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丰银行血洗国内富豪?警惕汇丰银行金融衍生品

编者按:在美国禁止销售的金融衍生品却被汇丰等外资银行做成"漂亮的嫁衣",吸引国内企业家和富豪,最终导致国内投资者一夜间巨额财产化为乌有,还背上了银行的债务。这场血淋淋的金融战争让国内无数富豪变成“负”翁。外资银行血洗国内富豪背后,是否存在着别有用心的目的成了国内专业人士讨论的热点。  一:在国外禁止销售的金融衍生品,汇丰银行在中国疯狂推行  1:"双利存款"  该产品说是存款,实则是一种投资的期权产品,有很高的风险。该产品本身就存在欺诈嫌疑。"双利存款"产品既然是期权产品,为什么叫“存款”?并且与储户签的是存款确认函而不是期权确认函。  汇丰银行如此宣传该产品:双利存款是一项集定期存款与外币期权于一身的产品,让您可透过外币汇率的变动,有机会获得比定期存款更高的潜在回报,提升财富增值潜力。双利存款是和外币挂钩的特殊定期存款,定期利息和期权收益一举两得。您的双利存款到期时,我们会根据厘定日当时的汇率,来决定以存款货币还是挂钩货币(按协定汇率将存款货币金额兑算成挂钩货币)支付本金、定期存款利息和期权费给您。  汇丰银行根据文化差异的不同特设此产品,让国人从字面上理解为就是一种存款方式。据受害者讲述,汇丰银行在推行的过程中刻意隐瞒产品风险,不主动提供产品详细说明书给储户,甚至欺诈和误导储户在存款确认函上签字。无数储户的巨额财产在一夜间被洗劫一空,还欠下银行巨额债务。  2:“打折股票”  所谓“打折股票”,并不是真正的股票,而是一项跟股票挂钩的风险极高的复杂金融衍生品,学名叫KODA(Knock-OutDiscountAccumulator),翻译成中文就是“累计期权合约”,其特点是收益有限,风险无限。在国际上,打折股票被称为“金融鸦片”;而在香港,Accumulato则被形象地解读为“IKillyoulater(我迟早会杀了你)”。2007年,香港的GDP总量也才1600亿美元,但投行出售的累股期权值就高达1000多亿美元。据香港投行人士分析,这些合约一半以上都卖给了内地投资者,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和企业高管群体,使得他们的数百亿财富化为泡影。  “KODA”其实是一种累积期权合约,常见的投资标的资产为股票、贵金属和外汇等,产品本身肯定有问题,是一款银行不需要向投资者支付权利金的‘畸形’的、不平等的期权产品。”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教授赵欣舸博士认为。  之所以被指不平等条约,就在于KODA是一款名为期权却违背期权本质的产品,通常我们所熟知的期权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花费一笔权利金而获得一个在一定期限后按约定价格买入或卖出标的物的权利,这个权利可以行使,更可以放弃。虽然KODA提供了投资者低于市价购买股票的权利,但是到达取消价合约就终止了,也就是说收益有限。而投资者提供给银行的却是一个不论市价跌至多少都按行权价购买,且加倍购买股票的权利,由于这两个权利代表的利益不对等,所以投资者在签订合同时就应该从银行那拿到一笔权利金。  二:“金融鸦片”的无数受害者:满腔都是血和泪  2007年,上海商人金京购买了1000股股票,被“吸走”上千万资产。其受害过程是:汇丰银行一位姓汤的理财顾问只用了10分钟给金先生打了一个电话,连产品本身是什么都没向金先生介绍。银行这位姓汤的理财顾问让金先生买1000股试试,并且按照金先生的说法,购买50万股中国铝业,也未经金先生同意,银行这位理财顾问就盲目代理金先生购买,最后导致金京上千万资产损失。  2008年,汇丰银行遭到受害者方先生起诉,要求索赔600万,与汇丰银行打官司。方先生在汇丰银行购买的“双利存款”产品,让方先生损失了35万元。据受害着讲诉:汇丰银行北京燕莎支行一位姓张的理财主任找到方先生,既没有详细介绍给产品,甚至连签的合同都没有留给方先生。在签订合同时还故意借口文件没有事先装订好,把文件散落一桌,只是不时抽出一张让方先生例行公事的签字。受害后,方先生才质疑:当初办的是“双利存款”业务,并签订有“双利存款确认函”,到后来怎么又变成了“双利理财”这么一项集定期存款与期权投资的理财产品?  2008年,汇丰银行还遭到一为姓马的女士起诉。这位马女士与方先生几乎同样的遭遇:从马女士的讲述过程中得知,她在汇丰银行燕莎支行购买的是“双利存款”产品。马女士也认为是存款业务,结果却成了期权产品,并且当时理财顾问也没有给马女士提供产品说明书,签字合同也由银行保存。在马女士起诉汇丰银行后,在法庭上,汇丰银行才拿出产品的内部说明书。据相关知情者透露,马女士与汇丰银行打官司的过程中,汇丰银行找人与马女士和解,最终马女士才不再上诉。  受害者还有赖建平、郝婷、金亮、碧桂园的女老板、荣智健、中国东航等。  香港的受害者成立了“打折股票网”,集体包团维权。被媒体报道的案件只是个案,大批的受害者已经血本无归,无路可寻。有的仍然在起诉汇丰银行,或与汇丰银行交涉中。  天津齐鹏(化名)夫妇是新加入打折股票联盟的成员。“我们是做贸易的,经过艰辛的奋斗也积累了点钱,每一分钱都是经得起
曝光的,是自己一分一厘辛辛苦苦挣来的。我们家的孩子有自闭症,我们只有一个儿子。虽然我老公攒了一些钱,但是日常生活非常节俭,就为了这个孩子以后能够有生活保障。” 本想将500万美金的投资作为自己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一生不愁吃穿的“厚礼”,面对萎缩99%的资产,齐太太非常激动。  采访中接触到的KODA产品苦主,大多都是通过人际关系与香港的银行建立联系,或是银行理财人员主动上门,或是苦主经过几层朋友关系与香港银行取得联系。他们的共同点是:户籍大多为本港、中国内地;账户上有较大数目存款。香港私人银行获得账户信息主要有以下途径:从内地的分行营业部获取或直接在香港开户的账户中查找。  2007年3月2日齐鹏通过一个朋友认识了他的一位瑞银同事,这个人向齐鹏介绍香港汇丰银行的黄女士,此人由于后来去了加拿大,又向齐鹏介绍了香港汇丰银行的薛先生。正是这位由朋友辗转介绍来的薛先生为齐鹏先后买了30个KODA产品。  薛先生是上海人,在国内生活过,移民到加拿大后来到台湾。了解国内的情况,在语言上很相通。在接管齐鹏的账户前,薛先生曾到他的公司探访,并且很快得到了齐鹏的信任。  齐鹏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薛先生到我这来的时候,他说自己是汇丰银行用高薪从北美聘请过来的。而且他指着他的名片上面职位,是director(董事长),他说一般的理财经理都是vice president(副总裁)或者president(总裁),他说那些都是很普通的人。”除了职位的特别外,齐鹏说薛先生还介绍了他的业绩:2006年他的客户平均理财收益率是30%。不懂理财的齐鹏当时很信任薛先生:“汇丰银行是顶级的银行,他是顶级银行聘请的顶级的理财经理。他就相当于教授,我就相当于幼儿园的幼儿,连小学生都不如,当然他说什么我听什么啊!”  几乎所有苦主都是带着这种对外资银行近乎仰慕的信任,购买了这些当时自己根本摸不清门道的理财产品。  另一位KODA苦主赖先生是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兼律师,尽管多年处理金融案件的经验让他比一般投资者更清醒地了解金融界的尔虞我诈,但是对外资银行信誉的信赖让他暂且放下了应有的清醒。2007年通过朋友,赖先生认识了初次见面即向他力推KODA产品的荷兰银行职员张女士。虽然此前素昧平生,香港完善的法制环境和荷兰银行百年老店的声誉,都使他对张女士的推荐深信不疑。在会面中张女士声称其要担任赖先生的投资顾问,承诺提供优质VIP私人银行服务,使其资产保值增值,承诺“不低于20%投资回报”。7月24日,赖先生的第一笔资金420万港元到达张女士所在的荷兰银行私人银行账户上。  丈夫为外籍企业家的苦主杨女士谈起当初与香港私人银行接触的经历非常气愤:“他们有组织、有目的、有目标地针对中国人销售。他们为什么不敢卖给美国人呢?美国人也不了解,但是美国政府禁止这种产品。因为我老公是外国人,但是我是中国国籍,所以他们就找我开户。”杨女士的账户原本在汇丰银行北京分行营业厅。2007年初汇丰银行北京营业厅向杨女士推荐汇丰银行私人银行,私人银行的经理就过来了解了杨女士家里的情况。  谈起这段经历,杨女士不无懊悔,同时她的心声可能解释了大多数内地富豪青睐外资银行的理财产品并轻易信赖的原因:“在北京,内地的银行经常给我推荐理财产品,他推荐什么我都不买。在中国我都没买过股票,一概不做,因为我不懂啊。而且说句心里话,你给我5%的利息我看不上,我也不愿意弄;你给我百分之几十的利息你也达不到。银行整天找我,我说我没兴趣。后来他们就告诉我说香港银行对你们大客户有很多优惠,专门为你们设计产品,有很多股票都是内地买不到的,我就开始动心了。他们就从香港飞过来跟我谈这个事,说得天花乱坠的。我当时一听觉得确实是,中国金融管制不开放,所以没有人家外国做得活,就这样开始上套了。”  苦主们纷纷在香港开户,加入香港“私人银行”,开始了梦魇一般的理财。  2007年5月29日,理财经理薛先生接管齐鹏的理财账户第一天就向齐鹏推荐了一个产品,用薛先生的解释来说,这种产品是“星巴克股票的票据”。实际上这种所谓的票据就是风险级别最高的KODA。  齐鹏抱怨说:“实际上他知道我之前根本没做过股票,在接管我的账户之前,他到我们公司来过一次,我把我的情况跟他讲了,说我们在国内外都没买过股票,也都不懂。”这一点可以从薛先生当天向齐鹏发送的电子邮件得到证实。  电子邮件的开头如下:  “今天我看了您的账户,觉得有很多方面我们还可以改进。比如说您可以购买一些回报率高的私募基金、股票和票据等……股票方面您在香港和美国都没有任何投资,我们可以开始做一些。今天我先给您介绍一下,一个股票的票据是星巴克咖啡的公司。”  在这里理财经理薛先生将KODA描述成“股票的票据”,为此本刊咨询了一位数量金融工程师,他表示这种说法不准确,有混淆KODA和高息票据的嫌疑,而后者的收益和风险都要低很多。  银行向杨女士推荐KODA的过程更具迷惑性。2007年初,在汇丰香港银行私人银行开户后,理财经理就开始为杨女士推荐一种“打折股票”,杨女士介绍说这种股票跟KODA有根本的区别:它是10万美金一包,就算都赔了就只是10万美金。  杨女士描述了电话里理财经理对她做出的解释:“比如招商银行(18.02,0.85,4.95%)今天的市价是21块钱,我18块钱卖给你,这只股票是和建设银行(6.09,0.17,2.87%)挂钩的。这两只股票挂钩以后按市价给你打30%的折,但是这个股票卖给你是10万美金一包,你认领几包都可以,这种股票发行期为一年、两年不等。”  从2007年1月到9月杨女士买了很多这种产品。“这种股票我认为风险是有限的,首先它有下行30%的空间,就算股票大跌的时候,你手里拿了一把招商银行、建设银行的股票,你的损失就是股票的下行,你没有太大的损失。不会灭顶,挂钩了,没有杠杆。”  就在杨女士连续买了9个月这种打折股票产品的时候,理财经理打电话又给她推荐一款新的打折股票。杨女士如是描述电话里的产品介绍:  “还是招商银行,还给你30%的折扣,但是今天这个改了一个方式,不是那个十万块钱一包了,改成20天一结算了,一天买一千股,如果股票跌破30%你一天买两千股。”  等股票一跌破30%的时候,理财经理打电话通知杨女士。杨女士表示:“当时我还觉得没关系,不就二十天一结账吗,一共最多就买两万股。但是这时候理财经理说,不对,是买一年。这下我着急了,什么时候告诉我买一年了?她说文件上写了,我说为什么不给我文件?她说文件是英文,然后就开始跟我胡搅蛮缠。”  第一种产品是2A级风险,第二种是5A级的风险。两种产品一前一后,杨女士也蹚进了KODA这潭浑水。  齐鹏2007年3月开户后打入300万美金,2007年5月购买星巴克KODA合约。说起当时这第一笔KODA,齐先生唏嘘不已:“星巴克这一只让我损失了得有1000万港币。”  买了星巴克KODA以后, 2007年6月齐鹏又打入账户200万美元。之后从当年6月到11月的半年时间内,薛先生帮齐鹏分别购入了碧桂园、中国神华(34.78,1.00,2.96%)、远洋地产、中国铝业(14.48,0.00,0.00%)、中国人寿(31.59,1.10,3.61%)和富力地产等共计30只股票的KODA,最大合约值达3.8464亿港币。  一开始甚至还因前5个月略有盈余而被理财经理当做成功的例子向别的客户推介。“一开始挣一点小钱,但是这些钱也没有真正装到我兜里。我们所有的账户都是交给薛先生打理,他说怎么做就怎么做,那些本来应该盈余的股票从来没有卖出过。”  之后虽然账户有所亏损,但是交给薛先生打理账户,齐鹏并不十分担心。2008年 2、3月股市开始大跌。2008年春节后,薛先生给齐鹏打电话要求补仓,直到这个时候齐鹏才明白怎么回事,但是当时已经亏损很多了。  “这个产品最致命的是让客人打保证金。那个时候我才知道需要打保证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薛先生还特意给齐鹏的太太成女士打电话,他还一再强调:“这些损失都是暂时的,将来会给你挣回来。”于是齐鹏又往账户打了15万美元。  两个月后,就在股市急转直下的时候,承诺“会把钱给赚回来”的薛先生从汇丰银行辞职了。  其后噩梦接踵而至,随着股市飞流直下,银行不断催加保证金,2008年11月无力增加保证金的齐鹏被银行强行斩仓。当时有6个KODA没解约,24个合约之前达到触发价解约了。但是解约之后这些股票大多数也没有卖,还在齐鹏的账上,随着股票价格的变动,这些股票的价格也随着亏损了。像富力地产,齐鹏买的时候是30多港元,击破解约的时候也是30多港元,最后在2008年10月份被斩仓,那个时候只有2块多港币。  齐鹏原本投入515万美元(原存款500万美元,后追加保证金15万美元)的账户,因为这30个KODA合约至少亏损450多万美元。  与购买了30个KODA合约,直到被银行催要保证金才看清风险的齐鹏不同,杨女士很早发现风险,并且采取果断行动,相比其他苦主来讲,损失最小。  那个时候有一只股票跌破行使价,理财经理打电话通知杨女士。杨女士这才明白这份KODA合约并不是之前她想的一个月就到期,而是需要买一年。这时候大市还没跌,只是这一只股票在跌。杨女士马上与银行交涉。“我老公气得指着他们鼻子骂,‘梆梆’地拍桌子。”  杨女士夫妇看见合同后,跟银行摊牌。“富力地产这一只银行当时就认错了,没有争议,赔的时候他七我三。”另外一只中国石油(13.81,0.26,1.92%)杨女士夫妇把合同买断了,即以合约价格14.1元,以最大的股票数量(约定一天买5000股,跌破行使价一天买1万股,最大数量为240万股)买断了一年所有的股票。这样虽然股市还在下跌,但是杨女士持有这些股票,就有回天的余地而不是“宣判死刑”。  理财经理薛先生从银行辞职以后,齐鹏就跟汇丰接管他账户的董经理说很想见薛先生。但是董经理给出的答复是:“你找他?我们都找不着他!”  2008年11月3日银行斩仓后,之前连股票都没买过的齐鹏夫妇,一时回不过神来:“一开始我们就想认了。”后来他们发现了由KODA苦主组织起来的“打折股票联盟”,发现这么多人有类似的经历,他们开始琢磨这个产品究竟是怎么回事,同时展开了与银行的交涉。  2009年10月,齐鹏夫妇来到香港汇丰银行听交易录音。“以前我们跟他们传真电话联系过,他们根本不见我们,这是第一次见。”听了录音以后齐鹏夫妇更加气愤,“整个电话交易过程中都没有提到风险。”  2009年11月,齐鹏夫妇再次赴港交涉,截至记者发稿时,香港那边仍然“没有什么积极的进展”。齐鹏表示:“如果他认错,那就算了。如果还是一味推脱责任我肯定是要起诉的。”  但是起诉是这些苦主购买KODA合约以后经历的第二次噩梦。  郝女士也是KODA苦主之一,她在香港起诉星展银行,说到与银行的法律纠纷难掩愤慨:“这些银行为什么敢这么肆无忌惮地骗内地这边的人,他们赌定骗了你以后,你没有能力跟他抗争。我有录音的,星展银行私人银行的总经理来北京跟我谈和解的时候说:‘你不要试图跟银行打官司,银行拖都能拖死你。打的时间越长对你越不利,对银行越有利。银行不会死,银行是法人,你是个人。’”  香港高昂的律师费和数次赴港费用是最大的困难。“香港的律师跟内地的情况不一样,打电话约的时候,他首先会告诉你我一小时是多少钱,最便宜的律师一小时3000港元。赵本山小品里讲的‘花钱找人唠嗑’,那也是我的经历。你跟他坐那跟祥林嫂似的说了1万块钱的时间,两个半小时,最后你看他那表情他根本没听懂。你这个钱白花。这个案子拖下来,他们告诉我说要准备3到5年甚至可能是5到8年,你不知道5到8年的按小时收费,前面的路是什么。我去香港的通行证都已经快满了,我是北京人可以签自由行,外地的人怎么办,每次要随团进出,这些人怎么办。”  高昂费用让内地苦主对赴港诉讼望而却步,而内地的情况更远非乐观。苦主赖先生自己作为资深律师,从2008年起从未停止维权的步伐。他对这个案子在内地维权的苦涩最有体会。  “我们从小到大受的教育从来没想到银行会这么下三滥,银行犯得着去骗个人吗?从来没有提防。现在祥林嫂说阿毛,说多了也没什么意思了。内地法院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轻易不会给你立案。在香港能立案,随时可以立案,但你打得起吗?动不动几百万的律师费。我们需要我们的政府和法院能够切实地保障公民的权利。”  分别在香港、内地诉诸法律的两位苦主同时说到自己像祥林嫂。而祥林嫂出现在当今法治社会,无论在香港或是内地都值得法律界重视。  齐鹏在开户的时候说过,接受的风险不超过中级风险。但是齐鹏的账户是500万美元,却购买了最大交易额达到约5000万美元的30个KODA合约。  KODA作为风险级别最高的金融产品,接受香港证监会最严格的监管,这种产品的买卖是受到严格的限制的。  香港证监会2008年4月11日在其官方网站就Accumulator(累计股票期权KODA)做出回应,有关内容摘录如下:  ◆ Accumulator是一种结构性产品。根据《证券及期货条例》,向零售客户提供的结构性产品发售文件及推广材料,必须获证监会的核准。  ◆ 至于那些透过私人银行及持牌法团向专业投资者(包括拥有投资组合达800万港元或以上者)售卖的Accumulator产品,有关的发售文件及推广材料无须获证监会核准。  看来KODA交易是否受到证监会约束的症结在于“专业投资者”的认定。  而大多数苦主虽然缺少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投资经验,却稀里糊涂地在开户的时候被评价为专业投资者。  “我不是专业投资者,2007年3月以前我跟香港的任何银行都没有过接触,连股票都没买过。”天津的齐鹏对自己被认定为专业投资者提出质疑,“在开户的时候,有一些格式条款,开户这些文件全都是英文的,选项都是客户经理黄小姐帮我们划的。其中里面有两个选项,‘我同意被视为专业投资者’和‘我不同意被视为专业投资者’。在选这一项的时候,她就跟我说,如果你不选这一条,有很多好的产品都不能卖给你。我一听就选呗,就这样被误导成为了专业投资者。”  为此,笔者致电齐鹏开户行香港汇丰银行的媒体发言人梁女士,了解其专业投资者的认定程序。  笔者:你们允许什么样的投资者购买KODA这种产品?  梁女士:这种产品绝大多数提供给我们私人银行更专业的投资者。  笔者:如何认定专业投资者?  梁女士:我很难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个定义银行和银行间都不同。  笔者:如果一个人他在之前都没有购买过任何股票和其他金融产品,你们会认定他为专业投资者吗?是根据什么来认定的呢?是账户中的存款金额还是他们自己开户时勾选了“专业投资者”就行?  梁女士:一般我们的客户都必须填写风险预测的调查问卷,来决定他们能够承受什么水平的风险,所以这一评价取决于他们的风险预测文件。就算是私人银行的客户,也有的人能够承受更高的风险,有的人只能买低风险的产品。  笔者:你们会对客户之前的投资经验进行一定的调查吗?  梁女士:我们会考虑这些因素。  为了能够购买客户经理所说的“好的产品”,齐鹏同意把自己“勾”成专业投资者,这是他最大的草率。  “如果他给我提示风险了,我肯定不买,因为我的家庭跟其他的家庭真的不一样,我的儿子12岁,他需要长期的24小时的监护,他没有学习能力,以后更没有工作能力,需要以后的生活保证。我丈夫买一条领带花236块钱,他都退掉。我们攒一点钱很不容易的,过去经常工作到夜里两点。如果给我提示风险了,打死我,我也不会买!”齐鹏的太太成女士哭诉。  苦主黄女士也称:“交易的第一天他没跟我说这是多高的风险,他一句没说。”  香港证监会2008年4月11日在其官方网站发布如下澄清:  ◆ 不论有关客户属哪类投资者,银行及证监会持牌人就所有证券及期货产品的售卖过程,都须受《持牌人或注册人操守准则》规限。该准则规定中介人必须向客户说明所销售的产品及所涉风险。  这样看来似乎银行完全理亏,不容置疑,但是问题的症结在于交易中理财经理或多或少提到了风险二字。  齐鹏的理财经理薛先生在交易当天给齐鹏发来一封电子邮件,其中对于风险有如下解释:  “风险就是如果星巴克跌破25.36,那么我们需要购买以前的双倍400股,也是用25.36去购买。这样听起来很可怕,但是其实不会。第一,我们可以购买期权取消这个风险,第二,星巴克已经在一年低位,所以我们买入价格比一年新低还低,所以风险相对来说就小了。第三,星巴克是国际性大公司,如果来到那么低,我们也会超买了。”  对于齐鹏的解释,笔者咨询了相关金融工程师,这位业内人士解释:  “从技术上讲,可以买入相应的看跌股票期权,对冲风险,但对于非专业投资者来说,如果没有期权交易的经验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所谓新的低点谁也不能保证。谁也不可能为股市定价,就算是数学博士对于股市新的低点也很难计算出来。任何理财经理,就算是银行的高层也不可能对某种理财产品100%的了解,因为这些产品千变万化。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理财经理太乐观化了。而且把这些话放在当时2007年牛市最疯狂的时候,我觉得这么说谁都会相信。”  同样,在赖先生的交易电话录音中,理财经理做出如下解释:  “但是它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风险是一年的,然后比行使价19.6低就要买一倍的货,比103的价格高,合约就取消,但是它保证四个星期以内还是给你四个礼拜的货。”  虽然理财经理都提到了“风险”二字,解释的内容却只是产品的特点,而非真正可以预见的风险。  笔者在一份KODA合约中找到了关于风险的解释,有一部分为理财经理未提到的风险,其中包括:交易并不保本,客户可能面对的损失将无限;客户有责任持有合同直至期满,如客户因市场价格波动而遭受损失,本行并无责任按客户要求终止交易;二级市场流动性有限;交易需要保证能够执行下去(暗含追加保证金的可能)等。  而这份英文的产品说明书是齐鹏购买KODA产品一年多以后,在2008年9月25日才收到的。  保证金是KODA产品的重要属性,多数苦主之所以遭受巨额亏损都是因为保证金不足而被银行斩仓。但是在理财经理介绍产品的时候,“保证金”却被“忽略”了。  香港《持牌人或注册人操守准则》第6.2f条规定:“持牌人或注册人如果向客户提供保证金贷款或卖空服务,应载有计算保证金的详细规定,利息费用、追缴保证金的规定及在什么情况下持牌人或注册人可无需该客户同意而将该客户的持仓出售或平仓。”  关于保证金,KODA产品说明中提到了最初保证金为最大交易额的15%,同时也表示当股价低于行使价的时候,银行会调高保证金,并且银行对保证金数额拥有绝对自行决定权。  保证金应该是KODA产品中最大的风险。一旦股价下跌,银行认为保证金不足便会催要,如果投资者不能在银行命令之下补足,银行便可“解约”、“平仓”。  2007年7月24日至11月底,苦主赖先生一直只有数百万港元的保证金,无论市场涨跌,从未被要求过增加保证金。11月底开始,恒生指数下滑,荷兰银行开始要求增加保证金。到了2008年1月9日,理财经理张女士突然给了赖先生一个计算保证金的公式,赖先生这时才知道原来还有这项规定。自2007年11月至2008年3月,赖先生被迫借高利贷追加保证金近1500万港元,而之前赖先生只在香港荷兰银行开户存进420万港元。  2008年9月8日,香港荷兰银行突然通知赖先生,让他接收三个月的股票。由于赖先生账户里没有现金,于是香港荷兰银行在9月8日这天,以“行使抵消权”为名先行从赖先生账户扣款400余万港元(体现为欠款)。  2008年10月荷兰银行对赖先生的账户进行平仓。至此,赖先生先后投入的2100万港元化为乌有,最终还倒欠银行200多万港元。  三:我国相关权威人士与机构向“金融毒品”宣战  2009年10月23日,“依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高层研讨会”在北京同方大厦三层大会议室隆重举行。有关经济、法律专家、学者、媒体、投资者代表等五十多人与会,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中国政法大学江平教授、杨荣馨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江伟教授、杨立新教授、国家法官学院毕玉谦教授、北京大学潘剑锋教授、清华大学王保树教授、张卫平教授参加了当日下午的会议,并围绕依国内法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并形成一致
意见,认为KODA受害人可在国内提起侵权诉讼。  2009年8月1日,香港银行受害者联盟发表了至香港特区政府、金融及证券监管当局的公开信,督促香港有关部门正视我们的投诉,加强监管,增进对投资者的保护。  2009年7月11-12日,来自北京、上海、广东、香港的香港多家知名银行的“打折股票(Accumulator)”受害者在北京举行了首次聚会,宣告了“香港银行受害者联盟”的成立。  2009年7月21日,在清华大学法学院明理楼,来自监管部门、律所等的中国法律界人士和知名学者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投资境外理财产品在中国境内销售所产生的法律问题,会上,还发布了17家律所共同起草的“为欺诈性非法销售海外金融产品之中国受害者维权的声明”,这标志着中国法律界正式向销售“金融毒品”的香港银行宣战。  四:呼吁银行的相关监管部门加强管制  国内受害者表示:“银行不会骗人,这是我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国内人士一直认为这些国际老牌金融机构只会比中国的银行更加规范。万万没想到,他们正是利用了内地投资者的天真轻信、语言障碍、文化差异、行为习惯差异等对他们实施欺诈、误导。”银行把握到国内一部分企业家和富豪财产来路不明这一心理特征,疯狂推行金融衍生品,大多数受害者挨宰不敢吭声,即便维权也成本过高。汇丰银行是否是有目的地血洗内地富豪?也受到相关专业人士的质疑。  受害者呼吁:目前,我们的金融监管机构,只审理银行的金融衍生产品的资格,却不审理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因此,就让外国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来钻我们管理的空子。内地储户都成为了金融衍生产品的牺牲品。  储户提议:监管部门应规范金融衍生产品的场内交易,杜绝场外交易;发展坐市商制度,规范银行在一笔业务中只能是一个角色;建立一个诚实、信用、公平、公正的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市场,使我国的金融混业经营在法制的环境下健康发展。  金融问题会直接引发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希望国内监督部门领行职责监督到位,保护我国国民财产和企业财产安全.

时间: 2024-10-14 15:30:33

汇丰银行血洗国内富豪?警惕汇丰银行金融衍生品的相关文章

汇丰银行金融衍生品被指金融鸦片 血洗中国富豪

法律界人士认为,监管部门应该暂停这样的产品销售 高盛.摩根士丹利纷纷因金融衍生品诈骗而遭到调查为人们敲响警钟.无独有偶,中国富豪们通过银行理财,不但自己的上亿身家赔得干干净净,更欠下银行巨额债务.内地商人郝婷倒欠星展银行9000万港元,中国女首富杨慧妍亏损12亿人民币,前中国证监会首席顾问梁定邦被花旗追讨970万港元.这些被血洗的投资客,不乏在资本市场翻手云覆手雨的精明玩家,现在却只能被这些投资机构宰割. "金融鸦片"的真实面孔 "双利存款"是汇丰的一款金融衍生品,

OurMine黑客攻击汇丰银行

来自于沙特的黑客组织OurMine,于周二7月12日攻击了汇丰银行英国和美国网站,他们采用的攻击手法是DDoS攻击.在攻击之前,OurMine在官方博客上表示:"好家伙,今天我们检查了汇丰银行安全性,他们网站能够被攻击! 现在我们准备攻下汇丰银行网站,如果你在汇丰银行工作,请访问此地址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停止攻击,我们将让你知道如何保护网站免受攻击!" OurMine组织后来给出的截图证明他们所言非虚,汇丰网站服务器发生故障.黑客几个小时后停止了他们的进攻,在同一天,OurMine黑客更

港股惨跌内地富豪身家大缩水 首富3月损760亿

2007年10月起香港恒生指数从31958点高位开始回落,最低跌至21709点,在近3个月的跌势中已经有32%的惊人跌幅.国企指数下跌更为惨烈,从20609点高位回跌,最多跌去8831点,跌幅为42.85%.众多国内富豪的身价也在本轮股市大跌中开始大幅缩水,特别是内地的房地产企业家的身家缩水最为严重. 碧桂园(2007.HK)董事杨惠妍:3个月损失760亿港元 在<福布斯>亚洲版2007年中国富豪榜上,杨惠妍--碧桂园(2007.HK)创始人之一杨国强26岁的女儿,以高达1200亿港元的个人净

“裸捐”挑战富豪中国企业家如何接招

每经记者 罗伦 发自上海 "我正在舟曲呢!这次抗洪,带来了16台大型机械和2000多台电脑,现在捐赠仪式刚开始."电话那头,"中国首善"陈光标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日,作为对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发出的慈善晚宴邀请的回应,陈光标一纸"离世后捐出全部财产"的公开信引发巨大争议."富豪该不该裸捐?""裸捐是不是作秀?""捐钱就是做慈善?"--一系列的追问与争议迅速围堵国内富豪和

揭秘中国富豪慈善晚宴:邀请函称无需承诺捐款

中国式慈善(一) -- 慈善晚宴带来了什么?(主编:孟庆海 编导:王亚丹 杨娜 摄影:陈艳波 李慧 景延) 本月底,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将在中国举办慈善晚宴这一消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有要裸捐高调响应的,有对是否出席含糊其词的,关于晚会会成为劝捐"鸿门宴"的猜测也不径而走,尽管巴菲特.盖茨以公开信的方式进行了澄清,但是晚宴如何进行等绝大部分内容依然不为人所知,为什么这场晚宴如此充满神秘色彩?一起来看看记者的调查.从8月底开始,中国的很多富豪都陆续接到了比尔盖茨和巴菲特慈善晚宴的邀请.人们

中小板三新股昨日申购两股东晋级百亿富豪榜

昨日,海康威视.爱施德.常发股份,三只中小板股开始申购.尽管近期新股屡屡破发,但上述三只股仍将造就18位亿万富豪.其中,爱施德的实际控制人黄绍武将以124亿元的持股市值超过潘石屹,成为国内第45大富豪:国内著名天使投资人龚虹嘉夫妇则将凭着持有的14107万股海康威视获得近百亿身家. 黄绍武排名上升600余位 若以上述三只股的发行价计算,海康威视中将有8位股东的持股市值超过亿元,爱施德和常发股份则分别有6位股东和4位股东分别晋级亿万富豪.在这18位亿万富豪中,爱施德的实际控制人黄绍武则将以近124

恒星科技恐陷赛维债务门在建硅片项目如鸡肋

一边是多晶硅价格暴跌七成,多个光伏企业陷入困境,硅片巨头赛维LDK拖欠恒星科技(002132.SZ)6617万元货款,另一边是恒星科技1.2亿元圈地710亩继续兴建仅100MW产能的硅片项目.此时此刻的恒星科技,或许是憧憬未来,也许,已是骑虎难下. 对于恒星科技执意要将硅片项目进行到底,5月22日,恒星科技董秘李明和中国能源投资网CEO张杰各自给出了不同的解读. 买地继续扩建硅片项目 近期,恒星科技重磅出手1.2亿元,购买位于巩义市东区五里堡北片区约710亩土地,为公司全资子公司河南省博宇新能源

徐红江素心之剑

在风云变幻的"投资江湖",寻找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人和事,需要一种素心剑舞的心境.所谓素心,既要有"静看庭院花开花落,闲看满天云卷云舒"的情怀,又要忍得住寂寞,守得住清心,这也正是作为LP所需要的境界. 相比较于那些知名且又频频 曝光的风险投资人们,这是一个低调的族群:相比较于风险投资人管理的数亿美元基金,这是一个手中掌握着更加巨额资金的族群. 伴随着众多知名的国际VC.PE逐渐为大众所熟悉,VC.PE背后这个神秘而低调的群体也开始慢慢浮出水面. 这就是被称为&quo

KODA受害者要勇于维权

签理财协议的时候要谨慎,一些明显有疑点的地方要质疑:如果有律师的话咨询一下自己的律师,是避免上当的最好方式. 本刊实习记者 植美娜 由于很多苦主在香港高昂律师费面前望而却步,转而寻求内地法律支持.但是目前在内地唯一开庭的KODA案件还是银行状告苦主催缴倒欠银行的欠款.今年10月,部分KODA苦主和杨兆全律师事务所组办了关于KODA维权的研讨会,会上邀请多位民法.商法专家探讨在内地立案的突破口. 为了解KODA苦主维权进展.类似投资的注意事项及维权要点,本刊专访了多位KODA苦主的委托律师杨兆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