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 虹膜识别更安全
虹膜识别技术受追捧的另一个因素是:安全
因为人眼的虹膜在出生 6 个月后即发育成熟,之后就会保持终生不变,更不会出现如指纹磨损、面容变化导致设备拒识本人的情况,而且眼球剥离人体后虹膜会随瞳孔放大而失去活性,很难被伪造。相较于指纹 0.8%、人脸识别 2% 左右的误识率,虹膜识别误识率可低至百万分之一。下面是虹膜与市场现有其他生物特征的比较:
在国内,早期虹膜识别技术被广泛用于煤矿行业的考勤。西安中媒科技、北京中科虹霸是当时最大的两家虹膜识别设备提供商,前者的技术来源于西安交大,后者主要成员来自于中科院自动化所。它们都具备技术研发的基础,同时也做代理国外产品的生意,比如中媒科技就是 LG 在中国的最大代理商,后来中媒科技由于内部出现问题分支出两家公司:西安中虹智
能科技、西安凯虹电子科技,同样是做代理。
一位专注虹膜识别研究多年的业内人士告诉钛媒体,当时虹膜识别设备的均价大概是 10 W 一台,业绩好的公司每年能够有 800 W 人民币的流水。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趋于高额的利润,一些没有技术研发能力的公司纷纷代理 LG、Panasonic 的产品,然后包外壳,号称是拥有自主研发知识产权。这样一来,就导致虹膜考勤行业的整体利润大幅降低,形成了一种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
有 意 思 的 是, 当 时 国 内 争 相 代 理 的 LG 和Panasonic 的产品也并非自主研发,而是购买了 Iridian的虹膜核心算法授权,Iridian 是最早的虹膜识别算法供应商,称得上是虹膜识别领域的技术开创者,曾先后两次被收购,目前属于法国赛峰 (SAFRAN) 集团,前文所说虹膜识别技术的开创者 JohnDaugman 就是Iridian 公司的股东之一。
虽然行业被搅乱,利润被压缩,但虹膜识别整个市场的需求却有增无减,于是一些企业开始在国内寻找具备成型产品的公司。直到 2009、2010 年的时候,国内虹膜产品市场形成了三个层面的划分:
- 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研发和供应商,国内仅有 2 到 3 家;
- 生产厂商,从技术供应商那里购买算法授权,再经过自家的工业设计提高品牌溢价,凭借庞大的客户资源和销售渠道进行全球范围的分发,LG 和Panasonic 就属于这一类;
- 纯代理商,没有任何技术研发,全靠代理国外设计成型的产品,从中赚取差价。
当时,国内的虹膜识别技术提供商,主要来源于中科院自动化所和上海交通大学图像所,它们分别衍生了前文所提到的中科虹霸和聚虹光电两家公司,这两家公司在虹膜识别技术的研究时间都超过 10 年,业内人士称之为北中科、南聚虹。
从技术研发角度来看,中科虹霸和聚虹光电均属国内一线阵营,作为技术提供商,处于价值链的最上游,主要以算法授权为主,面向的是厂商和集成商,并不直接面对终端客户,所以行业外的人对此所知甚少。国内虹膜技术的研发方向是针对东亚人的黑色虹膜识别,黑色虹膜由于纹理少,表面色素多,光线原因导致不稳定性又强等因素,是被虹膜识别理论创立者 Daugman 公认的最难识别的,这也决定着黑色虹膜在可见光下是不能看到的,必须用到红外光识别。中国恰恰又是黑色虹膜最大样本市场。所以,这两家目
前在煤矿、电力、安全等领域都有落地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