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工模式行至十字路口

作者: 李树翀  由于成本优势不再明显,资源也变得相对匮乏,珠三角地区真的到了产业转型的十字路口。李树翀3  说起富士康,可以说是产业界的一个传奇,那么他为什么总是和“血汗”这个词联系到一起呢?这可能要从富士康的企业性质说起:  在很多年前,中国台湾的一些产业界人士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思索,投身到一个叫做“代工”的行业中。可以说,“代工”业的大规模发展是产业界的一次小型革命,它是产业分工的又一次梳理和细化。很快,代工行业在各个领域快速发展,包括半导体、电子产品整机制造等。  郭台铭领导的富士康做的正是代工,简单来说就是按照客户的要求加工产品,但自己并不需要有品牌,也不需要到市场上做推广、营销。这种模式很简单、也很聚焦,企业只要做好一件事就OK了,那就是通过必要的管理,用最低的成本生产出符合客户质量要求的产品。  对于代工厂来说,成本是核心,是代工企业的关键竞争力。成本直接决定企业的存亡,道理很简单:如果代工比自己生产成本高,那么为什么还要代工呢?此外,管理是关键,因为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成本和产品质量,这里提到的管理包括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线管理等多个方面。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代工模式相对简单,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就是加工产品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包含成本和利润,并且其中设备成本和人力成本是最主要的成本。也就是说,代工厂创造的价值中,有些是设备、厂房等硬件投资所带来的价值,还有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  由于设备的成本是“死”的,因此企业能否盈利,关键取决于劳动者创造价值的多少,而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便是劳动者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当然,所有劳动者都有剩余价值,不然企业怎么盈利?但企业性质不同,剩余价值的获得方式和渠道有所差异。  在一些高科技企业,由于产品技术含量较高、创新性较强,或者品牌影响力大,所以产品的附加值较高,而按工作量计算的简单劳动所创造价值比例也就相对较低。这样的企业没有必要过分依靠劳动者简单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来盈利,甚至有些企业会把品牌、技术等其他附加的价值分出一部分来贴补劳动者的劳动。这就是在不同的企业中,同样的岗位、工作强度,收入水平差异巨大的原因。  相比之下,代工厂更聚焦于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许多矛盾便因此产生。  代工厂在产业链中扮演的作用便是帮品牌企业降低成本、减少风险,这样的性质决定了其运作和盈利模式,那就是通过严格到苛刻、精细化到事无巨细的管理追求成本最小化。  与其他企业不一样,代工厂的规模基本可以用员工规模来衡量,而代工厂的利润也可以简单地用“M元/天/人×员工数×365天”这样的公式来换算,而在一些代工厂中,M的值甚至小于1。  相比之下,富士康是行业中做得较为成功的,其员工数在业内独占鳌头,而其凭借优异的管理,M值也还不错。据说,富士康的每一盏灯都不是随便开的,光靠这一项,一年就可以节省几百万元,而这节约下来的几百万元便是纯利。  从构筑节约型社会和倡导低碳生活的角度来看,富士康的这种做法无疑是值得广泛学习和推广的,但这也反映出富士康的管理之严格。代工厂的运作模式,加上严格的管理,使富士康时常背负“血汗工厂”的罪名也不足为奇。  最近一系列事件把富士康推到风口浪尖,我感觉很多人需要反思,不光是那些心理学家们。那么,为什么会有所谓的“血汗工厂”存在呢?为什么“血汗工厂” 招聘的时候会挤破头呢?又是为什么改革开放30年之后,富士康的工资还是那么1000多块呢?  富士康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国电子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珠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模式的体现。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且人才素质较低,中国无法占领产业最高端,即便是生产所谓的高科技产品,我们也是做最低端的工作。  一些业内人士用“拧螺丝”来形象地比喻中国所谓的高科技产品制造业。可以说,在改革开放初期,这种发展模式是成功的,也是符合当时国情的,但几十年过去了,为什么我们还在拧螺丝呢?为什么大家还争着、抢着去拧螺丝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中国有太多劳动力需要就业?难道就因为只有富士康能按时发工资?  我觉得这些都不是原因,真正需要我们思考的是,我们未来如何真正地转变发展方式,真正实现产业升级发展。  一直以来,代工企业是跟着政策走的,因为他们对成本过分关心,他们落户任何一个地方,所谓的考虑到政策、人才、环境等等因素,归根结底都是考虑成本问题。  几十年前,珠三角地区率先开放,政策优惠,一批外资和台资进入,那个时候,局面基本是多赢的,对地方政府来说,产业发展了、经济腾飞了;对企业来说,成本下降了、利润增加了;对第一代打工者来说,收入增加了、视野也开阔了。那个时候,过千元的月收入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天文数字,很快,珠三角地区腾飞了,人民有钱了。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一场国际金融危机让珠三角地区感觉到了危机,珠三角地区开始真正面临产业竞争力的压力,虽然中国人创造性地把手机这样的高科技产品的生产门槛拉到“地平线以下”,但这种挣快钱的产业风险还是很高。一时间,大批代工企业没了订单,很快,一批工厂倒闭,很多工业区都出现了罕见的萧条景象。当然,富士康这样的“龙头”企业仍然屹立不倒。  可以说,珠三角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基本采取比较粗犷的“区位+政策+资源”的发展模式,其中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土地资源、环境资源等,这种发展模式在当时可以说充分地发挥出了优势。  许多年过去了,由于成本优势不再明显,资源也变得相对匮乏,珠三角地区真的到了产业转型的十字路口,现在考虑的问题已经不是要不要转型的问题,而是如何转的问题。  从近几年的珠三角地区的发展来看,其转型的决心很大,包括深圳的“设计之都”定位,惠州、广州的平板显示基地规划等。  对富士康这样的企业来说,这种转型无疑把其画在了圈外,不过,这并没有给他造成太大的打击。中国毕竟还有很多欠发达或者相对欠发达地区,还有很多地方有大量土地资源,还有很多地方有更廉价的劳动力,因此,我们看到富士康这几年连续的动作,都表明了其转战内地的决心。而富士康这样的“龙头”企业仍然是许多城市招商引资的重点,其获得的优惠政策和条件仍然可以使其屹立于全球代工产业之巅。  总而言之,富士康的故事还将继续,富士康只是个现象,只是一棵招风的大树而已,类似的企业在中国还有很多,富士康的“血汗”起码还能换来“收入”,而有些企业连收入都不能保证,这不止是一个社会现象,还是一个产业现象,靠一两堂心理课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  归根究底,产业的发展和升级才是王道,争取在整个产业链分工中占有更有利的地位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拧螺丝”的工作是不是还需要持续一代人?80后快扛不住了,那90后呢?想起来还是觉得有些担心。  (作者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北京赛迪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执行总裁)

时间: 2024-07-29 06:55:03

代工模式行至十字路口的相关文章

代工模式:帝国黄昏?

代工模式:帝国黄昏? 走进富士康的车间,你立刻会理解什么叫"劳动密集型高科技制造企业". 这台运转精密高效的企业机器,在新形势下会如何"变形"? "如果将富士康看做一个人,他选择了一种很累.很苦但很有效率的活法."对富士康素有关注的心理分析师杜思遥评价说,"他的特质.文化,带有一种焦虑感,代工类企业都有类似性格." 确实焦虑.尤其是5月27日-所谓"12跳"的次日,记者进入园区时,氛围简直让人压抑到窒息.南

富士康:代工模式的穷途末路

作者: 宁平 如果富士康继续沿袭一直以来的单一代工模式,产品99%外销,富士康的内地员工就不可能改变作为其代工机器中长期被漠视的命运. 接连发生的员工非正常死亡事件,让曾被美国<商业周刊>誉为"代工之王"的富士康再次置身于"血汗工厂"的风暴中心.郭台铭的富士康帝国建基于代工的商业模式之上,而欲求解富士康频发员工非正常死亡事件的背后根源,同样需要落脚在富士康的代工模式上. 追逐廉价劳动力迁徙的"候鸟" 2010年4月16日,富士康国际(

小米产能“双刃剑”之鉴:魅族推自产+代工模式

中介交易 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6858.html">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MX2在12月19日正式开售,魅族工厂里MX2的生产也已进入量产阶段.腾讯科技于近日参观了魅族的部分生产车间,了解了MX2的生产全过程. 在魅族工厂的SMT贴片车间,四条流水线正在有条不紊的运行着,零星的几个员工在检查贴片是否有问题.楼上是组装车间,一台台MX2就在这里由数百位车间工人24小时轮班完成配件和外壳的装配.从这一层出来的MX2就是

国台办调研台商转型 代工模式面临重重压力

二十多年前,大陆的三角洲地区以其区位优势成为当年台商来大陆发展的首选之地,长三角和珠三角台资囤积重镇,风光无限.但近年台资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土地.人力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迎面袭来,使得以"代工"为标签的传统制造型台资企业正在面临历史拐点. 转型在夹缝中生存近日,以"代工之王"著称的富士康爆发的连环跳楼自杀事件,再度凸显了台商经营的代工型产业模式可能进入历史死胡同.分析人士称,富士康事件敲响了台资代工生产模式转型的历史 警钟,"产业转型升级已经

蒙发利如何摆脱代工魔咒:出口退税高于利润总额

出口退税额高于当期利润总额,蒙发利如何摆脱代工魔咒? 距离上一次IPO被否,正好一年零13天.今天,证监会主板发审委将再次审核厦门蒙发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蒙发利")上市申请. 由于上次IPO申请被否的原因始终云遮雾绕,包括经营业绩对出口退税优惠依赖严重.单一市场和客户依赖性高等问题,似乎至今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缓解. 一位投行人士认为,蒙发利所面临的问题,其实是中国大部分出口企业都需要解决的难题:如何突破自有品牌之困,走出价值微笑曲线的底部--加工制造. 快速增长基石:高额退税 单从

本土日化相宜本草IPO九成代工率引行业诟病

在与生产美肤宝的广州环亚PK成为第8家上市公司的竞赛中,上海相宜本草已稳操胜券.这一红火了数年的本土日化品牌上周发布招股书称,计划在上交所公开发行5200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25%,募资7.02亿.从招股书看,去年其营收13.35亿,增长率高达78.11%,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1.96亿,增幅高达82.47%,且80.34%的毛利率水平也大大高过上海家化的57.52%,一切形势大好.但除了因虚假宣传所造成的挥之不去的阴影和高达90%的代工模式令人诟病外,从今年各大日化公司发布的年报与季报

联发科拿下高通专利协议有望代工高端品牌

很少有人真正去关心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卒,直到这些草根转眼变成大树后,人们才不得不重新审视并提出疑问--在日新月异的商业市场中,究竟谁才是真正的王者 或许,从今往后,业界再也不宜称呼联发科为山寨电子产品的代言人了. 11月20日,联发科和全球领先的无线技术.产品和服务厂商美国高通共同宣布,双方就其个别拥有的专利池(包括CDMA以及WCDMA的核心专利)达成集成电路产品方面的交叉授权协议.该协议是联发科与国际一线品牌的又一次牵手.这表明,未来联发科将可以销售符合主流3G技术WCDMA标准的手机芯

郭台铭炼狱:代工帝国沉重转型

如果选一家公司代表"工业制造",除了"代工之王"富士康,恐怕没有哪家公司能胜任.不过,这轮危机让郭台铭有了变化,他不想再局限于只做"代工"了,他在构思一个集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于一体的新一代王者. 全球经济渐回暖,本应是虎虎生威的一年,但在这个本命年,一向意气风发的台湾首富郭台铭似乎走入了"流年不利"的阴影."血汗工厂"拷问风波未平,成本上升压力又招致股东们质疑,郭氏商业帝国如何转型? 与其说12连

富士康或终结代工时代

就在富士康老板郭台铭不得不来到深圳,就连续发生11名员工跳楼自杀事件鞠躬致歉后,他"除了道歉还是道歉,除了痛惜还是痛惜"的话音犹在,富士康再发跳楼事件. 此前郭台铭曾表示,"即使将我丢下楼,也无法保证不会再发生类似事件".肯定不是郭台铭有先见之明,也不是富士康有失警惕与防范.对于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消失,即便富士康可以洗脱"血汗工厂"的嫌疑,即便"亡人事故"与企业管理方法无关,这仍属非正常现象. 不能理解的是郭台铭于此间的一些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