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变革管理学是构成西方管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战略管理的相对独立性和重要性的增强,关于企业战略的变革理论应运而生,为变革管理学增色不少。本文分别从经理人员的角色与行为、战略弹性、企业战略变革过程、企业战略变革障碍等方面介绍和评价了此理论的主要观点;然后提出变革管理对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的启示。 关键词:企业战略;变革;启示 “战略变革”包含两种形式的变革:一是企业组织的重大的结构性变革;另一种是企业战略的变革。前者是构成西方战略变革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英国曼彻斯特管理学院教授伯恩斯(Burnes ,2000) 认为,组织理论也就是变革理论。在大量关于组织变革的研究文献中,也有涉及企业战略变革的内容,但它处于依附的从属地位。这与战略管理的产生时期较晚有关。随着人们对战略管理的逐步重视,以及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不连续性和难以预测性的增加,西方管理学界对企业战略变革的关注亦与日俱增,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文献也于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开始出现。目前,此理论正在深入发展。而国内管理学界对它却较少关注,大多聚集于企业组织变革。然而,国内企业因复杂多变的环境而被迫实施企业战略变革的紧迫性亟需此理论的“智力支持”。因此,本文首先对此理论加以述评,然后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对我国企业的战略管理的相关启示。 一、企业战略变革理论述评 我们分别从经理人员的角色与行为、战略弹性、企业战略变革过程、企业战略变革障碍等四个方面展开。 1.经理人员的角色与行为 企业战略变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效的组织与领导,企业各级经理人员理所当然地要履行这份职责。Prahalad & Doz(1987) 通过对20 世纪70 、80 年代跨国公司战略问题的研究,认为高层管理者的最主要任务是管理战略变革。美国学者Gioia & Chittipeddi (1991)利用单一主体的“讲道理”( sensemaking) 和不同主体间的“给道理”( sensegiving) 两个概念,通过对一所大型公立大学的战略变革的研究,建立了一个新框架以帮助理解战略变革开始阶段的不同特征,并用这种阐释法来说明高层管理者或团队活动是战略变革发起过程有效性的关键。瑞典学者Bohman & Lindfors (1998) 分析了企业的战略结构和战略行动者( strategic actors) 认知结构的相互间关系,并结合对1990 - 1995 年瑞典经济衰退期间10 个企业集团战略变革的纵向研究,鉴别了两种驱动力量。他们所说的“战略行动者”就是指企业的高层管理团队。通过对其的战略意识体系和战略形势本质的分析,考察了理论结构、现实结构和企业组织的政治形势的内在相互作用,得出了“战略行动者的学习过程和行为对于经济萧条时期的企业战略变革是必要的”的结论。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Eisenhardt 和麦肯锡咨询公司Brown(1998) 通过对全球计算机行业12 家典型企业的调研,并结合复杂性理论、时间节奏理论、进化论等多种学科知识,提出了在激烈变革与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下的新竞争战略——“边缘竞争”。她俩对公司高级官员、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与负责管理多个业务部门和多条产品线的业务整合人员的职能作了总结和归纳。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成立的“麦肯锡真正改革协作组”的研究(1995) 表明:一批新型的中层经理人员是公司在变革(包括企业战略变革) 方面表现杰出的原因。Floyd & Lane (2000) 从社会交流和角色的角度,而不是战略过程分析中常用的有限理性或政治性决策的视角,把战略更新( strategic renewal) 定义为伴随着提升、供给、使用新的知识和创新行为以促进组织核心竞争力或产品市场范围变革的演进过程。他们把这个过程分成三个子过程:竞争力的定义、部署、修正过程。在每一个阶段,高、中、低三个层次的经理人员在他们的时间范围与当前战略的关系、核心价值观和信仰、信息要求、情感特征等方面各不相同,由此导致了经理人员个体的不同战略角色( strategic role) 间和经理人员之间的战略角色的冲突。美国学者Markoczy (2001) 从界定一致性(consensus) 的多方面性出发,构建了一个一致性形成的概念,并把它应用于战略变革的背景下,结合对三家经历不同战略变革的公司的实证研究得出了在战略变革的早期阶段,一致性的基础场所不是在高层管理团队(top Management teams) ,而是在其它利益集团,尤其是在那些赞成和支持战略变革的利益集团。 西方学者们用认识心理学、社会学、复杂性科学等多学科的视角考察了经理人员在企业战略变革中的角色与行为。他们的研究领域已经从单一的高层管理者扩大到了高、中、低三个层次的管理者,从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战略变革全体经理层的参与性。由于不同层次的管理者角色的多样性和战略变革过程不同阶段的职能要求的权变性,他们间的组合模型是多变的。沃尔贝达和巴登富勒(1998) 对此作了综述。但是,他们的讨论重点基本落脚在职能上,而对于隐藏在职能背后的内源性能力驱动因素:管理人员的战略思维( strategic thinking) 能力和战略行动(strategic acting) 能力较少涉及。而这两种能力的强弱与驾驭成功倾向型的战略变革息息相关。①另外,企业战略变革的另一重要群体:员工,尤其是作为企业成功要素的重要载体——关键性员工,没有进入他们的研究视野。 2.战略弹性 弹性(flexibility) 在变革管理学中是一个重要概念。Prahalad & Doz (1987) 在对20 世纪70 年代以来迅猛发展的跨国公司的战略研究中,对战略弹性( strategic flexibility) 作了阐述。他们认为“战略弹性不主张长期的较大幅度变动,而是主张持续调整和精确微调”,而且“战略弹性要求有相当程度的多义性和多样性”(普拉哈拉德,2001) 。曾因对组织弹性和战略变革的创新研究而获得“安索夫战略管理奖”的荷兰学者Volberda 与合作者Rutges (1999) 把弹性(组织弹性) 定义为“一个组织拥有的若干现实和潜在管理者能力的程度,管理者据此可以加快提高管理控制能力和改进组织控制力的速度”。在此基础上,他们把弹性分成三种类型:操作弹性、结构弹性、战略弹性,每种弹性的区别在于内部弹性,即迅速适应环境要求的管理能力,以及外部弹性,即管理层影响环境的能力。这里的战略弹性是一种与组织目标或环境相联系的管理者的非常规性操纵能力。当组织处于难以预测的复杂的动态环境中且必须迅速作出反应时,战略弹性是必需的。当然它需要非常规的技术、有机的结构和创新的文化的综合性组织支撑。他们提出组织的学习过程对战略弹性的形成是重要的。芬兰学者Tienari & Tainio(1999) 对组织变革中的弹性作了分析,他们虽然没有直接分析战略弹性,但由于战略和组织的有机联系,他们对组织弹性的研究结果对战略弹性还是有启发的。通过对组织的“弹性与刚性结构”的四种类型的分析,他们提出组织弹性的传统认识是有局限的,没有认识到它是高层管理者以循序渐进的执行程序来重组企业的快速决定。 综上所述,战略弹性作为企业战略变革中的学习机制,其顺利执行与否和变革绩效密切相关。但是,战略弹性的构成要素、具体形成机理,尤其是组织弹性和战略弹性的关系,在已有的战略弹性研究文献中尚不多见,但恰恰是这些问题对于战略弹性和企业战略变革的关系意义重大。 3.企业战略变革过程 关于战略变革过程有两种情况:一是过程的类型及性质;二是过程的具体内容。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种情况。 Prahalad 和Doz (1987) 在对20 世纪70 、80 年代的跨国公司战略问题的研究中区别了两种战略变革的过程:一种是公司危机引发的“迅速”、“剧烈”的变革过程,另一种是公司主动引发的缓慢的变革过程。后者是战略变革的基本过程,前者是后者的极端情况。他们通过考虑影响战略质量的因素,认为剧烈变革过程其效果不及缓慢变革过程。英国战略管理学教授Johnson 和Scholes(1993) 对此问题的观点是,总体而言,组织中的战略变革是渐进式的,偶尔会出现一些转型式变革。他们之所以认为战略变革的主导过程是渐进式过程,是因为战略变革主要是基于企业已有的行事方式或惯例所形成的“影响路径”或“影响环”上的一个社会系统而进行的。沃尔贝达和巴登富勒(1998) 在对大型多业务企业如何在变革力量和稳定力量之间的冲突中寻求平衡的战略更新的文献综述中提出,从时间机制而言,学术界认为,战略更新有两个过程:一个是非连续的间断性革命变化过程;另一个是缓慢进化过程。荷兰学者Bob de Wit和Meyer (1998) 通过对大量直接或间接性战略变革的文献的整理发现,理论界有两个观点:一是非连续性变革视角的革命式(revolutionary) 过程观点;二是连续性变革角度的演进式(evolutionary) 过程观点,两派观点各执一词。 关于企业战略变革的具体过程,Prahalad 和Doz (1987) 认为,几乎所有成功的战略转变都发端于一个关键的任命程序。然后,新任执行官对各级经理人员的认知过程施加影响。随后的变革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战略和认知产生多样性;第二阶段,系列的决策和执行权力的微调;第三阶段,由于战略变革获得合法性地位而紧随的战略再定位。 总的来说,企业战略变革过程的主流观点认为,渐进式变革过程是主导过程。这一理论观点在战略管理案例中能得到相应的印证。但是,研究者们不大关注渐进式战略变革的具体实施方式、渐进式变革与剧变式变革的关系、变革过程的设计的成本收益权衡及风险防范等问题。 4.企业战略变革的障碍 随着企业组织结构的转型、企业资源配置方式的重组、企业内外部利益格局的调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更新,可以这么说,成功的企业战略变革过程也是成功排除变革障碍的过程。Prahalad 和Doz (1987) 在对跨国公司和战略问题的研究中提出管理层认识和行动上的滞后是战略变革的重大障碍。造成认识滞后的主要原因是组织分裂、同质性管理体系在异质性经营领域的推广和过去成功经验的重复。引起行动滞后的主要原因是权力重新配置导致的各级管理层分裂。另外,不能有效地使用构成管理基础设施的管理工具也是主要障碍之一。Johnson 和Scholes(1993) 认为,阻碍企业战略变革的因素包括日常惯例、控制系统、组织结构、标识、权力、依赖性关系。 由上可见,管理学家们着重从认知、权力与组织政治、惯例等角度分析战略变革方面的障碍。但他们的分析大多局限在管理层范围之内,很少涉及员工、股东等其他利益相关主体和对管理层的权力制衡有重要意义的公司治理机构。 二、启示 虽然我国企业所处的特殊环境决定了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理论不能原封不动地“移植”使用,但是,它对开拓国内企业管理者的视野,培养战略思维能力,提高战略行动能力还是有借鉴意义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加入WTO 导致的竞争规则国际化,国内企业的战略管理逻辑正逐渐从“机会主义型”和“关系主义型”转变为“市场主义型”和“公平主义型”,战略管理在企业成长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可以这么说,一个不重视、不精通战略管理的企业是难以长大的。企业战略变革作为实施企业战略的重要环节必须受到重视。具体而言,西方企业战略变革理论和实践对我国企业战略管理有以下启示: 1.管理者要对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的变化保持清醒的认识和敏锐的反应。就企业战略变革的诱因而言,有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强制性变革和内部情况变动造成的诱致性变革。管理者较易注意前者,但对后者也不能忽视。 2.建立一个由高、中、低管理和关键员工组成的战略管理团队,对战略变革实施综合、系统管理。尤其要注重中层管理者和关键员工的角色和作用。中层管理者承上启下的有机联动性和关键员工对战略执行绩效的第一线真实感受和认识,是正确发起和实施战略变革不可或缺的要素。 3.培育战略学习机制,提高企业战略的转换能力。企业战略作为连接企业组织和环境的纽带,通过环境、组织和战略三者间的反馈式互动而成为企业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方向性装置”。战略学习机制在其中起着基础性作用。组织学习是以组织为基本单位的知识创新过程,所以要充分重视各种形式的企业知识创新活动,使企业在实施战略变革时不会感到“积重难返”。 4.合理、谨慎地设计企业战略的变革过程,循序渐进、步步为营。企业战略的变革要经历发起、制定方案、贯彻执行(其间伴随着绩效评估) 等阶段,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过程,需要深入调研、认真制定和扎实推行,不能凭借“长官意志”而武断拍板,一蹴而就。 5.制定细致严密的排除战略变革障碍的方案,做好相应的风险防范工作。受组织的“路径依赖”、经济人“有限理性”假设和“机会主义”的影响,战略变革的障碍是复杂多变的。成功的战略变革是以有效排除变革障碍为前提的。 尤其要引起注意的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战略企业家能力在企业战略变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构成战略企业家能力的主要内容是战略思维能力和战略行动能力。我国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们要充分重视、培养和提高这种能力,实现经理能力向企业家能力的转变,并不断提高企业家素质,在推动企业成长的同时也实现自身企业家成长模式的升级。 注释: ①战略思维能力和战略行动能力是经理人员的企业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战略变革过程其实就是经理人员这两种能力的发挥所引致的企业成长过程,也是企业家过程(entrepreneurial process) 和微观层次的企业家成长模式的转换过程。经理人员的战略角色的经历是此过程的表征。
西方企业战略变革理论述评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时间: 2024-09-30 00:48:06
西方企业战略变革理论述评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的相关文章
特步CIO唐坤军:重构IT 支撑企业战略变革
充分利用云技术.大数据.移动应用,重构IT平台,基于互联网架构实现业务引领和创新,支撑企业战略变革.--特步CIO唐坤军 今年是唐坤军从事IT的第15个年头,他的职业经历亦可谓是特步信息化的成长史.在他看来,这15年中,随着信息化的发展,CIO的角色正在慢慢变化. "从最初的技术导向,以支撑业务为主,到业务导向,致力于引领业务,如今CIO的角色应该是商业模式和业务变革并存,以创新为导向,用技术来创新业务." 特步信息化的三步走 2002年到2007年,被唐坤军称为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
企业战略变革的路径选择
内容摘要:企业战略变革是企业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必经之路,为此,企业必须从战略变革过程.路径依赖进行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路径选择.关键词:战略变革 路径依赖 路径选择近年来,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企业所处的行业与环境都趋向复杂.动态与不确定性的发展中.为了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基于环境的变迁和自身资源与能力的变化,有必要对原有战略进行重大调整,实施战略变革.所谓企业战略变革,是指企业为了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根据所处的环境.自身能力或资源整合与利用已经发生的变化,企业应对其自身整体能力进行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题目精选
问题描述 万信论文网(http://www.jsjbysjbbs.com/)国内最大最全的论文资料库,按需定制,一站式供应,应有尽有!数据挖掘技术在战略管理中的应用论企业战略管理的演进与趋势平衡计分卡与物流企业营销战略管理四维战略管理模式研究战略管理视角的企业文化变革路径研究基于战略管理理论的绩效审计探析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简述基于战略管理的人才规划约束性分析和实施路径探讨浅析ISO9000体系下高职院校的战略管理文化视野中的大学战略管理实施加强我国能源产业战略管理战略管理视角的产业集群能力构建分析
定位:企业战略的隆中对
主持人:彭春雨 特邀撰稿专家:张戟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营销也迎来了三十而立.经过市场的洗礼,一大批企业在各个行业崭露头角,他们中的一些佼佼者在营销和品牌力上有了巨大的提升,甚至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亦不落下风.更为重要的是,它们根植中国土壤,创造了中国特色的商业模式,我们不妨称这些企业为"成功企业群". 我们仔细研究后发现,"成功企业群"有一个最重要的共同特质:善于在外部和内部环境变化时进行进化(即战略转型).这种能力又可以进一步体现为:正确的思维模式.完善的产
转型期企业战略的理论基础
企业战略是当代商业实践的结果,同时在企业战略实践中也大量吸纳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传统经济学的各个领域同企业都有某种程度的关系,许多企业管理思想都起源于传统经济学的企业微观理论. 随着新经济的到来,一些新的经济思想正在崭露头角.面对我国经济双重转型的特殊时期,企业战略研究该从何入手呢?我们以新经济为视角,从不确定性.非对称性.自适应性三个方面考虑转型战略的理论基础. 不确定性 对处在经济转型期的中国企业而言,不确定性主要是指企业对其生存的环境在时空上的不确定性和把握未来的难度,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
海外并购谋略 符合企业战略是基本出发点
金融危机为中国乃至亚洲企业的海外并购提供了相对理想的"抄底"机会.但海外并购并非都是香甜的"大蛋糕",相反,它有很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譬如并购后的整合问题.文化的差异,等等.4月10日,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海外并购:现实与目标的差距>分论坛上,几位中外跨国并购的先行者们,阐述了自己在跨国并购中的经验和教训. 阿尔-马迪:做有全球文化的企业 沙特基础工业公司首席执行官 过去3个月,海外并购出现了上升趋势,但问题是,对想并购的企业来说,资金从哪里来?
IBM供应链转型主动支持企业战略
不久前,IBM向 中国市场发布了<2009全球首席供应链官调查报告--智慧的未来供应链>.报告指出,当前的企业供应链管理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企业供应链主管们发现,如果仍然依靠传统的供应链策略和系统的话,应对这些挑战变得更加困难. IBM作为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业务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约1000亿美元.这样一家大型企业,如果供应链不能做到高效运作,并有效控制成本和风险的话,其结果不堪设想.但IBM的供应链也并非从一开始就能达到这样高效的运营管理水平,也是通过一步步改
任正非蜕变:中国首个世界级企业战略浮出水面
1月14日,我在朋友圈看到任正非的最新讲话,为之一振.我的震动在于,这是我进入中国IT业20多年,看到的第一个瞄准世界第一阵营的中国企业战略思路.有一种电击般的振奋感.这是一个全新的任正非,不再是过去他自己呈现的和我们想象的任正非!在年度讲话中,任正非以"纵深发展,横向扩张"为核心,以狼性思维为核心分析了华为要立足主航道,如何在已发现的战略机会上如何:聚集能量,实施饱和攻击,迅速做大.尤其是大胆提出,华为消费者业务要敢于5年内超越100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可以说,这首先是华为的一次脱胎
中国式企业战略法则
许多企业的战略规划对市场的预测是以每年某个固定速度增长作为依据,并以目前的市场竞争状况作为考虑,然后建议企业应该进入或是其他,这样的建议在中国往往注定是失败的 文/张天兵 很多中国企业做大以后,在做战略规划时总是尝试将商学院里学来的西方经典战略规划方法照搬到自己的实际工作当中:又有部分咨询顾问在给中国企业制定战略时也是遵循了西方经典的战略规划的方法,在对市场的发展以及市场未来的分析状况基础之上得出企业的竞争战略.这些方法在形式上看起来似乎科学,但在应用传统的西方经典战略规划方法时,往往没有注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