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Kano模型量化用户需求?

Kano模型是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Noriaki Kano)发明的对用户需求分析、分类和需求优先级排序的模型。kano模型以分析用户需求对满意度的影响为基础。狩野纪昭(Noriaki Kano)教授1984年首度提出了Kano模型,该模型受赫兹伯格理论的双因素理论启发而来。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满意和不满意并非共存于单一的连续体中,而是截然分开的。20世纪50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11家工商企业机构中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调查中他设计了许多问题,例如,“什么时候你对工作特别满意?”“什么时候你对工作特别不满意?”“原因是什么?”等等,请受访者一一回答。

赫茨伯格从调查中发现,造成员工不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公司的政策、行政管理、监督、工作条件、薪水、地位、安全以及各种人事关系的处理不善。这些因素的改善,虽不能使员工变得非常满意,真正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却能解除员工的不满,故这种因素称为保健因素。

研究表明,如果保健因素不能得到满足,往往会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消极怠工,甚至引起罢工等对抗行为。同时,调查中发现,使员工感到非常满意的因素,主要是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本身带有挑战性,工作的成绩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以及职务上的责任感和职业上能够得到发展和成长等等。

这些因素的满足,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的热情,对于员工的行为动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常常是一个管理者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好办法。研究表明这类因素解决不好,也会引起员工的不满,它虽无关大局,却能严重影响工作的效率。因此,赫茨伯格把这种因素称为激励因素。

赫茨伯格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日常工作中员工的满意度分为两种,一种是激励因素,另一种称为保健因素。

激励因素表示工作本身带来的成就、认可和责任;保健因素指公司政策和管理、技术监督、薪水、工作条件以及人际关系等。当具备激励因素时会增加员工的满意,但是当缺乏时不会不满意;而当具备保健因素时不会提高员工的满意,但是当缺乏时,则会造成不满。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的核心在于:“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这一论断。

受行为科学家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的启发,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Noriaki Kano)于1984年发表了《魅力质量与必备质量》﹙Attractive Quality and Must-beQuality﹚的论文,这篇论文中,授狩野纪昭在首次提出满意度的二维模式,构建出Kano模型。在当时的日本,提高产品和企业服务这个问题一直都是一个难题。他提出的这个模型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Kano模型用来分类用户需求,确定需求优先级。Kano定义了三个层次的顾客需求: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和兴奋型需求:

  • 基本型需求:基本型需求是用户对企业提供的产品/服务因素的基本要求,是用户认为产品/服务“必须有”的属性或功能。当其特性不充足(不满足顾客需求)时,顾客很不满意;当其特性充足(满足顾客需求)时,顾客也可能不会因而表现出满意。基本型需求与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因素类似。对于基本型需求,即使超过了顾客的期望,但顾客充其量达到满意,不会对此表现出更多的好感。不过只要稍有一些疏忽,未达到用户的期望,则用户满意度将一落千丈。对于用户而言,这些需求是必须满足的,理所当然的。
  • 期望型需求:期望型需求是指用户满意度与需求的满足程度成比例关系的需求。期望型需求没有基本型需求那样苛刻,其要求提供的产品/服务比较优秀,但并不是“必须”的产品属性或服务行为。企业提供的产品/服务水平超出顾客期望越多,顾客的满意状况越好,反之亦然。
  • 兴奋型需求:兴奋型需求要求提供用户一些完全出乎意料的产品属性或服务行为,使用户产生惊喜。当其特性不充足时,并且是无关紧要的特性,则用户无所谓,当产品提供了这类需求时,用户就会对产品非常满意,从而提供用户的忠诚度。

通过需求实现程度和用户满意度两个维度,可以构建更详细的Kano模型,如下图所示:横坐标表示某项要素的需求实现及优化程度,越向右边表示该需求要素的具备程度越高,横坐标越向左边,该要素的具备程度越低。纵坐标表示用户的满意程度,纵坐标越向上,用户越满意,越向下,越不满意。通过需求实现程度和用户满意度这两个维度,可以将用户需求分为五类属性:

兴奋型属性:是用户意想不到的需求,表现为用户满意度和需求实现及优化程度呈现指数函数关系,如果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不会降低,若提供此需求,而且用户满意度随着需求实现及优化程度的增加会有很大提升;

  • 期望型属性:用户满意度和需求实现程度及优化程度呈线性相关性,即随着当提供此及优化需求,用户满意度会提升,当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降低;
  • 无差异属性:用户满意度和需求实现及优化程度不相关,即无论提供或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都不会有改变,用户根本不在意;
  • 基本型属性:当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大幅降低,但提供了需求后,用户满意度不会随着此需求的优化而提升。
  • 反向属性:用户完全没有此需求,若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反而会下降;

在产品功能的优先级上,我们要优先满足基本型属性的需求,第二是期望型属性需求,第三是兴奋型属性需求。


图 Kano二维模型示意图

以上五种属性类别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比如,手机的触摸屏,该功能刚推出的时候是属于兴奋型需求,不提供不会不满意,但提供了会很满意;但随着时间迁移,比如推出一年多,该功能对于很多用户来说就变成期望型需求,即不提供会出现不满意的情况。

通过用户调研构建Kano模型进而量化用户需求

我们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调研用户对产品功能的态度,构建Kano模型来判定不同功能所属的需求类别,从而判定不同产品功能的需求优先级。

通常来说,我们可以对功能问两个问题来确定分类:一个问题是如果产品中有这个功能,用户会觉得如何;另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功能不存在,用户又是觉得如何,对每个问题采用5点的度量方式进行回答。如下例子为某社交软件产品功能Kano问题。对于某一功能(如视频聊天),我们会同时调查用户两个问题:如果提供某某功能(如视频聊天),用户的喜好程度会怎样,如果不提供该功能,用户的喜好程度会怎样。

调查后,根据下图的归类矩阵,将功能进行归类来确定需求的类型。其中,R为反向型需求,I为无差异型需求,A为兴奋型需求,O为期望型需求,M为基本型需求,Q为有问题的回答。

下面我们以某社交产品功能的Kano问卷调查为例。该问卷统计方法主要是是:对每一功能所属的需求属性占比进行统计,并以占比最高的属性作为该功能的归属类别。

如,功能1的各类需求属性中,O的比例最高,所以把功能归类到属性O(期望型属性)。这个例子的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被调查的功能都属于无差异型需求,即无论提供或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都不会有改变,用户根本不在意。只有功能1、功能3和功能8为期望型需求,即随着当提供此及优化需求,用户满意度会提升,当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降低,如“视频聊天”功能。

探索kano模型在大数据的应用

目前已经有一些学者在探索利用网上产品评论数据来构建Kano模型。即通过抓取网络上产品的评论,并对评论进行主题分类,从而区分出不同产品功能的评论,并对每类功能的网上评论进行正负面的分析,结合特定的规则来判断不同功能的需求属性。

比如,有学者认为:对于期望型属性,用户对期望型属性的关注程度最高,而这类产品属性也最能让用户特意在网上发表信息进行分享,评论正面和负面均有;基本型属性是客户关注的,但该类属性的实现并不能激起用户在网上发表评论进行,反而是当这类质量没能实现时,客户会在网上抱怨,评论绝大部分是负面评论;魅力质量是客户意想不到的,用户会较少的在论坛上发表评论, 但一旦该类质量得到满足,会引起客户很大的惊喜和满意度,网上的评论绝大部分是正面评论。

我们认为,更科学的办法是对每类需求的网上正面评论量、负面评论量、评论的调性、评论量等评论数据作为自变量(X)与Kano需求属性作为因变量(Y)建立回归模型。

由于建模需要训练数据,我们可以利用网上抓取的每类需求的网上正面评论量、负面评论量、评论的调性、评论量和通过问卷调查所得到的产品kano模型属性结果来作为训练数据,通过机器学习的算法,建立属性的网络评论和kano模型属性结果的函数关系,一旦该模型建立且相对稳定,我们就可以通过网上评论的数据来判断该需求属于那种Kano需求属性。

本文作者:傅志华

来源:51CTO

时间: 2024-11-08 19:26:39

如何用Kano模型量化用户需求?的相关文章

码农的产品思维培养第3节----KANO模型介绍《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满意度的二维模式 满意度是用户对产品感知的效果与期望值相比较后,用户形成的开心或失望的感觉.在日常满意度应用中,我们都认为满意度是一维的,即某个产品(页面),提供更多功能.服务时用户就会感到满意,相反,当功能.服务不充足时,用户会感到不满.因此我们可能会不断在产品(页面)中添加新功能,通过这种方式提升用户的满意度.但是事实上会发现,并不是所有新增或优化的功能,都能提升用户的满意度,甚至有一些还会损害用户体验. 满意度理论研究中发现,并非所有的因素对用户满意度产生的影响都是一维的,二维模式认为,当

需求入门 - 用Kano模型来确定需求优先级

在<敏捷估计和规划>一书中,在确定合意性优先级一章中专门介绍了这个模型,这个模型可以作为我们确定需求优先级的一个参考.KANO模型定义了三个层次的顾客需求: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和兴奋型需求.这三种需求根据绩效指标分类就是基本因素.绩效因素和激励因素. 客户满意度模型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33280.html">Kano基本型需求:顾客 认为产品"必须有"的属性或功能.当其特性不充足时,顾客很不满意:

《量化金融R语言高级教程》一第2章 因素模型

第2章 因素模型 量化金融R语言高级教程金融资产的估值计算,大多数情况下基于现金流折现方法.即计算预期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得到金融资产的现值.因此,为了能对资产估值,我们需要知道反映货币时间价值和给定资产风险的适当收益率.目前已有两种决定预期收益率的主流方法: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CAPM)和套利定价理论(arbitrage pricing theory,APT).CAPM是一个均衡模型,而APT建立在无套利原则之上.因而这两种方法的起点和内在

BNN - 基于low-bits量化压缩的跨平台深度学习框架

写在最前     本文介绍阿里IDST部门研发.基于low-bits量化压缩的深度学习框架BNN(Binary Neural Network),BNN具有以下特点:     1) 跨平台:BNN可以在不同的主流硬件平台上进行部署,包括ARM系列移动端处理器.Intel系列服务器以及正在开发中的NVidia的图形处理器:     2)压缩比高:使用了自研发low-bits量化压缩技术,在算法精度几乎无损的前提下能达到40-100倍压缩率,而且我们也提供无需重新训练的压缩方式,极大简化了迭代周期:

用户需求之案例分享

某K碎语案例分享: 前两天刚帮着一个朋友的 公司做了一次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8110.html">用户访谈,关于用户希望在打开页面时候看到什么,客户说希望看到推荐,看到可以直接点击的视频按钮,看到动态的小预告片窗格,看到自己的积分. 朋友公司做的是客户端,然后这块需求从客户那来的就很混乱. 通过对于客户的进一步沟通,确认其最核心的需求是能够:尽量简单的看到最新的电影内容. 提炼之后,实际上得出的是"观看"的需求

《产品经理的20堂必修课》学习笔记

      豆瓣<产品经理的20堂必修课>   第1章 从用户需求出发 产品是否能够获得市场上用户的认可,根本上是由产品的功能所满足的用户需求所决定的,而不是我们认为的产品的功能决定的. 产品的核心功能 :一个主体的功能或功能组处于所有产品功能的关键位置. 核心功能所满足的用户需求基本上就决定了这款产品所能获得的最大市场效果. 产品效果 = 使用人数 x 使用频率 x 使用时长:核心功能满足的用户需求决定了产品的潜在用户数.用户使用频率.用户每次的使用时长. 用户的基本需求 -- 是人们生活中

移动搜索广告前景:手机搜索特性解析

文章描述:2012年谷歌的移动广告收入将高达45亿美元,较2011年的25亿美元上涨了80%.其中大多数移动广告收入均来自搜索,未来移动搜索广告前景大有可为,借着这个东风,研究了一下手机搜索的基本知识. 近年来移动互联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据国外高级互联网分析师吉蒙-蒙斯特(Gene Munster)称,2012年谷歌的移动广告收入将高达45亿美元,较2011年的25亿美元上涨了80%.其中大多数移动广告收入均来自搜索,未来移动搜索广告前景大有可为,借着这个东风,研究了一下手机搜索的基本知识. 手机

互联网产品设计:产品需求管理之需求收集

 需求收集是进行产品需求管理的第一步.需求收集得到的各种用户需求素材是产品需求的唯一来源.可以说需求收集的质量影响着产品最终的质量. 1.需求收集目的     需求收集的目的在于:通过以市场为导向的客户需求收集,保持公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产品创新.具体说来:     1).深刻理解市场需求.用户需求,准确把控行业发展趋势,保持高度的市场敏感度.     2).保证产品研发是围绕客户需求来展开,真正实现产品研发"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而不是闭门造车.     3).实现产

需求调研中的5W+1H定律

对于软件的需求调研活动,曾经写过三篇相关的需求管理文章,出发角度是从整体的需求管理过程考虑:在引入CMM(二)需求管理KPA活动的基础上,列举了如何进行需求调研前的需求管理计划活动:在失败的项目中,找出规范和管理软件需求过程的关健点及需求关联的模型架构(这些可以参考以前写过的<CMM需求管理实践经验记录谈>.<从CMM角度考虑需求管理计划>.<如何用CRC模型来确定需求>). 一直以来,感觉自己在经过几个项目试验的基础上对于软件的需求管理应该是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了,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