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3月18日全国科技人才活动日,小编来为大家盘点一下那些年为中国机器人事业奋斗的脊梁!(排名不分先后)
张启先院士
张启先院士在机构学方面,在国内最早从事空间连杆机构的研究,指导优秀博士生攻克空间七杆机构位移分析难题,获得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0年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在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中,作为"工业机器人机构学研究"子项负责人,1991年获得了做出突出成绩专家的荣誉证书。在机器人技术方面,70年代末率先在国内突破传统机构学范畴,开展机器人技术的跨学科研究并随后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了机器人研究所。负责主持了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计划有关研究项目,其中有:先后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的7自由度机器人、新型三指灵巧手、基于多传感器局部自主的机器人臂与灵巧手集成系统项目,还有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立体定向脑外科机器人系统项目。1985年被授予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1992年被航空航天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6年获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专著有1部,发表论文140余篇。
蔡鹤皋院士
蔡鹤皋院士主要从事机械工程及机电一体化教学研究工作,建立了我国第一机电控制及自动化学科博士点。在机器人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1985年航天部任命担任焊接机器人总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华宇1型"弧焊机器人,在项目中完成了机器人本体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硬件与软件的设计、研制及调试,解决了机器人轨迹精度及路径预测控制等关键技术,该项目1987年获得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十几年来研制成功6种型号17台焊接机器人,并应用于汽车焊接生产线。1996年又与中国一汽集团、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合作,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工业机器人产业化"攻关项目。任命总师组组长,先后研制成功2台100公斤点焊机器人,13台轻型机器人和一台120公斤点焊机器人。推进了工业机器人产业化的进程,在智能机器人和空间机器人方面,取得了机器人仿真、机器人力控制、宏微控制、多传感器智能手爪、力控制机器人末端操作系统、纳米级微驱动技术、柔性臂及其控制等多项研究成果。在机器人感知系统方面具有很高的理论与技术水平。提出了回转运动误差理论瞬心线及轮转曲线新概念,建立了一个关于回转运动误差的科学理论。在精密主轴转运动精度理论及动态测试技术方面取得了两项成果。开发出机器人自动包装码垛生产线,已经应用与山东、天津、吉林、安庆、兰州等十几家石化企业,用国产设备代替了进口设备,其成本仅为进口设备的1/3,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外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其中一等奖3项。先后获得黑龙江省劳动模范、航天部先进工作者、校优秀教师等11项光荣称号。获得专利3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285篇。其中54篇论文被收录在EI,SCI,ISTP或INSPEC国际四大检索。
张钹院士
张钹院士主要从事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分形和小波等理论研究,以及把上述理论应用于模式识别、数据采掘、知识工程、智能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等领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问题分层求解理论、搜索方法、机器人规划、室外移动机器人系统等方面的科技成果获得ICL欧洲人工智能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国防科学进步一等奖。参加了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技术与系统"的建设,1991-1996年担任该实验室主任。1992年获"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称号(国家计委、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1994年在庆祝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10周年表彰大会上获得"金牛奖"。多次获863计划工作自动化领域优秀工作者,以及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八五"期间的实验室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先进工作者称号。由于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做出成绩,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中英文专著有:《问题求解理论及应用》(英文版为《Theory and Applica - tions of Problem Solving》),《Research on From-toers in Computing》,以及《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及应用》等。前两部均获得国家较为颁发的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特等奖,后两部分别获得中国图书一等奖和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暨科技进步奖(科技著作)一等奖。发表或合作发表论文100余篇。
熊有伦院士
熊有伦院士在机器人操作、精密测量和先进制造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在机器人动力学和轨迹规划方面,建立了基于J-函数的碰撞和干涉检验方法,主持开发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HOLPS,建立了点接触约束理论和机器人多指操作定性分析法,提出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支持产品创新的先进制造技术若干技术性研究"。主要从事现代制造系统的建模与仿真、计算制造、计算机器人学和反求工程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封锡盛院士
封锡盛院士最近15年来主要从事毫毫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机器人主题的研究项目。1987年,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完成了"300米以下无缆水下机器人选论证",该项目于1988年完成专家评审。1991年作为项目的负责人完成了"水下只能导航实验系统"课题,其成果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作为总设计师完成"无缆水下机器人"--"探索者"号1000米水下机器人项目("探索者"号有国内10余个单位的研究人员参加)。1995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作为副总设计师,完成"CR01"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该成果获1997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997年作为项目的总设计师完成"CR01"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工程化。1998年含上述所有内容的"无缆水下机器人的研究、开发和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4月被评为863计划自动化领域优秀工作者。参编《机器人导论》,该书获1998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合编《水下机器人》一书即将由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表论文多篇。
郑南宁院士
郑南宁院士长期从事模式识别、机器人视觉与图象处理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的研究,取得多项创造性成果。主持研制出的系列机器人视觉杂工业、国防、医学等领域得到应用,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为我国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处理学科及其应用做出突出的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多项,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中国青年科技奖和中国青年科学家奖、GM中国科技成就奖(Kettering杰出成就奖),被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出版学术论文130余篇.
让我们向这些中国机器人事业的脊梁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