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杂志如何干掉科技博客

  最近“新媒体”概念大火,各家科技博客更是雨后春笋般纷纷探出头来, 对本社带来了直接且沉重的打击。作为一家科技类杂志社的编辑,最近本社的运营状况非常糟糕,再不想些法子就活不下去了。

  

 于是我决定从战略和战术层面制定一个计划,干掉这些嚣张的科技博客。

  行动代号为——女巫之锤。

  对我们来说,“被干掉”的意思就是杂志社倒闭,同事们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但从概念上看,科技博客和杂志社并不一样,无论是其定义、形态、盈利模式都和传统科技媒体大相径庭,所以我需要转换一下思路,先从根源入手,做好全面的对手调查再想策略。

  为了将打击落到实处,我必须先明确一下定义:对科技博客来说吗,“被干掉”意味着什么?

  不是都吵吵着“内容为王”吗?如果让他们出不了好内容,让读者流失殆尽,岂不快哉?思忖了一会儿,发现不对劲了。

  首先,让科技博客“完全失去读者”是不可能的。我上网搜了搜,无论版式设计如何凄惨、内容如何胡编乱造、抄袭现象如何猖獗,这些网站总有点击量量。要想将点击量归零,除非把网站撤掉,文科出身的我表示无能为力。而且就算网站被黑,只需稍稍动用一下苦情的戏码,东山再起也不是不可能,反而对他们有好处,划不来。

  然后,因为无法将读者数量清零,因此我顶多能做到让读者数目减少甚至大幅减少。但读者流失并不代表垮掉,因为多数科技博客并不存在“销量”这回事,赚不到钱不等于倒闭,因此这么干只能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削弱。

  第三,经过我的缜密分析,发现其实内容质量和读者数量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粗暴翻译、胡乱抄袭甚至胡编乱造并不能决定读者的偏好,而且就算揭露了这个事实,读者也不会产生多大的厌恶情绪。相反,这方面做得好的科技博客也只能在圈内获得一定的名气,顾影自怜,孤芳自赏,再想想我的遭遇,也有些过意不去。

  第四,似乎科技博客的内容不仅仅是“内容”,还有另一种表现形式——舆论。比如某网站和某网站掐架,某创始人和某编辑的互喷,这些人的乐此不疲加深了舆论体系的健全,是一种全然不同于以往的“内容点”,让读者乐在其中。围城里面群情激奋,围城外面同仇敌忾,大家玩得甚嗨。

  怎么破,喷他吗?找死。

  DEAD END。

  恩,换个切入点,不妨从功能上出发,设法消灭其存在的意义。

  想了一会儿,我发现这个问题非常之深奥,逻辑链长得可怕,容我先理清思路再作打算。

  第一,跑科技口的媒体本身没必要深究,本质上就是一个大门类。但多数科技博客关注的并不是科技本身,而是各有侧重,占权重最大的两个门类应该是设备和应用,也就是说其主要吸引力在于“介绍新品和引起共鸣 ”。

  也许是因为设备和应用和读者的生活紧密相连,所以才有巨大的黏性。但想想又不对了,小商品、服装、交通、气候等内容也和读者生活紧密相连,为什么除了广告外我就从来没见过“小商品博客”、“天气博客”或者“交通博客”呢?就算有相关的论坛或者网站,也不像科技博客这么火爆啊?

  反过来想,如果对应的是用户群的刚需,那么似乎可以把这一部分的科技博客定义成早期论坛的延伸,是怎样神奇的原理可以把论坛做成可盈利的媒体呢?这是棘手问题一号。

  第二,另外一个权重较大的内容覆盖点在于各大公司和创业团队,围绕着这些公司或团队甚至出现了“粉丝团”这种东西,这是一种怎样的舆论生态啊!既然关注的对象是公司,那这一部分的内容于行业论坛何异?怎么行业论坛就不火呢?这是棘手问题二号。

  第三,既然主打点不是科技,为什么纷纷自称“科技博客”呢?这是棘手问题三号。

  第四,我围观了大量评论,发现相对于业内人士或行业观察者的冷静分析交流,更多的评论是在进行毫无意义的互喷,“站队”多于“表态”。当然作为媒体人士我对这种现象表示非常理解,这个推论也解释了我之前纠结的问题——相对于内容,G 点更重要 。但是,这能叫弱点吗?

  好乱,再深究就变成学术讨论了,对我的计划无益,暂且作罢。

  Another DEAN END。

  再剩下的就是盈利模式问题了,如果让你赚不了钱,养不活作者,你还能闹哪般?

  于是,问题又来了:

  正是因为读者群的定位,因此许多科技博客成为了相关企业的公关部门,这里边恩怨复杂,情节百转千回,只要公关一天不消失,他们就赚得到钱。

  不要低估互联网产业的力量,广告提供商总能找到赚钱的点,我这想干倒的不是科技博客,是整个互联网,我还没吃饱呢。

  人家赚钱不一定要靠内容啊,建融资平台、卖 T 恤、收会员费等等盈利方式层出不穷。这已经超出科技博客的范畴了,不好办。

  不赚钱又怎么样?博客本来不就应该是“个人”的吗,一个人撑起一个论坛又不是做不到。这已经不是内容好不好的问题了,这关乎个人形象,关乎圈子,关乎人脉。

  不赚钱,不拉风投,自给自足,如何?

  DEAD END Again。

  总结一下,发现无论从定义、原理和实际操作界面,我的敌人完全和我不是一个层级,哦不,根本就不是一个世界的。这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形式,这是一套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这是另一个世界。原来,这就是新媒体啊。

 

时间: 2024-09-08 09:40:31

传统杂志如何干掉科技博客的相关文章

科技博客热的冷思考:三年大限前该做些什么?

去年开始,网媒中有一个细分领域比较红火:科技博客,一种聚焦于TMT领域的垂直行业媒体. 以前专门翻译美国知名科技博客Techcruch的所谓"Techcruch中文站"后改名36氪的站点于去年5月获得一笔投资,算是拉开了科技博客在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6087.html">中国的发展大潮.快鲤鱼.极客公园这两个由传统媒体创办的站点也开始获得关注,然后虎嗅.pingwest.钛媒体这三个由前传统媒体人创办的站点宣告

科技博客漫谈(3)一些矛盾之处

既然是漫谈,我乱谈一下没关系的吧. 科技博客到底算新闻性媒体,还是算评论性媒体,换句话说这两种特征哪个该突出一些?说大点,就是你未来会是CNN还是Economist的问题.这个很重要哦,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定位. 新华社每天向全球至少发布2000条以上的新闻,而这一数字到了搜狐和新浪那里,就成了每天10万条.作为垂直媒体的科技博客呢,目前一天更新20条算是比较多的,有些科技博客每天保持在10条左右.若论信息的及时性,比不过那些专业的大媒体,若论对信息的解读而言,还是有一些优势的.有很多引起广泛关注的

风投热捧国内科技博客:不看重盈利为战略意义

"36氪.虎嗅.雷锋,我平时都经常看.作为早期投资人,没有比这更方便地了解国内科技创业动向的方式了."戈壁投资合伙人童玮亮毫不避讳地向南都记者表示,他正是时下不断涌现出来的多家科技博客网站的忠实读者.事实上,像童玮亮这样的读者在投资圈内并不少见."早期投资是个挺苦逼的活儿.我们这些投资人天天起早贪黑地跑在外面看项目,一边还要快速学习吸收新的科技和行业知识,科技博客用最快的速度.简明扼要地向你传递行业最新的idea."另一位早期投资人对南都记者说.或许正是信息大爆炸时

科技博客:中国为什么不是下一个硅谷

导语:刚刚访问过中国的美国科技博客专栏作家莎拉·莱西(Sarah Lacy)今天撰文称,中国并非下一个硅谷,因为中国缺乏硅谷数十年的体制建设和沉淀. 以下为全文: 混乱的繁荣 自我上周从中国返回美国后,我发现自己在与很多人都谈话中不断出现"下一个硅谷"或"就像过去的硅谷"等语句.尽管中国充斥着大量资本,各种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我认为中国并非下一个硅谷.实际上,中国目前的情况与我之前所看到的相去甚远. 想想吧,硅谷并非象人们所说的那样发展迅猛,虽然美国传统商界

科技博客Mashable今日刊发文章《社交搜索的未来》

摘要: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技博客Mashable今日刊发文章<社交搜索的未来>.文章指出,未来社交搜索将不再是由用户输入关键词去搜索,而是网站运用语义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利用用户的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技博客Mashable今日刊发文章<社交搜索的未来>.文章指出,未来社交搜索将不再是由用户输入"关键词"去搜索,而是网站运用语义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利用用户的社交图谱(social graph)和兴趣图谱(interest graphs)搜索相关内容,并推送给用户.

i黑马、IT耳朵改版,科技博客改版潮终于结束

中介交易 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6858.html">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7月5日晚上,创业家杂志旗下科技博客i黑马曾一度无法访问,7月6日才发现i黑马已经完成了网站的改版,新版对左侧栏进行了固定,自从36氪和虎嗅网改版后,这种版面越来越受欢迎,另一种版面则是IT耳朵那样栏目在右的形式,目前爱范儿.猎云网等也都在坚持着这种版面. 在近一年中,众多科技博客纷纷改版,都渐渐开始注重起了用户体验,从36氪开始,到虎嗅网.

垂直科技博客的四种死法

新媒体被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入行门槛低,拉上十几个人.买上一台服务器,就可以开工了.门槛低就代表着竞争更激烈,比如今年最火的科技博客,据统计,包括虎嗅网.17849.html">雷锋网在内的科技博客,数量窜至15家之多.如此激烈的竞争,如何才能活下去?各家都明白一个道理--目光聚集的地方,金钱必将跟随,攒出好内容,成了各家下功夫最深的地方. 先要说一下,今年科技博客火起来的背景: 第一,跟随.国外科技博客流行很多年了,比如techcrunch.http://w

科技博客漫谈(2)

既然是漫谈,我就漫无边际地谈. 科技博客靠什么赚钱?这个问题老生常谈了,基本没什么答案.不过,还是可以分析一下有可能的赚钱方式,看看哪家正在往哪个笼子里钻.具体说来,其实科技博客赚钱的方式也离不开传统那几样,只是在形式上会有一些创新. 笼子一:广告 前文说过,科技博客是没办法靠流量赚钱的,流量只是体现你价值的一个核心要素,却并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谁在看你.对科技博客来说,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11629.html">100个CEO

传AOL出价1.5亿美元收购科技博客BI网遭拒

Business Insider办公区(新科技配图) 据熟知内情的消息人士透露,AOL曾向知名博客站点Business Insider(简称BI)发起收购要约,计划以超过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这个人气颇高的商业和科技新闻网站,但双方之间的谈判最终以破裂告终,原因是未能就价格问题达成一致. 福克斯商业新闻网报道称,在2013年下半年,AOL与Business Insider展开了初步谈判,当时前者考虑支付1亿美元到1.5亿美元之间的收购价.但据消息人士称,Business Insider高管表示,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