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灾备中心的建设基本处在自给自足、自建自用的状态,一些部门和行业包括地方根据自身需求自行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引发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等问题。各界专家代表建议加强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大力推进云计算环境下的灾难恢复体系建设,提供社会化、集约化、专业化、共享共用的灾备服务。不难预见,云计算将在未来我国灾难恢复和数据保护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革新,云计算带来了一个与传统方式截然不同的灾难恢复途径,为灾难恢复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云计算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按需服务。可通过减少政府所拥有数据中心之间的应用数量,加快数据中心整合的步伐,构建一个成本和风险更低、更为专业化、服务范围更广泛、更为灵活的灾难恢复体系。”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主任吴世忠说。
然而,云计算环境下的容灾备份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首先是对资源的需求过高。吴世忠表示,作为一个高耗电高投入产业,云灾备必须考虑到能源供给的巨大需求以及资金的高投入等。他建议,云灾备中心在地域设计和布局建设方面首先考虑到能源问题,寻求一个与各类社会资源最为匹配的模式。
同时,云灾备作为一种社会化服务,应形成“市场引导、企业主导、政府指导”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与会专家认为,在中国,云计算产业推广的主导力量是政府。需要激发出企业和服务提供商的社会责任和服务效能,形成一个“市场引导、竞争有序、调控有度、健康发展”的局面,使“云灾备服务”从云端落地。
此外,我国云灾备的自主技术和管理模式亟待创新提升。
“灾备建设需要有一个科学的安全观和发展规划。兼顾成本和效益,处理好信息安全和信息化发展的关系,摆脱关键技术和设备受制于人的局面。”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安全协调司副司长杨春艳说。
来自银行、证券、保险、能源、制造等重要行业的与会代表纷纷建议加强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大力推进云计算环境下的灾难恢复体系建设,提供社会化、集约化、专业化、共享共用的灾备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