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系列之一:公有云是终极形态,未来将出现5-7家巨头厂商

云计算是爱分析(微信订阅号:爱分析ifenxi)重点关注赛道。从基础设施到行业应用,云计算正在重构整个IT产业。最近两年,云计算整体渗透率不断提升,行业爆发拐点已经来临。爱分析将云计算市场分为基础云服务和应用云服务,并将陆续推出各细分赛道报告。

本报告主要关注基础云服务上篇,将自上而下阐述整个基础云市场的现状、公有云与私有云等细分赛道的未来趋势以及成长空间。在下篇中,我们将逐一分析各细分赛道中龙头、潜力公司。

核心观点

政策、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是未来重要驱动力。政策上,各级部门明确提出政府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逐步迁移至云,这会为私有云厂商带来大量订单;技术上,人工智能、物联网行业爆发催生对数据计算、存储的旺盛需求,这对公有云厂商是重大利好。

混合云是过渡阶段,公有云是基础云服务的终极形态。混合云是企业与厂商妥协的产物,公私转换技术存在问题,同时很难真正发挥云计算低成本优势。从国外发展看,公有云增速和渗透率均超过私有云,当2025年左右,云计算覆盖整个IT基础设施时,公有云将开始逐渐替代私有云。

公有云市场将出现5-7家巨头。由于公有云对规模、技术要求很高,市场集中度更高,因此,头部公司能够建立起很高的规模壁垒,并对产业上下游产生产业链,因此公有云厂商业务范畴将扩大至整个IT产业。大赛道、高集中度,爱分析认为公有云市场将出现5-7家巨头。

私有云市场创业公司发展空间有限。受政策等因素影响,私有云市场在未来五年仍然会是主流。同时,在去“IOE”浪潮以及OpenStack、Docker等开源技术的冲击下,传统IT厂商会让出一部分市场份额,创业公司进场容易,但技术上先发优势很难像公有云建立起规模壁垒,因此,私有云市场仍然会像传统IT市场一样极度分散,大多数创业公司很难做大,被并购是比较好的退出方式。

从2006年8月AWS对外提供亚马逊弹性云至今,全球云计算市场已经走过十一个年头。国内市场,如果从2010年阿里云对外公测算起,已经发展到第八年。

历经近十年发展,云计算市场已经度过早期教育客户阶段。上云成为绝大多数企业的共识,争论焦点已经变成选择何种技术架构、采购哪家云厂商的服务,整个市场正进入爆发阶段。

从政策来看,今年4月工信部发布《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提出2019年云计算产业规模将达到4300亿,云计算已成为国家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从市场参与者来看,国内外市场都已跑出超级独角兽级别的公司。国外AWS在2016年营收突破120亿美金,营业利润超30亿美金;国内阿里云(详见调研报告:阿里云2020年预期净利100亿,碾压99%A股公司)在2016年营收达55亿人民币,尽管还处于亏损状态,但亏损幅度明显收窄,预期2017年将实现盈利。

惊人的是,这两家云服务厂商依然保持高速增长,特别是阿里云,2016年营收增速137%,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动力,说明国内云计算市场是天花板极高的赛道,值得长期关注。

行业现状

群雄逐鹿,公有云仅为私有云市场规模三分之一

研究云计算行业首先要对行业进行划分,通用的划分标准是将云计算市场分为: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和SaaS(软件即服务)。

IaaS层主要包含计算、存储、网络等底层资源,而SaaS层主要是面对终端用户的应用,这两部分划分比较明确,但是PaaS层非常模糊,数据库、中间件、应用开发组件,甚至云通讯、推送等基础应用都被归结到PaaS层。这就使得很多产品、业务模式差别很大的厂商都被称为PaaS厂商。

因此,爱分析对整个云计算市场重新进行分类,将提供底层资源以及应用开发组件的厂商称为基础云服务商,而将主要提供各类应用,包含数据库、云通讯、推送等基础应用的厂商称为应用云服务商。

基础云服务主要包含公有云IaaS厂商,私有云IaaS厂商、容器技术厂商以及云管理厂商等,基础云服务分为公有云和私有云两部分,包含公有云IaaS厂商、私有云IaaS厂商、容器技术厂商、云管理厂商等。

公有云市场目前主要有六类玩家,分别是大型互联网公司、创业公司、传统设备厂商、传统IDC厂商、电信运营商以及国外厂商,根据IDC、Gartner数据,2016年公有云市场规模在150亿人民币左右。这些公司很少有只做底层资源服务,已经逐步将业务向上拓展,提供应用开发平台以及各类基础应用。

私有云市场除了上述几类玩家外,还包括用友、金蝶等传统软件厂商。私有云市场对技术要求低于公有云市场,同时又有各类开源技术,竞争厂商数量明显多于公有云。从市场规模来看,2016年私有云市场规模在400-500亿之间,公有云仅为私有云的三分之一。

从中国整个IT投入来看,政府、央企、国企以及大型民企占据主要份额,而这些企业都意图利用新技术提升生产力,但又暂时无法发展成公有云客户。因此未来几年,私有云业务仍然会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

驱动因素:开源技术降低入场门槛,移动互联网、“互联网+”促使需求爆发

云计算行业的诞生离不开技术突破,但云计算的蓬勃发展是由需求决定的。

虚拟化、分布式架构成熟促成云计算诞生,开源技术降低入场门槛。虚拟化技术很早就出现,但最初主要适用于大型机。1999年,VMware在X86服务器上推出商业虚拟化软件,为云计算的诞生奠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Google在2004年前后发布了三篇论文,向世界公布分布式架构技术,亚马逊正是借鉴了这几篇论文,研发了自己的云计算产品。国内阿里、腾讯早期技术架构的搭建也都有参考论文。

尽管有Google的三篇论文,早期云计算仍然是技术门槛很高的行业,包含机房、网络搭建,服务器、存储、网络等方面的虚拟化等多方面技术,一般创业公司很难组建完整的技术团队。因此,早期云计算主要是大公司的发力方向,少数创业公司试图切入,大多数以失败告终,存活下来的寥寥无几。

OpenStack、Docker等开源技术的兴起,大大降低了入场门槛,推动了云计算市场的发展。一部分研发工作已经由社区完成,创业公司可以在开源技术基础上开发相应的云计算产品。

不过,开源技术的稳定性、兼容性、安全性等方面存在问题,承载业务量相对有限,管理上万台服务器非常困难。因此,这些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私有云市场,企业级客户单个机房的服务器规模很少超过几百台,属于可承受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云计算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技术迭代,而是彻底改变了企业采购IT资源的模式。企业可以根据业务变化实时调整IT资源的采购情况,同时基本不需要配备专门的运维人员管理机房。这样一来,企业与云服务厂商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客户黏性更高。

“互联网+”接力移动互联网,成为当前需求驱动力。最初云计算主要服务个人站长,2010年前后智能手机大范围普及,移动互联网兴起,很多创业公司都想在手机这个新入口占据一席之地。这些公司的特点是规模不大,但业务发展速度极快。他们希望将更多资源投入到产品研发与市场推广上,但底层IT资源又需要满足业务快速增长的需求,云计算的低成本和弹性服务的特点恰好贴切他们的需求。

因此,移动互联网成为云计算市场发展的第一个驱动力。2013年的手游行业,2014年的O2O行业,2015年的直播行业,这些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风口不仅孕育了独角兽公司,还让云计算厂商进入发展快车道。

但随着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速放缓,中国网民人数渗透率不断提升,移动互联网增速明显放缓,继续出现大风口推动云计算市场发展已经非常困难。

另一方面,国内互联网企业有两个特点:一是多数企业存活时间很短,商业模式被证伪、资金链断链等都会导致公司突然死亡;二是一旦度过早期爆发式增长,业务进入成熟阶段,大多数会选择自建机房,不再使用云服务厂商。

获取新客户的难度变大,而原有客户又在因为各种原因不断流失,云服务厂商将目光投向传统企业。当云计算刚刚兴起的时候,传统企业对云计算持怀疑态度,并未考虑业务上云。但经过几年市场教育,传统企业愿意尝试云计算。同时,这类企业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很大,都在开发互联网产品,这时传统IT架构很难满足高并发等业务需求。

因此,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成为又一个云计算市场的驱动因素。从客群付费意愿和付费能力来看,传统企业明显高于互联网企业,但同时对云服务厂商的获客能力和服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业务模式变得更重。

未来趋势

政策、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是未来重要驱动力

政策加速金融、政务等行业云化,私有云厂商获益。传统企业“互联网+”浪潮还在持续,未来几年还将对整个云计算市场产生巨大影响。除此之外,大型央企、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还处于观望中,这类客户本身业务上云的动力并不是很强,更多需要依靠政策推动。

工信部《云计算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2019年云计算产业规模达到4300亿,若想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各地方政府及监管部门出台政策支持。银监会、北京市政府都已就企业、部门信息系统上云发布相关政策。

2016年7月,银监会发布《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监管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面向互联网场景的重要信息系统全部迁移至云计算架构平台,其他系统迁移比例不低于60%。

今年4月,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级政务云管理办法》,提出“上云为常态,不上云为例外”原则,各部门信息系统将逐步迁移上云,停止采购服务器、存储等。

过去几年,云计算市场发展很大程度来自企业需求的转变,是一种纯粹市场自发行为。那么未来几年,政策在云计算市场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不过政策主要影响政府部委、央企及大型国企,这三类客户对公有云接受度很低,主要会以私有云业务为主。

AI、物联网行业兴起利好公有云厂商。云计算作为基础设施,本身就是为了解决数据计算与存储等问题的,而未来对数据存储与计算要求极高的领域无疑是人工智能与物联网。从2016年下半年来看,AI领域的兴起已经对云厂商起到推进作用,反过来,正是因为有云厂商提供海量计算能力,AI技术才迎来的迅猛发展。

物联网同样如此,传感器采集的数据需要通过云计算汇聚到一起,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产生价值。根据Gartner预测,2017年全球物联网设备将达84亿个,到2020年将超过260亿个,随着传感器的覆盖率不断增加,物联网对云计算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无论是AI还是物联网,对数据存储、处理、计算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依靠私有云等方式去搭建基础设施很难承受这样的业务压力,因此AI、物联网等新技术以及新技术与行业结合后衍生的新需求,主要对公有云厂商来说是利好因素。

混合云是过渡阶段,未来大部分业务都会跑在公有云上

混合云本质是私有云,技术与成本问题难以解决。前几年公有云与私有云之争,行业最终给出答案是混合云,但现实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美好。

首先,企业对公有云和私有云需求存在很大差异,公有云的优势是便宜、便捷,企业基本不需要自己运维,私有云的优势是管理和控制,企业可以随时进行修改。

因此,最完美的解决方案是业务可以在公有云、私有云上自由切换,但实际上除了青云等少数厂商,云厂商在公有云和私有云的底层架构设计是不一样的,因此公私切换中存在很多问题。

其次,混合云目前多数仍然是以私有云为主体,向公有云进行延伸,本质上仍然是私有云,客户还是需要为IT基础设施支付大量费用,这与云计算的本义实际上是背道而驰,云的优势并没有被完全发挥出来。

现在公有云与私有云厂商都在提供混合云服务,但各自存在较大问题。如阿里云、腾讯云等公有云厂商在服务大型客户能力上有所欠缺,特别是驻场提供支持服务等方面,而私有云厂商搭建公有云业务的技术积累有所欠缺。因此,公有云厂商与私有云厂商纷纷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开发混合云产品。

效仿国外,公有云才是终极形态。爱分析认为,无论是混合云还是今年特别火的行业云,都是过渡性产品。企业对公有云的顾虑主要是稳定性和数据安全性,未来随着时间推移及技术发展,公有云的安全性、稳定性与价格优势会愈发明显,企业客户最终会倒向公有云厂商。

从市场规模来看,公有云在IT基础设施的市场规模增速明显快于私有云,渗透率更高。根据IDC的数据,2021年,公有云占IT基础设施的比例将达到40%,而私有云只有20%左右。

从发展趋势来看,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云计算替代传统IT基础设施,这时候公有云和私有云市场份额都会快速增长;第二阶段是公有云替代私有云,这会发生在云计算全部覆盖IT基础设施,按照目前市场发展速度,这个阶段会发生在2025年左右。

从客户来看,政府和金融类客户被认为最不可能使用公有云,但美国市场已经在发生变化。NASA、Capital One已经成为AWS的客户,花旗、高盛等大投行在与谷歌云尝试合作,已经有超过100家政府部门的开始用AWS的AWS GovCloud。

细分赛道

公有云: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市场窗口尚未关闭

公有云市场厂商需要负担服务器、带宽等费用,因此公有云需要大量资源投入,本质上公有云厂商的商业模式是批发转零售,因此规模效应明显。规模越大,服务不同行业的客户越多,服务器复用率越高,单位成本越低。

同时,从成本结构来看,除了人力成本外,占据重要成本的是服务器等设备和带宽、流量,这时体量大的公司对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更强,购买服务器、带宽的成本就越低。当一次采购服务器数量达几万台时,定制服务器会大幅降低采购成本。

各家公有云厂商都是提供IT资源,服务同质化严重,这就使得竞争非常激烈。为了寻求差异化,各家厂商都在由卖资源向卖应用和卖服务转变,提供数据库等基础应用,同时建立自己的云应用市场,将各类提供应用软件厂商拉进自己的生态圈。

行业头部公司因为服务客户多,更容易吸引应用厂商入驻自己的平台,反过来会使得自己的客户进一步增长,因此在公有云市场马太效应明显。

头部公司通过上述这些措施,可以大幅提升自己的盈利能力,从而将基础资源服务的价格继续降低。而其他厂商如果没有背后资金的持续支持,很难与这些头部公司进行竞争,因此公有云市场会不断有末尾公司被淘汰。

从美国市场来看,AWS、Azure、Google和IBM四家厂商占据市场60%-70%的份额,而国内用户量更大,对资源需求更旺盛,公有云市场规模更大,因此爱分析判断,公有云市场会出现5-7家巨头厂商。

但这并不意味着公有云窗口已经关闭,还会不断有玩家入场,只不过很难再有创业公司入场。市场已经度过了早期阶段,不会再给创业公司打磨技术与产品的时间。但对于大型互联网厂商来说,本身技术相对成熟,再以服务生态伙伴为切入点,还是很有机会占据一席之地。例如,美团云是2015年独立出来,最初主要服务餐饮、酒店、旅游类客户,短短两年,外部营收已突破亿元。

企业服务市场不同于C端,不会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单家公司的市场份额占比很难突破50%。只要技术相对成熟,能够有比较好的获客渠道,大型互联网公司很容易在这个市场站稳脚跟。

公有云:天花板是全IT产业

公有云厂商将取代传统CDN、安全厂商的位置。从整个产业链看,公有云厂商处于产业中游,设备厂商还是应用云服务商都是相对分散的市场格局。当公有云市场趋于集中时,公有云厂商在整个产业链话语权会逐步提升。同时,公有云厂商会逐步开展同属于基础设施类的CDN业务与安全业务。

最近几年,传统CDN厂商网宿、蓝汛受到阿里云等公有云厂商的巨大冲击,这类以倒卖运营商资源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很难抵挡公有云厂商的竞争,再过几年,CDN业务将成为公有云厂商的天下。

随着企业越来越业务上云,云安全在整个安全市场的占比也会逐步提升。当企业的安全需求由合规性需求转向业务性需求时,安全运维变得非常重要,在这方面公有云厂商并不逊于传统安全厂商。主要问题是占据安全市场40%以上份额的大型央企及政府机关接受公有云服务的难度很大,对公有云厂商来说,获取这类客户存在很大难点。

未来随着公有云市场的渗透率逐步提升,安全市场极度分散的局面有望被打破,公有云厂商很可能会取代传统安全厂商的位置。

除了基础设施外,公有云厂商的业务范畴将逐步扩张到整个IT产业链。国外AWS已经在与Intel合作生产定制服务器,阿里云也在研发适合自身业务需求的服务器集群,因此,公有云厂商涉足硬件设备领域只是时间问题。

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以及未来的大数据、AI产业都将是公有云厂商的业务范围。只不过,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应用,公有云厂商是自己开发产品,而应用软件、大数据及AI更多是依靠ISV等合作伙伴完成,公有云厂商与这些合作伙伴分成。

越来越多的企业级客户使用公有云,使得阿里云、腾讯云等头部公有云厂商渐渐成为企业级服务产品的流量入口,这就使得原本分散的2B市场正在慢慢集中。原先这些企服公司必须依赖直销或者借助渠道资源才能触及客户,现在只需要入驻几大公有云厂商就能找到目标客群。

随着公有云业务在基础设施市场的渗透率提升,过去用友、金蝶等软件厂商靠十几年积累才建立起来的全国销售网络,阿里云、腾讯云等云厂商只需要几年时间就会达到差不多效果,不需要铺大量市场人员。

一方面,因为公有云渗透率非常有限,IT支出占比尚不足1%,与全球5%以上渗透率(根据Gartner的数据,2016年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2092亿美金,全球IT支出为3.4万亿美金)存在不小差距,预计未来五年市场仍然会保持50%以上的复合增速,因此行业头部公司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另一方面,根据Gartner的数据,2016年中国IT总支出为2.3万亿,其中数据中心系统1400亿,软件600亿,IT服务1150亿。最初公有云厂商只是替代传统数据中心,但随着公有云厂商的业务扩展,会切入软件与IT服务市场,潜在市场规模增长一倍。

因此,阿里云、腾讯云等头部公有云厂商的市场空间非常广阔,不仅仅是基础设施,而会涉及到整个IT产业。

私有云:行业长期极度分散,创业公司难以做大

开源技术损害技术建立的先发优势,私有云先发优势很难像公有云那样转换成规模优势。相比能控制产业链上下游的公有云厂商,私有云厂商未来发展空间会相对有限。

私有云实际上是原本数据中心、企业机房的升级,在企业内部搭建了一个微型公有云。从业务模式来看,私有云厂商与之前传统IT厂商没有什么差别。以咨询业务为先导,然后进行项目实施。

原本这个市场集中度很低,以银行业为例,根据IDC、CCW数据,2016年银行IT投入在400-500亿,其中软件与服务占据一半,约为200-250亿,但提供此类服务的IT厂商如先进数通、高伟达等公司营收在10亿左右,市场占比非常低。

从整个产业链来看,IBM、HPE、EMC等国外巨头提供规划设计和设备,由国内集成商做项目实施。这些集成商每年拿客户固定IT预算,业务非常稳定,本身缺乏创新意识,这就使得客户关系变得非常重要,整个市场格局非常稳固。

OpenStack、Docker等新技术出现后,这种格局被打破,传统IT巨头跟随新技术的步伐慢于创业公司,而客户又希望能尽快实现业务上云。旧有供需平衡关系被打破,新势力才得以进场。

从整个市场来看,私有云市场格局与过去十年没有太大差别,仍然是一个极度分散的行业。不过,现在大型企业在招标时,已将开源社区贡献作为重要评判指标,这对客户关系薄弱、技术实力强的创业公司来说,获取客户的难度有所下降。

但是,新技术建立起来的壁垒其实非常脆弱,特别是使用开源技术。对于这些创业公司而言,留给他们的窗口期非常短,只有三至五年时间。当OpenStack、Docker等技术在企业客户中大范围应用时,传统IT厂商同样会在新技术上加大投入,创业公司的技术优势会被逐步追赶上。

因此,技术先发优势让创业公司得以切入市场,但进场仅仅是第一步。私有云市场客户需求多种多样,创业公司很容易走回集成商的老路。只有做到原本IBM、HPE的位置,主导某个垂直行业标准,创业公司才有机会做大。

但明显大部分创业公司并不具备这样的资源与商业能力,因此很多创业公司未来会变成新兴集成商,具备一定技术实力与客户资源,很难做大也很难死亡,被并购可能是唯一的出路。

考虑到未来公有云市场占比会越来越大,创业公司单纯提供私有云服务很难满足企业需求。对基于开源技术的创业公司而言,开源技术很难支撑起公有云,OpenStack架构能支持服务器规模始终有限。这就使得创业公司不能持续依靠开源技术,未来必须要走自主研发的道路。开源技术是条捷径,但沿着这条路前进,只会越走越窄。

以上是爱分析推出的基础云服务研究第一阶段成果,主要阐述了基础云服务市场的现状、驱动因素、未来趋势以及重要细分赛道的市场空间和竞争格局。

爱分析认为,公有云市场集中度会进一步提升,有机会出现5-7家巨头厂商;私有云市场长期处于分散状态,创业公司难以做大。

下一阶段,我们将对重要细分赛道中的主要玩家逐一分析,公有云市场有哪些厂商有机会成为巨头?私有云市场有哪些潜力标杆?基于OpenStack、Docker的公司未来前景如何?都会在下篇揭晓,欢迎各位持续关注。

关注爱分析订阅号(ifenxicom),回复“云计算”即可获得完整版报告。

爱分析是一家专注创新领域的独立投研机构,研究领域包括新金融、企业服务、人工智能、教育科技、汽车出行和新零售等。关注爱分析公众号ifenxicom,及时获取重要信息。

指导 | 凯文

撰写 | 李喆

摘要:政策、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是未来重要驱动力;混合云是过渡阶段,公有云是基础云服务的终极形态;公有云市场将出现5-7家巨头,天花板是涵盖基础设施、行业应用等全IT产业;私有云分散格局难以打破,创业公司难以做大。

云计算是爱分析(微信订阅号:爱分析ifenxi)重点关注赛道。从基础设施到行业应用,云计算正在重构整个IT产业。最近两年,云计算整体渗透率不断提升,行业爆发拐点已经来临。爱分析将云计算市场分为基础云服务和应用云服务,并将陆续推出各细分赛道报告。

本报告主要关注基础云服务上篇,将自上而下阐述整个基础云市场的现状、公有云与私有云等细分赛道的未来趋势以及成长空间。在下篇中,我们将逐一分析各细分赛道中龙头、潜力公司。

核心观点

政策、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是未来重要驱动力。政策上,各级部门明确提出政府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逐步迁移至云,这会为私有云厂商带来大量订单;技术上,人工智能、物联网行业爆发催生对数据计算、存储的旺盛需求,这对公有云厂商是重大利好。

混合云是过渡阶段,公有云是基础云服务的终极形态。混合云是企业与厂商妥协的产物,公私转换技术存在问题,同时很难真正发挥云计算低成本优势。从国外发展看,公有云增速和渗透率均超过私有云,当2025年左右,云计算覆盖整个IT基础设施时,公有云将开始逐渐替代私有云。

公有云市场将出现5-7家巨头。由于公有云对规模、技术要求很高,市场集中度更高,因此,头部公司能够建立起很高的规模壁垒,并对产业上下游产生产业链,因此公有云厂商业务范畴将扩大至整个IT产业。大赛道、高集中度,爱分析认为公有云市场将出现5-7家巨头。

私有云市场创业公司发展空间有限。受政策等因素影响,私有云市场在未来五年仍然会是主流。同时,在去“IOE”浪潮以及OpenStack、Docker等开源技术的冲击下,传统IT厂商会让出一部分市场份额,创业公司进场容易,但技术上先发优势很难像公有云建立起规模壁垒,因此,私有云市场仍然会像传统IT市场一样极度分散,大多数创业公司很难做大,被并购是比较好的退出方式。

从2006年8月AWS对外提供亚马逊弹性云至今,全球云计算市场已经走过十一个年头。国内市场,如果从2010年阿里云对外公测算起,已经发展到第八年。

历经近十年发展,云计算市场已经度过早期教育客户阶段。上云成为绝大多数企业的共识,争论焦点已经变成选择何种技术架构、采购哪家云厂商的服务,整个市场正进入爆发阶段。

从政策来看,今年4月工信部发布《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提出2019年云计算产业规模将达到4300亿,云计算已成为国家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从市场参与者来看,国内外市场都已跑出超级独角兽级别的公司。国外AWS在2016年营收突破120亿美金,营业利润超30亿美金;国内阿里云(详见调研报告:阿里云2020年预期净利100亿,碾压99%A股公司)在2016年营收达55亿人民币,尽管还处于亏损状态,但亏损幅度明显收窄,预期2017年将实现盈利。

惊人的是,这两家云服务厂商依然保持高速增长,特别是阿里云,2016年营收增速137%,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动力,说明国内云计算市场是天花板极高的赛道,值得长期关注。

行业现状

群雄逐鹿,公有云仅为私有云市场规模三分之一

研究云计算行业首先要对行业进行划分,通用的划分标准是将云计算市场分为: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和SaaS(软件即服务)。

IaaS层主要包含计算、存储、网络等底层资源,而SaaS层主要是面对终端用户的应用,这两部分划分比较明确,但是PaaS层非常模糊,数据库、中间件、应用开发组件,甚至云通讯、推送等基础应用都被归结到PaaS层。这就使得很多产品、业务模式差别很大的厂商都被称为PaaS厂商。

因此,爱分析对整个云计算市场重新进行分类,将提供底层资源以及应用开发组件的厂商称为基础云服务商,而将主要提供各类应用,包含数据库、云通讯、推送等基础应用的厂商称为应用云服务商。

基础云服务主要包含公有云IaaS厂商,私有云IaaS厂商、容器技术厂商以及云管理厂商等,基础云服务分为公有云和私有云两部分,包含公有云IaaS厂商、私有云IaaS厂商、容器技术厂商、云管理厂商等。

公有云市场目前主要有六类玩家,分别是大型互联网公司、创业公司、传统设备厂商、传统IDC厂商、电信运营商以及国外厂商,根据IDC、Gartner数据,2016年公有云市场规模在150亿人民币左右。这些公司很少有只做底层资源服务,已经逐步将业务向上拓展,提供应用开发平台以及各类基础应用。

私有云市场除了上述几类玩家外,还包括用友、金蝶等传统软件厂商。私有云市场对技术要求低于公有云市场,同时又有各类开源技术,竞争厂商数量明显多于公有云。从市场规模来看,2016年私有云市场规模在400-500亿之间,公有云仅为私有云的三分之一。

从中国整个IT投入来看,政府、央企、国企以及大型民企占据主要份额,而这些企业都意图利用新技术提升生产力,但又暂时无法发展成公有云客户。因此未来几年,私有云业务仍然会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

驱动因素:开源技术降低入场门槛,移动互联网、“互联网+”促使需求爆发

云计算行业的诞生离不开技术突破,但云计算的蓬勃发展是由需求决定的。

虚拟化、分布式架构成熟促成云计算诞生,开源技术降低入场门槛。虚拟化技术很早就出现,但最初主要适用于大型机。1999年,VMware在X86服务器上推出商业虚拟化软件,为云计算的诞生奠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Google在2004年前后发布了三篇论文,向世界公布分布式架构技术,亚马逊正是借鉴了这几篇论文,研发了自己的云计算产品。国内阿里、腾讯早期技术架构的搭建也都有参考论文。

尽管有Google的三篇论文,早期云计算仍然是技术门槛很高的行业,包含机房、网络搭建,服务器、存储、网络等方面的虚拟化等多方面技术,一般创业公司很难组建完整的技术团队。因此,早期云计算主要是大公司的发力方向,少数创业公司试图切入,大多数以失败告终,存活下来的寥寥无几。

OpenStack、Docker等开源技术的兴起,大大降低了入场门槛,推动了云计算市场的发展。一部分研发工作已经由社区完成,创业公司可以在开源技术基础上开发相应的云计算产品。

不过,开源技术的稳定性、兼容性、安全性等方面存在问题,承载业务量相对有限,管理上万台服务器非常困难。因此,这些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私有云市场,企业级客户单个机房的服务器规模很少超过几百台,属于可承受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云计算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技术迭代,而是彻底改变了企业采购IT资源的模式。企业可以根据业务变化实时调整IT资源的采购情况,同时基本不需要配备专门的运维人员管理机房。这样一来,企业与云服务厂商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客户黏性更高。

“互联网+”接力移动互联网,成为当前需求驱动力。最初云计算主要服务个人站长,2010年前后智能手机大范围普及,移动互联网兴起,很多创业公司都想在手机这个新入口占据一席之地。这些公司的特点是规模不大,但业务发展速度极快。他们希望将更多资源投入到产品研发与市场推广上,但底层IT资源又需要满足业务快速增长的需求,云计算的低成本和弹性服务的特点恰好贴切他们的需求。

因此,移动互联网成为云计算市场发展的第一个驱动力。2013年的手游行业,2014年的O2O行业,2015年的直播行业,这些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风口不仅孕育了独角兽公司,还让云计算厂商进入发展快车道。

但随着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速放缓,中国网民人数渗透率不断提升,移动互联网增速明显放缓,继续出现大风口推动云计算市场发展已经非常困难。

另一方面,国内互联网企业有两个特点:一是多数企业存活时间很短,商业模式被证伪、资金链断链等都会导致公司突然死亡;二是一旦度过早期爆发式增长,业务进入成熟阶段,大多数会选择自建机房,不再使用云服务厂商。

获取新客户的难度变大,而原有客户又在因为各种原因不断流失,云服务厂商将目光投向传统企业。当云计算刚刚兴起的时候,传统企业对云计算持怀疑态度,并未考虑业务上云。但经过几年市场教育,传统企业愿意尝试云计算。同时,这类企业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很大,都在开发互联网产品,这时传统IT架构很难满足高并发等业务需求。

因此,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成为又一个云计算市场的驱动因素。从客群付费意愿和付费能力来看,传统企业明显高于互联网企业,但同时对云服务厂商的获客能力和服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业务模式变得更重。

未来趋势

政策、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是未来重要驱动力

政策加速金融、政务等行业云化,私有云厂商获益。传统企业“互联网+”浪潮还在持续,未来几年还将对整个云计算市场产生巨大影响。除此之外,大型央企、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还处于观望中,这类客户本身业务上云的动力并不是很强,更多需要依靠政策推动。

工信部《云计算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2019年云计算产业规模达到4300亿,若想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各地方政府及监管部门出台政策支持。银监会、北京市政府都已就企业、部门信息系统上云发布相关政策。

2016年7月,银监会发布《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监管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面向互联网场景的重要信息系统全部迁移至云计算架构平台,其他系统迁移比例不低于60%。

今年4月,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级政务云管理办法》,提出“上云为常态,不上云为例外”原则,各部门信息系统将逐步迁移上云,停止采购服务器、存储等。

过去几年,云计算市场发展很大程度来自企业需求的转变,是一种纯粹市场自发行为。那么未来几年,政策在云计算市场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不过政策主要影响政府部委、央企及大型国企,这三类客户对公有云接受度很低,主要会以私有云业务为主。

AI、物联网行业兴起利好公有云厂商。云计算作为基础设施,本身就是为了解决数据计算与存储等问题的,而未来对数据存储与计算要求极高的领域无疑是人工智能与物联网。从2016年下半年来看,AI领域的兴起已经对云厂商起到推进作用,反过来,正是因为有云厂商提供海量计算能力,AI技术才迎来的迅猛发展。

物联网同样如此,传感器采集的数据需要通过云计算汇聚到一起,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产生价值。根据Gartner预测,2017年全球物联网设备将达84亿个,到2020年将超过260亿个,随着传感器的覆盖率不断增加,物联网对云计算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无论是AI还是物联网,对数据存储、处理、计算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依靠私有云等方式去搭建基础设施很难承受这样的业务压力,因此AI、物联网等新技术以及新技术与行业结合后衍生的新需求,主要对公有云厂商来说是利好因素。

混合云是过渡阶段,未来大部分业务都会跑在公有云上

混合云本质是私有云,技术与成本问题难以解决。前几年公有云与私有云之争,行业最终给出答案是混合云,但现实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美好。

首先,企业对公有云和私有云需求存在很大差异,公有云的优势是便宜、便捷,企业基本不需要自己运维,私有云的优势是管理和控制,企业可以随时进行修改。

因此,最完美的解决方案是业务可以在公有云、私有云上自由切换,但实际上除了青云等少数厂商,云厂商在公有云和私有云的底层架构设计是不一样的,因此公私切换中存在很多问题。

其次,混合云目前多数仍然是以私有云为主体,向公有云进行延伸,本质上仍然是私有云,客户还是需要为IT基础设施支付大量费用,这与云计算的本义实际上是背道而驰,云的优势并没有被完全发挥出来。

现在公有云与私有云厂商都在提供混合云服务,但各自存在较大问题。如阿里云、腾讯云等公有云厂商在服务大型客户能力上有所欠缺,特别是驻场提供支持服务等方面,而私有云厂商搭建公有云业务的技术积累有所欠缺。因此,公有云厂商与私有云厂商纷纷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开发混合云产品。

效仿国外,公有云才是终极形态。爱分析认为,无论是混合云还是今年特别火的行业云,都是过渡性产品。企业对公有云的顾虑主要是稳定性和数据安全性,未来随着时间推移及技术发展,公有云的安全性、稳定性与价格优势会愈发明显,企业客户最终会倒向公有云厂商。

从市场规模来看,公有云在IT基础设施的市场规模增速明显快于私有云,渗透率更高。根据IDC的数据,2021年,公有云占IT基础设施的比例将达到40%,而私有云只有20%左右。

从发展趋势来看,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云计算替代传统IT基础设施,这时候公有云和私有云市场份额都会快速增长;第二阶段是公有云替代私有云,这会发生在云计算全部覆盖IT基础设施,按照目前市场发展速度,这个阶段会发生在2025年左右。

从客户来看,政府和金融类客户被认为最不可能使用公有云,但美国市场已经在发生变化。NASA、Capital One已经成为AWS的客户,花旗、高盛等大投行在与谷歌云尝试合作,已经有超过100家政府部门的开始用AWS的AWS GovCloud。

细分赛道

公有云: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市场窗口尚未关闭

公有云市场厂商需要负担服务器、带宽等费用,因此公有云需要大量资源投入,本质上公有云厂商的商业模式是批发转零售,因此规模效应明显。规模越大,服务不同行业的客户越多,服务器复用率越高,单位成本越低。

同时,从成本结构来看,除了人力成本外,占据重要成本的是服务器等设备和带宽、流量,这时体量大的公司对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更强,购买服务器、带宽的成本就越低。当一次采购服务器数量达几万台时,定制服务器会大幅降低采购成本。

各家公有云厂商都是提供IT资源,服务同质化严重,这就使得竞争非常激烈。为了寻求差异化,各家厂商都在由卖资源向卖应用和卖服务转变,提供数据库等基础应用,同时建立自己的云应用市场,将各类提供应用软件厂商拉进自己的生态圈。

行业头部公司因为服务客户多,更容易吸引应用厂商入驻自己的平台,反过来会使得自己的客户进一步增长,因此在公有云市场马太效应明显。

头部公司通过上述这些措施,可以大幅提升自己的盈利能力,从而将基础资源服务的价格继续降低。而其他厂商如果没有背后资金的持续支持,很难与这些头部公司进行竞争,因此公有云市场会不断有末尾公司被淘汰。

从美国市场来看,AWS、Azure、Google和IBM四家厂商占据市场60%-70%的份额,而国内用户量更大,对资源需求更旺盛,公有云市场规模更大,因此爱分析判断,公有云市场会出现5-7家巨头厂商。

但这并不意味着公有云窗口已经关闭,还会不断有玩家入场,只不过很难再有创业公司入场。市场已经度过了早期阶段,不会再给创业公司打磨技术与产品的时间。但对于大型互联网厂商来说,本身技术相对成熟,再以服务生态伙伴为切入点,还是很有机会占据一席之地。例如,美团云是2015年独立出来,最初主要服务餐饮、酒店、旅游类客户,短短两年,外部营收已突破亿元。

企业服务市场不同于C端,不会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单家公司的市场份额占比很难突破50%。只要技术相对成熟,能够有比较好的获客渠道,大型互联网公司很容易在这个市场站稳脚跟。

公有云:天花板是全IT产业

公有云厂商将取代传统CDN、安全厂商的位置。从整个产业链看,公有云厂商处于产业中游,设备厂商还是应用云服务商都是相对分散的市场格局。当公有云市场趋于集中时,公有云厂商在整个产业链话语权会逐步提升。同时,公有云厂商会逐步开展同属于基础设施类的CDN业务与安全业务。

最近几年,传统CDN厂商网宿、蓝汛受到阿里云等公有云厂商的巨大冲击,这类以倒卖运营商资源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很难抵挡公有云厂商的竞争,再过几年,CDN业务将成为公有云厂商的天下。

随着企业越来越业务上云,云安全在整个安全市场的占比也会逐步提升。当企业的安全需求由合规性需求转向业务性需求时,安全运维变得非常重要,在这方面公有云厂商并不逊于传统安全厂商。主要问题是占据安全市场40%以上份额的大型央企及政府机关接受公有云服务的难度很大,对公有云厂商来说,获取这类客户存在很大难点。

未来随着公有云市场的渗透率逐步提升,安全市场极度分散的局面有望被打破,公有云厂商很可能会取代传统安全厂商的位置。

除了基础设施外,公有云厂商的业务范畴将逐步扩张到整个IT产业链。国外AWS已经在与Intel合作生产定制服务器,阿里云也在研发适合自身业务需求的服务器集群,因此,公有云厂商涉足硬件设备领域只是时间问题。

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以及未来的大数据、AI产业都将是公有云厂商的业务范围。只不过,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应用,公有云厂商是自己开发产品,而应用软件、大数据及AI更多是依靠ISV等合作伙伴完成,公有云厂商与这些合作伙伴分成。

越来越多的企业级客户使用公有云,使得阿里云、腾讯云等头部公有云厂商渐渐成为企业级服务产品的流量入口,这就使得原本分散的2B市场正在慢慢集中。原先这些企服公司必须依赖直销或者借助渠道资源才能触及客户,现在只需要入驻几大公有云厂商就能找到目标客群。

随着公有云业务在基础设施市场的渗透率提升,过去用友、金蝶等软件厂商靠十几年积累才建立起来的全国销售网络,阿里云、腾讯云等云厂商只需要几年时间就会达到差不多效果,不需要铺大量市场人员。

一方面,因为公有云渗透率非常有限,IT支出占比尚不足1%,与全球5%以上渗透率(根据Gartner的数据,2016年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2092亿美金,全球IT支出为3.4万亿美金)存在不小差距,预计未来五年市场仍然会保持50%以上的复合增速,因此行业头部公司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另一方面,根据Gartner的数据,2016年中国IT总支出为2.3万亿,其中数据中心系统1400亿,软件600亿,IT服务1150亿。最初公有云厂商只是替代传统数据中心,但随着公有云厂商的业务扩展,会切入软件与IT服务市场,潜在市场规模增长一倍。

因此,阿里云、腾讯云等头部公有云厂商的市场空间非常广阔,不仅仅是基础设施,而会涉及到整个IT产业。

私有云:行业长期极度分散,创业公司难以做大

开源技术损害技术建立的先发优势,私有云先发优势很难像公有云那样转换成规模优势。相比能控制产业链上下游的公有云厂商,私有云厂商未来发展空间会相对有限。

私有云实际上是原本数据中心、企业机房的升级,在企业内部搭建了一个微型公有云。从业务模式来看,私有云厂商与之前传统IT厂商没有什么差别。以咨询业务为先导,然后进行项目实施。

原本这个市场集中度很低,以银行业为例,根据IDC、CCW数据,2016年银行IT投入在400-500亿,其中软件与服务占据一半,约为200-250亿,但提供此类服务的IT厂商如先进数通、高伟达等公司营收在10亿左右,市场占比非常低。

从整个产业链来看,IBM、HPE、EMC等国外巨头提供规划设计和设备,由国内集成商做项目实施。这些集成商每年拿客户固定IT预算,业务非常稳定,本身缺乏创新意识,这就使得客户关系变得非常重要,整个市场格局非常稳固。

OpenStack、Docker等新技术出现后,这种格局被打破,传统IT巨头跟随新技术的步伐慢于创业公司,而客户又希望能尽快实现业务上云。旧有供需平衡关系被打破,新势力才得以进场。

从整个市场来看,私有云市场格局与过去十年没有太大差别,仍然是一个极度分散的行业。不过,现在大型企业在招标时,已将开源社区贡献作为重要评判指标,这对客户关系薄弱、技术实力强的创业公司来说,获取客户的难度有所下降。

但是,新技术建立起来的壁垒其实非常脆弱,特别是使用开源技术。对于这些创业公司而言,留给他们的窗口期非常短,只有三至五年时间。当OpenStack、Docker等技术在企业客户中大范围应用时,传统IT厂商同样会在新技术上加大投入,创业公司的技术优势会被逐步追赶上。

因此,技术先发优势让创业公司得以切入市场,但进场仅仅是第一步。私有云市场客户需求多种多样,创业公司很容易走回集成商的老路。只有做到原本IBM、HPE的位置,主导某个垂直行业标准,创业公司才有机会做大。

但明显大部分创业公司并不具备这样的资源与商业能力,因此很多创业公司未来会变成新兴集成商,具备一定技术实力与客户资源,很难做大也很难死亡,被并购可能是唯一的出路。

考虑到未来公有云市场占比会越来越大,创业公司单纯提供私有云服务很难满足企业需求。对基于开源技术的创业公司而言,开源技术很难支撑起公有云,OpenStack架构能支持服务器规模始终有限。这就使得创业公司不能持续依靠开源技术,未来必须要走自主研发的道路。开源技术是条捷径,但沿着这条路前进,只会越走越窄。

以上是爱分析推出的基础云服务研究第一阶段成果,主要阐述了基础云服务市场的现状、驱动因素、未来趋势以及重要细分赛道的市场空间和竞争格局。

爱分析认为,公有云市场集中度会进一步提升,有机会出现5-7家巨头厂商;私有云市场长期处于分散状态,创业公司难以做大。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时间: 2025-01-03 14:16:34

云计算系列之一:公有云是终极形态,未来将出现5-7家巨头厂商的相关文章

云计算逐步落地 公有云实践案例凤毛麟角

可以看出,覆盖全国的无线.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38631.html">有线网络是运营商开展公共服务的坚实基础,为了保证利润率,与政府.社会机构联合推出公共服务将是运营商尝试公有云的优先选择,而这也将成为其他运营商在2012年推广"公有云"服务的有力参考. 国内云计算产业在2011年的发展令人欣慰.这一年,我们看到了各地不断涌现的云产业基地,腾讯.盛大等互联网公司推出的"云服务",以及电信运营

云计算预测:公有云价值变小

公有云大一统:内部云也会被置之高阁.长远看,内部云(在企业自己的数据中心里运行的云,又称"私有云")没有价值. 为准备在以色列举行云计算未来发展趋势研讨会,企业云计算和行业动态的频现镜头的演讲者 Geva Perry 发布了它对 云计算未来的预言: 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16038.html">PaaS 大一统:IaaS 将被置之高阁.长远看,除了有限的几个场景外,IaaS 没有太多意义.所有的 IaaS 提供商

云计算服务优势凸显公有云将成市场主流

11月2日,阿里巴巴集团公布最新季度收入同比增长55%,达到342.92亿元.其中,云计算业务保持强劲活力,阿里云营收达到历史新高14.93亿元,同比增长130%,增幅连续第六个季度领跑全球.同期,云计算巨头亚马逊AWS收入同比增长55%,微软Azure收入同比增长116%.随着用户规模的爆发式增长以及云计算成本迅速下降,云计算规模化.集约化运营优势显现,云计算公司正步入业绩快速释放期. 目前,阿里云.亚马逊和微软等国际云计算巨头进入中国,国内云计算需求开始涌现,同时云计算产业配套政策也将相继落

阿里云李津:公有云做的是信心与责任!

本文讲的是阿里云李津:公有云做的是信心与责任![IT168 云计算]"你们今天看到的,仅仅是阿里系技术架构中的冰山一角.还有一大部分没有展现出来,那是因为我们还有些信心不足.当有一天,你发现阿里集中做大规模产品展示的时候,说明那时我们已经具备了十足信心." 这是今年双11过后,阿里产品技术团队首次面对媒体时,阿里云资深总监李津发表的总结发言.这样的说辞让笔者有些意外,作为国内最大的公有云服务商,阿里系技术带头人竟一改BAT巨头高调的行事作风,发表如此谨慎的自我评价,着实让笔者对阿里系技

PK辩论:安全可信是公有云在大型企业应用的关键

天上之水,不辞九曲之苦,终成华夏澎湃之强音;万里长城,屹立苍穹之下,构筑中华骄傲之图腾.崇吾之山,率土之滨.天耀中卫,太阳之城.花儿杞乡沐霞光万道,世界沙都乘万里长风. 金秋九月,秋高气爽.宁夏中卫,既揽西北风光之雄奇,又兼江南景色之秀美,碧水蓝天,湖光沙色,林荫碧翠.在这美丽的"世外桃源",2016年CIOC全国CIO大会在此盛大举办,来自全国300余位CIO共聚一堂,最接地气的观点.最实用的实战经验.最前沿的技术.最新的产品在此汇聚,碰撞出属于CIO的精彩的火花. 以下为PK辩论环

上云有风险 公有云选型小心进坑

本文讲的是上云有风险 公有云选型小心进坑[IT168 云计算]市场商业的运作规则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适者生存.在公有云领域,如果你没有实力长时间支撑一个企业运营微利甚至不盈利,那么云平台倒下一定是必然.至于为什么,想必不用说,诸位看官也能明白. 举个栗子,2月初,美国电信巨头Verizon发出了一封用户告知说明.文中表示,Verizon将于近期关闭公有云服务,并称所有运行在其公有云上的虚拟服务器将在4月12日关闭运行,建议用户迁移到自己成本更高的私有云上,或者向其他云服务迁移.消息一出,业

公有云服务商获得哪些资质才算上道了?

如果从2006年亚马逊以AWS的名号,正式开始向企业提供IT基础设施服务开始计算,今天的公有云产业,仍旧是一个不足十岁的少年.然而在以速度为导向,尊崇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新IT时代,十年的时间已经足够让一个襁褓中的产业走向彻底成熟.国内云市场的高速发展引来大批的国内外云服务商的"觊觎",人多的地方就会有竞争,更何况云服务市场这块"当红炸子鸡"呢?但是要想在同行之间脱颖而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首先,国际上成熟的云服务比如亚马逊AWS,微软Azure等想要在中国公有云服

红海已现 透视2014国内公有云市场

本文讲的是红海已现 透视2014国内公有云市场,[IT168 云计算]2014年云计算在国内进入蓬勃发展期,公有云在国内虽然没有私有云的接受程度高,但在2014年,市场仍旧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势头,给业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调研机构统计, 2014年我国公共云服务收入大约为70亿元,同比增长了47%.从增速上看,远高于全球19%的平均增长水平.如此快的市场增速,足以说明14年国内公有云服务市场的红火场面. 造成如此火热场面的原因,无疑在于国内公有云市场的逐步成熟,巨大的市场需求吸引了国际巨头与国内

Forrester:中国企业级公有云平台 11家最重要厂商及其相互比较

Forrester预测中国的公有云市场将在未来五年内实现翻倍,即从2015年的18亿美元市场规模增长至2020年的 38 亿.除此之外,Forrester的调研发现有三分之二的中国企业软件决策者都正在将公有云平台的使用纳入其未来12个月的优先发展事项. 中国市场中的企业级公有云厂商在逐步提高其服务多样性的同时,通过改进简单抽象功能和运营自治能力来实现更高的运营效率和服务弹性.Forrester通过筛选出市场中最重要的厂商并对其各自的优劣势进行了分析,从而实现了对中国企业级公有云市场发展状况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