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工信部的《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方案》颁布,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和联想,在不少人看来,现在在移动互联网上游刃有余的腾讯如果成为虚拟运营商,无异于如虎添翼,将会在互联网和通信市场上掀起新的变局。
然而让大多数人惊讶的是,与投入极高热情参与此事的国美、苏宁等传统零售商相比,腾讯却显得格外低调、沉默,它究竟是如何打算的呢?虚拟运营商对腾讯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下面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虚拟运营商的得与失
从政策层面而言,《方案》预示通信行业的开放,这既是一个机遇,但同时这又像一套无形的枷锁。
首先,尽管政策在不断地开放,但是真正核心、最受大家关注的VIOP业务其实依旧是封闭的,并未随着通信业务向民营企业的开放而开放,这一领域依旧像一潭死水一般。
而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尽管看上去是在开放,但是《方案》依旧设置了包括资质审查、试点审批等在内的不少限制性条件,这一切对现在寻求整合资源和快速发展、以移动互联网——微信就是明显的代表——为发展重心的腾讯来说,更像是一种负担。
更何况,现在腾讯用着运营商为它搭建、维护和完善的网络,只需要交出一定比例的费用就可以接着前者的平台继续壮大自己,但在获得虚拟运营商拍照之后,之前大家心照不宣的规则都将被摆上台面,在费用上再没有商量和斡旋的余地,腾讯很可能投入远超以前的成本来实现
获得虚拟牌照之后,也许腾讯会更自由,有更多的空间去发展自己,但也有可能是,它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接受更多的掣肘,可能要承担更大的风险——无论是经济层面,还是政策层面。
腾讯 VS 运营商
微信用户超过3亿,QQ用户在7亿以上,与之相比,真正能提供高APRU并被运营商视为未来发展重心的3G业务用户却只有2.2亿(中国移动3G用户超过8200万户,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为7332万户和6479万户)。
在这样的用户规模体量上,语音通信无异于一把架在运营商头顶上的刀,而且因为上述产品所具备的社交+通讯的属性,让腾讯有着更高的用户黏性以及更丰富的想象空间。
从某种意义来说,腾讯其实算得上中国现在最大最有实力的移动互联网运营商。而且,用户会为自己手中的iPhone选择一个运营商,可能会从移动转投到联通,但是会有多少用户放弃自己建立在腾讯平台上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服务呢?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联通的非语音业务收入对移动服务收入(604.8亿元)的贡献达到52.3%,中国电信的移动数据业务收入达到192.67亿元,在总收入中的比例达到45.3%,中国移动的数据业务收入达到760亿元,占运营收入比重上升至28.5%——三家运营商上半年的流量数据业务同比增长趋势最慢的移动取得了17.3%的增长幅度,而最快的电信的增幅则达到了46.7%。
这一切其实已经表明了,对三大运营商来说,以流量为主的移动数据业务在其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正在不断攀升,可以想见的是,随着智能手机和普及和移动互联网在之后几年的进一步繁荣,三大运营商将逐步转型成为以流量数据服务为核心的公司。
现在的问题就在于,一方面,微信等产品的VOIP服务现在将不可避免地对运营商的通话业务产生不小的冲击,而另一方面,所有人都知道,互联网和VOIP又必然是未来通信通讯发展的趋势和大流,
尽管两者在规模和收入上都有着差距,但无论是从现在的利益还是从未来的发展趋势而言,腾讯和运营商都是直接而激烈的竞争对手,而且从现在的趋势来看,腾讯似乎还占据了不少的优势。
暗流涌动
马化腾应该无法忘记去年移动高层对腾讯的点名批评:
希望腾讯的业务有更多的发展,但是也希望他们的业务能保护现有的总体环境,保护客户依法通信的行为。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运营商公开表达对腾讯的不满了。
两者之间的分歧早已经超过合作关系——现在的情势注定,随着利益方面的竞争白热化,这种分歧早有一日会以爆发,在以市场和用户为主导、逐步壮大的互联网企业和以垄断为调整并以此饕餮巨额利润的中国特色运营商之间,事实上,从来不曾存在互惠、共利、平等的合作关系。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运营商这样的垄断大鳄怎会轻易将自己“柔软的腹部”暴露给腾讯?
与虎谋皮,无疑自寻死路!腾讯又岂会委身于运营商,受他们的掣肘?
腾讯和运营商的企业气质不一样、战略规划不一样乃至最终的诉求和目标都不一样,他们只是貌合神离的陌路人而已,又如何强求他们能够心平气和地走在一起共同进步呢?
在之前腾讯遭遇运营商集体呛声的时候,马化腾曾经表示:
运营商与互联网开发商是一种互惠双赢的关系,是上下产业链成长的关系,就像是高速路上的汽车一样,所以合作共赢是一个方向。
也许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尽管朝着同一方向行驶,但是高速公路上的汽车却有速度上的差异,只有开得比别人更快,才能更快达到目的地。
也许有朝一日,我们会看到在腾讯和运营商之间,总会有人落后,总会有人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