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讲的是上云有风险 公有云选型小心进坑【IT168 云计算】市场商业的运作规则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适者生存。在公有云领域,如果你没有实力长时间支撑一个企业运营微利甚至不盈利,那么云平台倒下一定是必然。至于为什么,想必不用说,诸位看官也能明白。
举个栗子,2月初,美国电信巨头Verizon发出了一封用户告知说明。文中表示,Verizon将于近期关闭公有云服务,并称所有运行在其公有云上的虚拟服务器将在4月12日关闭运行,建议用户迁移到自己成本更高的私有云上,或者向其他云服务迁移。消息一出,业界一片哗然,下巴掉地上的不止看热闹的业内小伙伴,当然还有已经哭成泪人儿的,掏了腰包却落得半途迁移的小白鼠用户们。说他们是小白鼠,是因为,他们之前的购买行为就是一次彻彻底底地实验,公有云选型的实验,捎带脚也为Verizon运营公有云实验贡献了基金。不得不说,此次事件引起了不小的风波,而风波过后,是给用户们一次深刻的警示:上云有风险,选型需谨慎。
上公有云 选错就是一个坑?
关于公有云的选型,目前来看已经是老生常谈。在之前那个风起云涌炒概念的年代,大家都吵吵嚷嚷的对云服务是否靠谱争论不休。现如今,云计算落地已成主流,大家又都纷纷议论,向哪朵云迁移比较稳妥。依笔者看来,刨去业界比较流行的所谓的“公有云选择的几大标准”、“上云之前需注意的几件大事”等等这类的选云指南,企业级用户对于公有云选型更应该看重以下几个点:
出色的技术实力
不可否认,做公有云首先是一项要求很高的技术活儿,出色的技术实力绝对是公有云服务商运营必备的基础。计算、存储、网络、安全缺一不可。在客户对体验要求极高的今天,丝毫的系统不稳,计算延迟都会引发用户迁移。所以公有云提供商必须有能力汇聚一批精兵强将,研发贴近用户需求的应用功能,对用户提出的问题做到最快速的反应与最快速的处理。曾经就有云服务商的CTO向笔者倒过苦水,云服务商尤其是公有云服务商的后期服务是最不好做的。因为用户对于服务性能的延迟,客服反馈的速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妙级响应、妙级处理目前是用户对提供商的最终诉求。但是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几乎还没有。
笔者了解,在及时反馈用户需求这一点上,恰恰是一些创业团队的云商做的好一些。本土的云商相比外籍云商更受欢迎,因为小厂商扁平化作业,有时候7*24客服的背后也许就是CEO或者CTO在坐镇。外籍云商受限与语言与时差的关系,导致不能第一时间反馈客户需求。做的不好的企业,往往在逆水行舟的公有云商场上,受到排挤,逐渐失去机会。
拥有庞大的生态圈
选型公有云服务的关键考量要素之二就是要有庞大的生态圈。这种生态圈,往往以技术社区的形式出现。在这样一个社区当中,开发者是主角,云服务商是配角,是平台提供者。云商提供了一种开放共享的平台,让开发者基于自身的公有云平台来做开发,达到交流、试用、共享的目的。那么,对于公有云厂商来说,为什么要建立这样一种平台机制呢?
让我们再来举个栗子,回顾科技历史,这样的栗子有很多。早前,微软和诺基亚做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虽然系统本身并不差,但是由于没有开发者基于Windows Phone来开发app,所以很快被市场抛弃,进而被彻底边缘化。
很明显,手机操作系统的例子非常生动地表明,平台型业务是典型的赢者通吃。谁的生态做的好,谁的平台开放,谁就有机会赢得更多开发者的青睐,在最后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突围。简单来说,建立这样的生态圈可以提升平台的客户粘性,客户规模化了,再从中产生一定的转化率,这样做既能留住客户也能创造更大的销售机会。
大胆预判一下,这种以建立技术生态圈来实现战略拓展的公有云商,在将来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机会会更大。而那些自身封闭,又没有很快认识到平台型业务靠的是生态玩法的公有云商,在未来将被很快淘汰,毕竟云计算,玩儿的就是生态!
通过几轮资源整合,也许未来市场上最后的玩家不会超过3个,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具备持续的运营能力
公有云运营是一项任重道远的长远工程。利润低,运营成本高都使得很多玩家望而却步,有先期进入者,没有很好的预判,冒失挺进,结果惨淡收场。所以,用户选型公有云,持续的运营能力绝对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前文提到的Verizon也许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试想一下,当你的业务正处于突飞猛进的状态,用户量猛增,业务需求全面开花。突然后院着火,你的基础IaaS服务供应商非常抱歉的通知你,因为他的资金链断裂要关闭平台服务,让你限期搬迁,想必当你接到通知的时候,小心脏一定是拔凉拔凉的。先不说从一朵云向另外一朵云迁移时,流程手续要多复杂,不同的云服务,需要重新对业务与购买服务做匹配,成本风险、安全风险、网络是否能互通等等一些列问题都会把你弄得焦头烂额。更别说,还要在众多提供商中间快速的选出一个,选择的过程+迁移的成本,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这些耗费掉的时间成本与精力也许就是大把的商业机会。
所以,持续的运营能力,绝对是衡量一个公有云服务提供商的最关键标准,没有之一!在此,笔者想告诫那些正在做公有云选型的用户们,千万别贪图一时小利,为了省个仨瓜俩枣儿,却被那些看似光鲜靓丽,实则没有盈利能力的公有云商蒙蔽双眼。省的是一时的,弄不好掉下去就是一世的坑。
市场整合在即 未来属于强者
笔者了解到,目前在国外的云服务市场上,已经少有单打独斗的创业团队在玩儿公有云了,因为烧钱实在烧不起。而相比于国外,国内的IT环境落后人家3-5年。云计算落地的应用规模与用户对云服务的认知程度,还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别,所以笔者感觉现在就来唱衰国内公有云创业团队还为时过早。况且,有些发展较好的初创团队已经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积极拓展业务类别。有的在开源云技术领域发力,引入外资公司的资本与技术,共同开拓国内私有云市场;有的依靠高超的网络、存储、内核等方面研发实力,积极拓展商业渠道,在金融、电信、教育、房产等传统行业站稳脚跟,并积极在商业智能、物联网IOT等领域做创新尝试。未来几年,对于国内公有云市场来说,仍旧是一片蓝海,大家都有机会。
但是,笔者也观察到,随着市场的演进,用户认知度的提高与觉醒,市场整合也在加速。对此,笔者大胆预测,在全球,也许真正的领军者不会超过3家,亚马逊AWS、微软Azure上线早,技术稳定,抢占了市场先机。阿里云近年来也在积极布局国际市场,并在量子计算、大数据等领域在国际上做到了领先,已经逐步跻身领军者的阵营。在国内,独角兽可能会更少,而且市场竞争如此激烈,指不定哪天就消失了或者被吞并了。
所以,公有云的这道选择题怎么做,诸位看官们应该有自己的主意了吧?
原文发布时间为:2016-03-14
本文作者:张苗苗
原文标题:上云有风险 公有云选型小心进坑