对经济有了过于乐观的预期,更有人开始担心所谓通胀,呼吁货币政策转向.我们认为,中国经
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出口下降仍未见底
本报讯 昨日,在"第三届中国风险管理与保险国际论坛暨<中国风险管理报告2009>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强调,中国经济处于陡降后的调整阶段,环比数据较全球主要经济体要好,但各方面对外部需求重视程度不够,未来中国经济复苏仍需全球市场回暖. 姚景源认为,现阶段中国经济面临四大困难.首先是中国对外依存度较高,目前出口下降仍未见底,有进一步扩大趋势.其次,中国目前产能过剩问题凸显,很难解决长久以来积累的产业沉疴,转型之路不可避免.再次,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盈利水平下降幅度
零售业一季度见底行业复苏值得期待
--赵杨 单从商场的人头攒动状况来看,我们似乎难以想象这是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的第二年. "五一"小长假刚刚过去一周,商务部就已经统计出了今年的小长假期间的销售数据.今年的五一节期间,商业企业销售额 同比增长9%,这个数字小于05-07年的增速.数据多少带些负面的影响,但从多数主流券商研究员的分析来看,零售行业在一季度见底的信号已经较为明确,支撑二季度继续回暖的因素依然存在. 与其它自2008年11月以来股价快速反弹的行业相比,零售业的估值仍处在一个较低的区间,具有较高的安全边际,同时,
洽洽食品上市净利增速连年萎缩业绩下滑未见底
近日,洽洽食品发布了2013年中报,公司今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9864.37万,比去年同期下降7.76%,分析人士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原材料涨价造成了公司毛利率回落.值得注意的是,洽洽食品自上市以来,净利润增速持续下滑,而目前公司新产品开发难有效改善收入,业绩下滑或仍未见底.招商证券更是在研报中呼吁公司加大营销力度,"则下滑幅度或超预计".薯片销售拖累业绩 新产品开发低于预期中报显示,洽洽食品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24440.2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7%:实现净利润9864.37万元,同
多党指经济未见底要求曾俊华加大经济刺激力度
香港明报报道,财政司长曾俊华上周表示,现时已是本港经济最坏时候,但建制派大唱反调,指经济尚未见底,拥有逾30万会员的工联会预计本周二公布的失业率将升至6至7%,自由党更预计9月失业率会升至8%,厂商会预计经济最快要年底才回升.民协和自由党要求政府尽快推出更多的经济刺激措施. 在昨日的<城市论坛>上,中华厂商联合会副会长李秀恒认为,本港失业率升至7或8%一点也不出奇.他指欧美市场是本港主要市场,首季却因为欧美紧缩开支令出口放缓,情况并已蔓延至东南亚市场,现在可说是"屋漏偏遭连夜雨&qu
股权激励股频“破发”市场见底?
周小雍 中金公司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今年以来有85家公司因各种原因停止实施了股权激励计划.此外,截止到2011年8月31日,目前仍有35只期权激励公司的股价在行权价之下. 上述报告指出,在今年弱市之下,股权激励进行得如火如荼,截止到9月初,2011年已发布股权激励预案126个,实施股权激励家数为61家.若按此简单平均,则2011年全年新增的股权激励的预案和实施个数可能接近过去四年之和.另外,截止到今年8月31日,停止实施的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则共有85家. 中金公司的分析师汪超认为,停止实施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