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光伏农业被视为光伏产业新兴的一片蓝海。但对于这个颇具诱人前景的领域,你又知道多少呢?
在“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国家能源局不但正式将光伏农业纳入到了光伏扶贫队列,还同时鼓励光伏发电与种植、养殖业结合,以充分利用荒山、荒坡、鱼塘、大棚等农业设施,增加贫困人口收入。
还有说法认为,如果在全国大面积、大范围推广光伏农业产品,其市场可达千亿元规模,在5年内可达到万亿元规模。
光伏扶贫打响攻坚战
我国的光伏扶贫已进入攻坚期。
近日,国家能源局下发通知,指示要在现有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光伏扶贫的范围。在光照条件良好的15个省区451个贫困县的3.57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范围内开展光伏扶贫工作。到2020年,实现20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的目标。
可以说,在习近平主席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强调下,光伏扶贫新时期来临了。恰如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欧清平指出,光伏扶贫更是一种精准扶贫的方式,利用光伏发电来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
光伏扶贫更是一种精准扶贫的方式。在欧青平看来,作为国务院扶贫办2015年确定实施的“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光伏扶贫的优势不言而喻。
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仍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2015年,国家光伏扶贫项目开始落地推进,作为首批试点,安徽、山西、河北等多地已初有成效。
预计“十三五”期间,我国光伏扶贫工作将在全国遍地开花,为7000万贫困同胞提供绿能、阳光、可收益的精准扶贫方案。
而作为扶贫工作的一种新途径,对于光伏企业来说,光伏扶贫更是意味着新市场和新机遇。事实上,在该领域提前布局的光伏企业,已经收获颇丰。
自2014年国家出台光伏扶贫政策以来,作为全球薄膜太阳能发电领导者,汉能集团已经与多地携手,建立起多层面、立体化的“薄膜发电+光伏扶贫”合作模式。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该集团已在国内签约20个光伏扶贫项目,装机容量约20兆瓦。其中,在建及已并网发电项目13个,遍布安徽、云南、贵州、山西、陕西、江苏、甘肃、广东、湖南、湖北和河北等十一个省区。
万亿市场或可期
近年来,随着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等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人们对绿色生态农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其中,被称为气候智能型农业的代表——光伏农业,正以其在改善环境、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优势脱颖而出。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农业大棚主要集中在山东、江苏、江西等农业大省,这些省份阳光较为充足,能够同时为植物和光伏设施提供光能。而如果在全国大面积、大范围推广光伏农业产品,5年内该市场可达到万亿元规模。
除了较为可观的投资收益以外,光伏农业项目还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据业内专家测算,一座装机容量达10兆瓦的光伏农业大棚建成后,预计每年发电量达1200万千瓦时,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相比,按照平均标煤煤耗为400g/千瓦时计算,可节约标煤4800吨,相应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约105.60吨,减少氮化物48吨,减少二氧化碳1.24万吨,减少粉尘81.6吨。
而在该领域,国内也已有不少企业涉足。
比如在光伏农业项目开发上已积累了一定经验的正信光伏有限公司,以及号称首创“光伏+农业”发展模式的昌盛日电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后者将农业物联网、远红外加热、光伏组件调光、雾化微喷灌溉等先进农业设施技术应用于光伏农业高科技大棚中,从而在提供大量绿色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通过大量农业科技应用有效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去年8月,正信光伏建于湖北荆州地区的菱角湖农光互补项目成功并网运行。作为一个农光互补立体农业示范区,该项目总投资达到6.5亿元,其中农业大棚设施等投资近1.5亿元。竣工投产后,预计周期内发电总量达13.13亿千瓦时,年创产值2.5亿元,将解决1000余人就业问题。
正信光伏一位负责人表示,今年将把“农光互补”等光伏农业应用项目作为首要开发目标。“当前,政府对此类项目格外重视并大力扶持,公司将加大力度投入,细细耕耘这一片市场热土。此类项目既满足国家鼓励的就地消纳原则,且与农业有机结合,更有利于光伏产业的集约发展方向。”
不过,他也提醒说,当前光伏农业项目开发中还存在几大突出问题,比如项目先期设计不合理所导致的棚内农作物生长缓慢;土地流转违规交易所引发的不确定性、农光互补项目运营人才不济和资源稀缺等,“这一系列可能存在的风险值得项目投资者重视。”
据介绍,2018年以前,正信光伏将在湖北荆州地区完成200兆瓦电站建设,其中包括农光互补、渔光互补项目在内。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