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团购、电视购物、海外代购等新型消费方式迅猛发展的当下,新型消费纠纷不断涌现。此间法律界资深人士呼吁法院准确定位不同类型网络服务商的法律地位,尽快形成统一意见,有效应对可能增加的新类型消费者权益保护诉讼,避免裁判尺度不一。
地处申城传统商业聚集区的黄浦法院今日首度发布“消费者权益诉讼调查报告”。据知,由原黄浦区和卢湾区合并而成的新黄浦(600638,股吧)区下辖著名的南京路、淮海路商业街,消费纠纷多发。这份“调查报告”对近五年涉消费者权益保护诉讼案件进行梳理、分析,以期引导各方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纠纷的发生。
根据调查报告,近几年,消费者权益保护诉讼案件数量在保持稳定可控的基础上呈上升趋势。因为当前网购等新型消费方式迅猛发展,所以,近年来不断涌现新型消费纠纷对消费者权益保护诉讼案件总量起到推高作用。黄浦法院副院长金民珍表示,此类案件绝对数量虽然不多,但审理难度较大。她举例说,在网购诉讼中,纠纷处理难点在于网络运营商的法律定位以及责任承担。金民珍说,可以预见,今后上述新型消费纠纷将不断增多。
据透露,在买卖合同纠纷和产品责任纠纷类消费者权益保护诉讼中,“专业打假人”提起的占比近半。这些“专业打假人”几年来转而采取分散购买、分别起诉的策略,通过借用多人名义分别购买缺陷产品,其本人则以诉讼委托代理人身份进入诉讼。据知,“专业打假人”提出的赔偿数额往往高于法律规定。金民珍表示,其目的是从中谋利,从法律上说,“专业打假人”并非消费者。此间消保委、工商部门相关人士亦表示,并不鼓励“专业打假人”的行为。
这份调查报告还对预防化解消费者权益保护诉讼提出对策与建议。对于消费者,调查报告提醒其在勿轻信商家口头承诺的同时,也要选择合理的维权途径;对于商家,这份报告则呼吁其规范履行合同约定,杜绝“霸王条款”,并高度重视并妥善化解消费纠纷。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上海市检察机关集中公诉了29起侵犯知识产权和生产销售伪劣商品案件,涉及59名被告人,总案值高达1.1亿余元。在闹市兜售假冒国际品牌包袋、手表等商品的刘某,被检察机关以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罪提起公诉,涉案金额高达4千余万元,成为此次集中公诉涉案金额最高的案件。
上海市检察机关有关人士告诉记者,此次集中公诉罪名相对集中,案值较大。其中,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案件有13件,居首位;案值超过百万的案件有7件。据了解,此次集中公诉还有生产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生产销售假药等涉及民生、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记者 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