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数情况:入职后岗位和薪酬福利与招聘时承诺不符
日前,专业人才招聘网英才网推出了一项针对于求职者的3·15特别调查。调查显示,逾八成求职者曾在应聘过程中遭遇过网络求职骗局,求职者在应聘、见习过程中的权益难得保障,而维权成本高昂和步骤繁琐让无数求职者不得不忍气吞声。
逾八成求职者遭遇骗局
应届毕业生小武从网络上看到一则外企招聘信息,小武向该公司投了简历并顺利通过了面试。然而就在小武到公司实习的第一天,却被告知前台缺人,需要其顶替一周,公司方声称,只要待新前台来了,小武便能转到内部工作。然而时隔两周,公司却变了卦,小武更被下了“最后通牒”要么做前台,要么就走人。
商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与小武有着类似经历的求职者为数不少,逾八成的求职者曾在应聘过程中遭遇过网络求职骗局。对于大多数求职者,尤其是缺乏社会阅历的应届毕业生而言,依托于网络平台的求职所折射的诚信危机让人堪忧。
大多求职者忍气吞声
根据英才网相关数据调查显示,“入职后安排的岗位以及薪酬福利与招聘时承诺的不符”的情况占了近半数。除此之外,求职者还遭遇过“入职后以各种理由克扣工资”、“面试通过收取服装费或押金”、“以体检为由收取费用”等诸多情况。大多数求职者对上述情况都只能忍气吞声。
应届毕业生小蔡向商报记者坦言,遭遇求职骗局,若非涉及人身安全,一般几百块钱的损失就当是自个儿买个教训,不会作过多追索。不过,小蔡也为防范意识稍显薄弱的求职者们支了一招。他说:“在参与面试或与公司达成进一步协议之前,不妨先在网络上搜一搜公司的事情,看看是否有负面的评论等,这样或多或少就能避免求职骗局事件的发生了。”
实习生权益不明确
据了解,我国法律对在校实习生实习期间的权益维护尚没有明确的规定。由于实习生与用工单位并没有签署劳动合同,两者之间属于非明确劳动关系,因而《劳动法》并不适用于该群体。尤其对于实习期间所发生的工伤等事故,实习生的实际权益并不受法律保护。
而在采访过程中,商报记者发现,很多实习生对于与用工单位所签订的实习协议中的相关细则并不清楚。目前实习于一家外企单位的大四学生小严告诉商报记者,在通过面试之后,公司就出示了一份实习协议要求其签署,他只清楚协议上规定了实习期限以及工作要求等,而对于是否有相关细则对实习期内的安全有所保障等权益问题小严一无所知。“有一个能去大型外企的实习机会已属不易,若再挑三拣四提过多要求似乎并不妥当。”低姿态的小严含蓄回避了自身实习期的权益问题。
调查显示,逾八成求职者曾在应聘过程中遭遇过求职骗局。费沪生/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