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白玉路上的绿地数码城,两部电梯里挂着分众旗下框架传媒的广告屏,而左右相距50米之内的绿地和创大厦和世纪花园小区,电梯内的广告屏则被一家叫城市纵横传媒的公司所占领。竞争对手贴身肉搏,在市场上很是常见。不过框架和城市纵横之间的竞争却因为一个人而格外令人关注,这个人便是谭智,分众公司前任CEO,而现在的身份则是城市纵横的董事长。
从领导分众到对抗分众
谭智似乎在重复自己6年前的那段经历。
2004年11月,谭智代表投资方IDG公司和汉能基金担任框架传媒董事长兼总裁。随后,谭智在全国发起了一轮整合狂潮,整合了数家电梯广告媒体公司,打造了自己江湖霸主的地位。而在框架疯狂收购的同一时期,江南春的分众传媒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上市仅3个月的分众以1.83亿美元收购了框架传媒,谭智和江南春走到了同一屋檐下。2008年3月,谭智接任分众CEO,而比他小18岁的江南春则淡出公司日常管理。不过一年时间不到,去年1月江南春重新接过CEO一职,谭智从分众公司卸任。
而在本月中旬谭智再次出山,与6年前一样,他也是以投资方代表的身份担任电梯平面媒体公司的董事长。13日北极光创投对外宣布,将向城市纵横传媒投入总规模3000万美元的资金。而跟随首批资金到位的还有北极光合伙人谭智,谭智出任公司董事长。谭智就此与“老东家”分众及旗下的框架传媒展开正面争夺。这样颇有电视剧情节的一幕在业界罕见地出现了。
框架老员工也调转枪口
和谭智一样要面对“老东家”的还有城市纵横里的一部分员工。去年初谭智卸任分众CEO后,曾引起一场人事“地震”,子公司框架传媒的一些高管和员工也相继离开分众,而这些框架系人士离职后几乎都加入了城市纵横传媒。
“我们这里很多人都是从框架过来的,我自己就在框架工作了4年,我们这里甚至还有一位在框架工作了8年的资深员工呢。”城市纵横的一名销售代表对记者说道。据了解,目前城市纵横的高管基本都有框架背景。
而谭智之所以与分众和江南春分道扬镳,与2009年春节期间分众打算与新浪合并有着直接的原因。“我觉得是因为新浪的事情,因为之前一切都还正常,结果消息一宣布不久谭总就离开了”,分众内部员工于凡(化名)告诉记者,谭智不同意与新浪合并,认为会导致分众迷失发展方向。
于凡并非框架系员工,不过在他看来谭智很有人情味,“在他离职前,我们部门(去年春节)节前聚餐他还来了,给我们每个人发了红包。”
而在框架老员工的心目中,谭智更是“灵魂人物”,“所以谭总的离开,对我们的打击很大,同时觉得如果和新浪合作,分众可能不会发展得更好,而且框架可能会被边缘化”。那名销售代表说道,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部分框架系员工选择紧随谭智的脚步离开分众和框架。
分析 城市纵横结局大猜想
有风投注资的企业一般来说有两条出路,一是上市,二是被收购,从而让风投有获利了结的退出通道。那么城市纵横的结局会怎样呢?不妨海阔天空地猜想一番。
结局一,分众收购城市纵横,这应该是最有戏剧性的结局。谭智连续两次养大“孩子”后,都被分众抱养,这在业界或许是独一无二的。不过这种可能性极小。分众目前已经过了疯狂收购的阶段,江南春的策略是战略收缩,不追求“大而快”。
结局二,城市纵横上市并收购分众旗下的框架,这对谭智来说,是个美满的结局。2005年谭智是在框架上市前夕被江南春拦了下来,如果城市纵横能够上市,那么将能一圆谭智的上市梦,并且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收购竞争对手。
结局三,城市纵横被其他企业收购。同前两种相比,此结局平淡无奇。
背景
分众变奏曲:由“合”到“分”
谭智与江南春先合后分,实际上从“合”到“分”正是分众近年来的企业轨迹。
在2007年之前,分众处于疯狂扩张的阶段,江南春通过不断的收购来实现自己的媒体帝国梦。不完全统计,从2004年到2007年间分众先后投资和收购了60多家公司,数量之多、速度之快颇令人吃惊,而分众的触角从楼宇、电梯伸到影院、互联网、手机、卖场、户外LED等。但“依靠企业并购实现的增长显然是不健康的,也无法维持下去的”,一位投行人士认为。尤其是在对整体经济趋势判断发生错误的时候,这种增长模式实际陷入危险的雷区。
由于对收购企业整合消化不力,分众的发展陷入困境。而2008年金融危机更加剧了分众的风险,年末分众的市值只有12亿美元左右,而2007年末其市值则超过70亿美元,于是江南春想到将分众的楼宇视频广告等主营业务合并给新浪,不过这项并购计划没有得到商务部的批准。
于是分众不再追求“合”,主线转向“分”。
“分众再出发”,是今年分众员工年会的主题,“江总说了很多激励的话,还弘扬分众一家的精神”,于凡表示。很明显,江南春弘扬分众一家精神的言下之意就是加强内部整合。目前看来分众采取的是两手抓的策略,首先是把自己的管理团队派到被并购的企业中去,其次是剥离盈利能力弱的边缘企业,回归主营业务,通过瘦身的方式轻装上路。
在去年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中,分众披露将会剥离一家传统的户外公司。“现在好多互联网公司也都在剥离,只留下好耶等一些盈利能力比较强的公司”,于凡说道。从大肆收购到剥离资产,分众传媒开始戏剧性的转折和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