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进行创业几乎是初创企业和创业者们必经的集资途径。而早期的融资发展的并不是一帆风顺,存在许多实质上的误区。
天使投资人王啸认为,在创业的早期融资中的误区中,最为普遍的可有九大类:
创始人股权分配平均,股权过于分散
很多创业者认为,几个创始人平均分配股权可以让大家共同奋斗,不会产生利益方面的争论。其实不然,创业公司一个最大的优势就在于高效的执行力和灵活性,而创始人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处于一个中心位置。回望所有成功的企业,我们会发现它们几乎都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创始人,微软、苹果、Amazon等等无不如此。早期阶段,他们就代表着公司,是他们在驱动着公司不断向前发展。而这种驱动力不仅来自于自身的责任,更来自于“一切我说了算”的决策权。如果几个创始人股权平均太过分散,那么势必影响其决策效率。此时创业公司最大的优势:“执行力和灵活性”就已丧失。
关注钱而忽视了资金背后的投资人
谈到融资,当然需要关注钱。但是正如我们之前所分析,创业者与投资人的连结就像婚姻,与不适合的投资人联姻,很可能会毁掉创业项目。因此,关注资金背后的投资人,关注他们的行业背景、他们所拥有的资源以及他们投资的项目,看看是否能给自己带来真正价值。投资人看一个项目,往往需要对这个项目及其团队骨干做一个非常详细的尽职调查;同样,作为创业者,在寻找投资时,也需要对资金背后的投资人做个类似的尽职调查。
兼职创业希望融到钱后再全职
创业不仅是一项全职工作,更是一项事业。兼职创业说明对自己的项目没有信心或者对自己没有信心,因为你把它放在了第二的后备位置。同时,兼职创业导致不能专注,无法深入。投资人不是傻瓜,如果连自己都对自己(项目)没有信心,他们又怎会投资!
团队没有磨合就融资
正如我们上面所说,投资人看一个项目,往往需要对项目和团队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很多投资人甚至只看团队,团队靠谱,选择的项目也不会太差。因此在打算融资前,先把团队磨合好是必要的前提。
没有测算自己成本就开始融资
对于创业者来说是融资,但是对于投资人来说就是投资。投资讲求投资回报率,因此了解所投资项目的成本至关重要。同时,对自己项目成本的详细测算,不仅是自身内部管理的必需,更是融资的依据。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总结现代化在中国姗姗来迟原因的时候,认为不能建立在数字上的精确管理是最大原因,这点同样适用于微观企业管理。
在资金流快断掉时才开始融资
如果说资本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血液,那么资金流就是一个企业继续运转的前提。投资人的投资往往是创业企业在初期阶段的唯一资金来源,因此更应该时刻关注自己的资金流。提前做好融资的准备不仅给予自己更多的选择余地和更大的议价能力,同时给投资人充足的时间。王啸认为,融资应该在资金很充足时就开始打算。
同时向所有认识的投资人融资
这种思想和刚出校门的学生们寻找工作一样,认为广撒网能多捕鱼。然而事实上,广撒网意味着对自己的真实需求不清晰,对投资人的需要不了解。没有目的、没有方向的船无论运行多快,别人永远不知其将抵何方。因此,寻找自己合适的投资人才是真正的王道。
外部股东控股
投资人只会投符合自己投资回报率的项目,如果外部股东控股了一个项目,那么这个项目的前景无疑大打折扣。投资人会想,项目是按照创始团队的方向前进呢还是会向控股股东的方向前进。
盲目乐观估值过高
作为寻找投资的创业团队来说,能获得一个较高的估值不仅是对自己价值的一种肯定,更是其前进的驱动力之一。但是对于一个还没有产生收入的早期创业项目来说,其估值往往取决于发展到下一阶段的成本。创业公司最后的价值则更多体现在被收购或者上市阶段。
相关行业: 投资行业
对于创业者的方向选择,王啸认为:
首先,一定要选择一个大市场,但是必须找到一个小的切入口。从小的领域入手并将其做到极致,就拥有了自己的独特优势。在资源、市场等其它条件成熟后再做相关领域的拓展就比较顺理成章。其次,要判断发展趋势。在如今信息相对发达的情况下,对大的趋势把握并不算太困难,关键在于切入趋势的时机选择。我们曾说Instagram的成功只不过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了一件初看起来不一定正确的事情。把握住这个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一切都可能水到渠成。最后,所选项目需要有自身的独特性,借鉴而非抄袭。
而在团队建设方面,王啸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团队创始人最好在2-3人左右;
创始人之间能力要能互补;
创始人的分工务必明确;
创始人之间的股权分配要合理,股权分配要能体现高效的决策机制。
创业是一个不断验证可能性的过程,高效的决策机制与执行力是其获得快速成长的必要条件。而避免这些早期融资常犯的错误将给创业企业注入更多新鲜健康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