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很多分析师和专家所预测的那样,大数据、移动和物联网给网络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虽然这些趋势给最终用户带来很多好处,但大多数网络都没有做好准备,并且,为网络提供支持的技术也基本上没有改进。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转变是很多人所谓的IT创新的“第三个平台时代”,这是由日益分布化的数据和应用来定义。该概念的原理是:随着在资源之间越来越多的数据被创建和传输,网络必须变得更加灵活、动态来适应应用要求。
你可能会问:如果我们已经在第三个平台时代,那么,第一个和第二个平台时代是什么?
事实上,每个时代都有着明确的定义。第一个时代是由整个IT基础设施来定义,这意味着存储、计算、网络、应用程序等一切都包含在一个中央主机中。而第二个时代的标志是个人计算机的出现,在这个时代,我们看到思科和EMC等IT巨头的发展。
然后就是第三个平台时代。随着数据和应用程序变得日益分散,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依靠互连,让这些资源可以协同工作来交付应用程序工作负载。而这个互连(即网络)必须经历自己的转型来满足第三平台时代的新需求。
那么,未来网络需要具备哪些特征呢?下面让我们来看看:
1: 灵活性. 如果网络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应用程序灵活性则毫无意义。与时俱进意味着消除复杂性、简化操作,并拥抱自动化来提供动态和响应的基础设施。现在数据中心的环境在不断变化,更加注重资源管理。基础设施的灵活性必须匹配业务灵活性,这就需要底层基础设施可以响应其负责的应用程序。
如何在你的网络中实现灵活性: 网络灵活性意味着基于新的业务需求改变网络的能力,而没有大量复杂的、手动的、容易出错的、劳动密集型工作。试想一下,在为完全自动化的灵活网络制定长期计划,开始应该是为现有网络制定发展战略,并在完全自动化的网络中构建新的应用程序。当需要更换物理网络时,寻找可提供完全1层网络重配置性的网络。
2:可扩展性. 在动态应用程序环境中,扩展性很重要。可扩展性的挑战不是在于集群有多大,而更多的是关于如何为未来部署进行扩展。如果基础设施是为小型部署而架构,当节点数量增加时它会如何发展?它是否需要进行全面的重新架构?重点在于,可扩展性更多的是关于如何转移到足够规模的解决方案。
如何在你的网络中实现可扩展性: 在评估新网络时,查找可能制造问题的地方。例如,在传统的主干-分支网络中,通常网络会扩展到分支网络的容量。此外,进一步扩展需要重新架构和重新布线,这是非常痛苦和昂贵的做法。这种重建很浪费,并且可能导致技术在所需规模中可用之前就已经过时。企业应该寻找可增量增长的网络,例如以端口数量为最小增量单位。最后,寻找不需要大规模重新布线或重新架构的网络。
3: 整合 基础设施必须以整合的方式运作,确保应用程序体验。这意味着计算、存储、网络、应用程序和所有相关系统必须能够进行协调工作。良好整合的网络应该能够通过政策来影响不同的行为,并可以有效地适应可用的网络资源,以满足最关键的业务需求。所有这些需要以可自动化的方式进行。
如何在你的网络实现整合: 在你从定制应用程序和基础设施转移到自助服务效用计算(对于测试/开发和生产工作负载)时,想想看,生产工作负载如何被配置来直接向基础设施表达自己的意图。大多数新的编排系统正开始构建功能以政策元数据来封装工作负载。这使得网络工程师必须思考如何构建这种政策和定义语法,而不只是变更控制和管理。这里需要有一种整体和共同的办法,让工作负载告诉基础设施它需要什么。简单地说,在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开始构建其特定的整合之前,应该定义基础设施和应用程序之间接口点和政策及程序。
4: 弹性 只有在互连可靠时,分布式系统才可行。这意味着网络必须具有容错能力和弹性。
如何在你的网络实现弹性: 弹性和符合成本效益的冗余是良好设计的结果。现在应用程序变得更加分散和向外扩展,它们也变得更具弹性。随着网络过渡到横向扩展应用程序,企业应该考虑从冗余的角度转移到弹性的角度。主干-分支网络通常会在分支层创建单点故障,这意味着冗余必须构建到系统中。这种冗余可能会构建到多个分支网络中,即使它们并不是都需要这个冗余。还有另一种方法,即在主干层创建额外的网络端口,在这些系统中,如果单个主干出现故障,其他网络将继续提供连接服务。
5:安全性. 数据是网络的核心,并且,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密切关注大数据趋势,这意味着安全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不只是针对基础设施,还有应用程序和数据。
如何在你的网络中实现安全性:
从架构的角度来看,安全和弹性相辅相成。安全不再是关于阻止攻击者,而是假设攻击者已经渗透到网络内,并限制他们制造破坏的能力。新的网络方法必须可利用数据中的信息来发现异常,并可采取行动,包括立即检查不良主机。企业应该寻找这样的网络,不仅能提供网络统计数据(大多数网络提供sFlow/NetFlow数据流),还可以紧密集成分析应用程序以及低级别修复控件。
IT环境瞬息万变,为了跟上这种变化的步伐,网络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也许上面列出的五个特征并不全面,但这是朝正确的方向迈出的一步。
作者:邹铮编译
来源:51C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